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改革与实践

2017-12-27 16:11张大庚栗杰刘慧李双异杨劲峰韩晓日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51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实践改革

张大庚+栗杰+刘慧+李双异+杨劲峰+韩晓日

摘要: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沈阳农业大学的优势专业及辽宁省的特色专业之一,同时也是教育部首批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方针,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是我校农资专业建设和实践的目标。我们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实际出发,在优化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巩固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1-0121-03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因此,科教兴国人才战略的核心就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2010年3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指出“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是未来我国教育工作的方针。本科生教育作为我国人才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不仅是其必须担负的历史使命,也是各高校不同专业进行改革和实践的目标。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沈阳农业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之一,其前身为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该专业在原土壤物理、土壤化学、植物营养和施肥等传统学科方向的基础上,不断向与环境科学、水土资源利用与保护等学科相交叉的方向扩展。同时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及农林科技发展对大学生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以及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多年来我们从本专业的实际出发,通过改革与实践,不断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巩固教学成果,从而逐步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进一步优化专业培养方案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设计蓝图,是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知识结构的具体体现,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为了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我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创新型”的原则进一步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同时依托“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两个学科的学科特色和科研优势,构筑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修订后的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地学、化学、生物学和农学基础,需具备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地质学基础、施肥原理与技术、土壤农化分析、土壤调查与制图、应用遥感信息技术、植物生理学、农业环境质量评价等课程),同时掌握提高土壤、养分、水分等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与方法(田间试验设计与施肥法实习、农业生产实践、肥料工艺学实习、无土栽培实习、应用遥感信息技术、农田水利学),来形成具有从事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农业技术服务、农业资源与环境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和专业素质。在修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我们还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基本原则。为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设置了土壤与植物营养学、产地环境与农产品安全和研究创新型三个专业方向,学生经过了基础教育之后可自行选择其中一个方向。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增设了资源环境生物技术、植物根际生物学过程等选修课程。并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矩阵,实现课程结构合理和课程内容的先进性,最终实现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知识面较宽,适应能力较强”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一)重视课程改革与建设,重组和整合教学内容

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重点在于课程体系的构建。在课程体系构建后,为取得真正实质的建设效果,必须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为此,我们启动了专业内的核心主干课程的遴选和建设,核心主干课要求能够体现专业的核心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经过讨论,最终确定了土壤学、植物营养學、基础地质学、植物营养研究法、土壤地理学、施肥原理与技术、土壤与环境分析、植物与肥料分析等共8门课程为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其中植物营养学已建成辽宁省精品课,其他课程均为校级一类课。按照“由老带新”的原则,每门主干课均建立了课程组,每个课程组均由3-4名教师组成,其中主讲教师均由教授或副教授来担任。这样既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也保证了课程建设的可持续性。课程建设中,特别是在课时数相对压缩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重组,进行内涵改造,是我们重点考虑的问题。教学大纲的调整是培养方案修订后首先要完成的任务,我们要求每门课程不仅要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改革,而且要注重进行课程内涵实质改造。例如《土壤与环境分析》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的重要课程。原有大纲主要是验证性的实验,经修订后加入了综合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使学生从基本的动手能力向专业动手能力方向发展。面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发展的新要求,我们从土壤在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及保护好土壤资源等方面重组实验内容。同时还开设有《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农业环境质量评价》和《产地环境与农产品品质管理》等课程,将相关课程的内容拓宽至土壤作为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加强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在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建设中,我们提出遵循“以人为本,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理念,充分应用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教学方法既不能反映教师讲授内容的透彻程度,也不能反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而“参与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效果则从教与学两方面是否有交流,是否有新观点、新方法、新思路等的产生来衡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负担的责任除了传授书本的知识要点外,更重要的是提出议题,引导同学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思索。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获得对同一议题的多种思维方式。经过“参与式”教学,使所培养的人才成为有知识又不为所学知识所限,善于通过所学知识形成新观点、新方法的富有创新意识的有用之材。同时大多数课程开通了“交互性网络教学”网站,提供网络课件、教学录像、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师生交流平台等内容,便于学生自学及与教师交流研究,充分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为促进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建设,要求本专业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申请各级各类教学改革项目,发表教学改革论文,鼓励任课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并积极参加多媒体课件的评比,切实加强本专业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近五年,本专业教师共申请校级教学项目7项,发表教学论文近20篇,其中还包括3篇英文教学论文,还获得了辽宁省多媒体课件二等奖。endprint

