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慧
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为善最乐,能忍自安。”他前半生的经历跌宕起伏,却从未停止学术研究,笔耕不辍,80多岁的时候还陆续出版了多本学术著作。后人将先生的人生智慧结集成书,取名《人生十讲》,其中第七讲就是“忍”。而先生也曾经多次写过有关“忍”的散文。观其一生,“忍”已经成为大师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生活中,很多人对于“忍”的理解是“心字头上一把刀”,是委曲求全,是一种屈辱,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不能“随心所欲”地生活,那该多憋屈啊?但这其实是对“忍”的误解。那么,该怎样正确理解“忍”?如何处事,才能既不因“忍”而委屈自己,也不因“不忍”而导致境遇不顺呢?
人是群居动物,单靠自己的力量无法生存。从降生伊始,我们就注定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存活下来——婴童时,需要父母的照顾;入学后,需要师长的教导;工作后,更需要前辈的帮助。
而当你发出需求以后,他人如何响应呢?对于6个月以内的宝宝,我们会做到即时(立刻)满足。孩子只要一哭,大人马上会给予响应——看看是不是饿了、尿了、不舒服了等等。而长大后,人的需求往往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就得到回应,即时满足逐渐变成延迟满足。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忍”——饿了,“忍”一会儿,饭正在做;憋了,“忍”一会儿,走到厕所需要时间;想要和小伙伴做游戏,忍一会儿,课间铃声响起才能去操场。实验证明,越是能够忍受延迟满足的孩子,长大后各方面的能力越强。如果所有的需求都必须要得到即时满足,那么这个人会被称为“巨婴”,无法生存于成人社会。
如果有一些事情让您难以接受,但是却又无法改变,您会怎么处理呢?比如繁重的工作,老伴的臭脾气,拥堵的交通,糟糕的天气。其实,解决起来并不难,那就是给予“合理化”的解释,让自己心理舒服一些。这种做法在心理学中被称为“防御机制”。小说中的主人公阿Q,在面对难题时就很好地启动了这种防御机制:当被人无端欺负后,他难以忍受,却又不敢还手。那怎么办呢?阿Q给出的“合理化”解释是“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给“忍”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
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同样可以利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安抚情绪,避免矛盾激发:当孩子让自己气急败坏的时候,心里默念“自己生的,自己生的,忍着”;当老公令自己抓狂的时候,也同样告诉自己“自己选的,自己选的,忍着”。于是,您的忍耐成就了一个和谐的家庭气氛,减少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恶语相向。季羡林先生在散文《容忍》中讲过一个故事:唐朝一位大官,家庭和睦到连皇上都有耳闻。皇帝向他取经,结果他在纸上写了一百个“忍”字。
既然必须要忍耐,那么可以忍谁,不忍谁,什么情况下需要忍,什么情况下不能忍,都需要学习。人类天生就是心理学家,尤其是小孩子,特别能够揣摩大人的心思,对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态度,而且往往尺寸拿捏得还非常准。这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会不断试探家长的忍耐底线——我这样做,爸爸是什么态度,妈妈是什么态度,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分别是什么态度。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对你的态度,是你自己造成的。
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孩子的这项技能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用于调整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尺度。可以说,我们是在生活中学习并使用忍耐这项技能的。而说到别人对你的冒犯,很有可能是你自己授权导致的。反思到这一点,你的忍耐容量会再次扩大,变得更加豁达。
在“对付”老师、同学、同事、上司、爱人、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掌握了对不同的人,可以忍耐的尺度是什么。亲则近,远则疏,似乎并不适用于忍耐这件事儿——不难发现,对于和我们关系较为疏远的人,我们的容忍度较高;而对于亲近的人,我们则会表现得更严苛。比如,有些家长,对于别人家孩子早上拖拉的现象,她会宽解道:“孩子可不就这样吗?”而面对自己的娃,可能早就火冒三丈,失去了那份淡定和耐心。
既然忍耐是学习得来的,那每当你感到难以再“忍”的时候,最好先反思一下,是什么让你失去了耐心,无法再“忍”的?
俗话说“当忍则忍”“小不忍,则乱大谋”。现今社会,“小不忍”的人可真多:开车“忍”不了别人加塞,于是就开斗气车,最后发生事故,两人都走不了;乘飞机“忍”不了安检,大闹机场,结果被警察带走“冷静”几天;在家里“忍”不了老伴的各种“陋习”,虽然表面上是“敢怒不敢言”,但是心里已经憋出内伤。
针对这些例子,只想劝您一句:何苦呢?人难免会遇到一些让自己不爽的事情。对于我们而言,既然改变不了现状,那就改变自己吧。路是大家的,你不能阻止别人变道吧?“忍”一下大家都畅通。安检是必须的,你不能例外吧?“忍”是社会正常运转的要求。老伴是自己的,“忍”了一輩子还在一起,说明他(她)身上依然有吸引你的地方,何不去挖掘一下对方的好处?当你发现“瑕不掩瑜”的时候,自己的心情也会豁亮起来。一些小事,是很容易变忍受为接受的。
当然,忍耐不是无限度的,是有底线的。底线被触碰,形势就会变为“忍无可忍”。我们的底线,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底线不同,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不同。有的人摔倒以后,会对施以援手的人感恩,而有的人则会实施讹诈。前者认为受人恩惠必须报答,后者认为能捞一把是一把。说到底,这就是内心的底线不同。对一个家庭来说,夫妻双方是带着自己已形成的原则步入婚姻的。两个人的原则如果相差很大,那未来的分歧就会很大。有时候,一方认为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另一方就会上纲上线。不触碰别人的底线,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维持和睦关系的关键。如果把别人的宽容当成懦弱,去试图触碰对方的底线,早晚会导致对方忍无可忍。
认识忍耐,接受忍耐,学会忍耐,是成就智慧人生和幸福人生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