(三)搭建教学科研一体化实践平台

科研平台的建设为本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以本专业为依托,2006年获批了“辽宁省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2011年成功申请了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工程实验室”、“农业部东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东北玉米高效施肥科学观测站”等。为了充分利用这些平台,我们将教学和科研二者有机地联系起来,要求学生毕业论文课题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充分利用校内基地来加强实践性教学,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加到生产实践中去。其次,学生在二年级下半学期便指定本科论文指导教师。由于农科生产周期长,毕业论文的写作与作物的生长周期相关联,因此,将毕业论文提前进行,是农科专业的特殊要求,这也有利于毕业生提早地进入生产实践之中,培养动手能力。同时,努力使学生的毕业论文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

(四)重视实验室和基地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是衡量一所高等学校办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建设好本专业的实验室,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为此我们以重点专业建设为契机,争取了学校学院的大力支持,经过努力实验室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为了满足小班授课的要求,不仅增加了实验室的面积(土壤学实验室、农业化学实验室、土壤肥料学平台实验室),而且对实验室进行了整体的改造,包括通风系统、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及仪器设备的配置等有了很大提高。实验室在完成本专业有关实验课的教学任务外,还为其他专业开设相关实验提供条件。实习基地是保证学生的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实现的必备条件,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基地,也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积极进行校内外基地建设。学校投资建成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教学科研基地,基地建有玻璃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现可以解决农业生产实践、农资综合实习等门课程的教学实习,也为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场所和条件。本专业有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如:①阿尔乡生态园教学实习基地;②盐碱地利用改良教学实习基地;③瓦房店农业中心教学实习基地;④东亚富友肥业教学实习基地;⑤海城实习基地等。这为学生实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也有利于学生参与到生产及科研实践活动中去,提高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建设教学和科研一体化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高校教师既是教师也是科研人员,既承担“传知识”,也承担着“教做人”的任务,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前提。教师将科研中的一些最新的成果和信息融入到教学中,不仅实现教学和科研的一体化,也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所培养学生的质量。本专业的大多数教师是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教师,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科研融为一体。为进一步改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教师的学缘结构,近年来我们积极引进高水平的博士生或在专业领域已取得一定成绩的高级人才。已从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生态研究所、北京环境生态研究所等相关专业引进了多名具有高学历的专业教师。目前,本专业共有专业教师31名,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业教师比例达到了97%。在所有专业教师中有7人为教授(其中有2人为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1人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9人为副教授,其余15人为讲师。师资队伍形成了良好的“金字塔”型结构分布。而且本专业高级职称教师为本科生授课率为100%,保证了农资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水平。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实践,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8年被评为沈阳农业大学校级示范专业,2010年被评为辽宁省示范专业,2012年获辽宁省重点支持建设专业,2014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同时在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两个学科下分别设有博士和硕士点以及博士后流动站,为农资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多年来农资专业的考研率在我院的几个专业中均居首位。

资源与环境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如何协调好国民经济发展与农业资源环境的关系,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因此,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也就面临很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继续加强沈阳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创新型人才,以实现農业资源进行高效而合理利用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文太,盛建东,贾宏涛,武红旗.提高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的途径[J].科教导刊,2013,(13):61-62.

[2]王艳玲,徐江兵,周晓冬.协同创新环境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32):375-377.

[3]牛建龙,刘兵,彭杰.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建设的改革与探索[J].南方农业,2016,10(6):189-190.

[4]贾宏涛,盛建东,蒋平安,文启凯,钟骏平,无红旗.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基于体验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5):82-85.

Abstract: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pecialty is one of the advantages of the Shenyang Agricultural Uinversity and the Liaoning province professional specialty,is also the first batch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national forestry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reform professional. "Innovation" and "improve quality" is our country education policy,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are our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the practice target. We from the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pecialty practice training program in optimization,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improve school conditions,strengthen teaching results,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other aspects of reform and practice,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Key words:innovative talents;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reform;practice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实践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