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
他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工作在农牧区,走遍了全旗77个嘎查和行政村,巡访过980多个牧场点与3400多户农牧民,化解矛盾纠纷近百起。他撰写近10万字《民情日记》,成为检察工作和群众工作的“晴雨表”。他是汉族,却能说一口流利的蒙语,蒙古族被告人觉得他说的是“听得懂的法律”。他,就是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检察官,被牧民称为“游牧检察官”的达茂旗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业务监督管理部部长,一级检察官潘志荣。
“达茂草原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再加上许多农牧民法治意识不强,如果像在内地那样在办公室里等案件,一年也等不上几件。” 潘志荣说。从2011年任基层检察室主任起,他就开始了“游牧”办公,通过巡回走访,跟农牧民交朋友,了解和发现群众所急、所需、所想。“游牧”辦公法是潘志荣扎根北疆草原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
今年5月中旬,潘志荣在达茂旗满都拉镇走访时了解到,巴音哈少嘎查牧民阿迪亚的几百头牲畜饮水困难,就连人的饮水也成了问题。因干旱少雨,地下水位下降,打井难度极大。看着干渴的牲畜和唉声叹气的阿迪亚,潘志荣决定帮他。潘志荣不顾路途遥远,于当天赶回旗里,协调旗水务局技术人员到阿迪亚家做现场勘探,找到了合适水源,并积极帮助协调专项资金。经多方努力,为阿迪亚打出了近200米的深水井。
为方便服务农牧民群众,潘志荣专门制作了蒙汉双语“检民联系卡”,到目前已经发放了5000多张。他24小时不关手机,被群众称为“一叫通”。他每年接到农牧民诉求电话近200次,在达茂旗几乎每个牧民手机里都存着他的电话号码。
今年2月,潘志荣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时,了解到满都拉镇巴音哈少嘎查牧民乌仁其木格家的生活十分困难。低矮的土房,破旧的家具,没有一件像样的家电。乌仁其木格见到潘志荣就说:“早就听说旗检察院有个老潘,今天终于见到了。”潘志荣说:“马上过年了,我们过来看看,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乌仁其木格说:“我手里一点钱也没有,真不知道这个年该怎么过。”没几天,潘志荣让乌仁其木格到百灵庙镇,他自己做担保,给乌仁其木格贷款1万元。
过完年,潘志荣又来到乌仁其木格家,了解到其女儿马上开学,家里生活费又成了问题,潘志荣当即掏出3000元钱借给了她。并通过打听得知旗旅游局有个扶持项目,乌仁其木格家符合相关政策,经潘志荣协调,乌仁其木格得到一顶旅游接待蒙古包。
几年来,潘志荣以个人名义为农牧民担保贷款有20多万元,自掏腰包资助农牧民群众近5万元,这对于并不富裕的潘志荣来说,已经是他最大的限度,但他无怨无悔。
多年基层工作的实践中,潘志荣总结出“会、懂、信、实”牧区工作4字诀,即“会蒙语、懂民俗、守诚信、干实事”。这4个字,他不是挂在嘴上,而是用坚实的脚印刻在达茂草原上。
在达茂旗检察院的楼道里,早晨经常传出用蒙语高声朗读报纸的声音,这是潘志荣在练习蒙语。这个习惯他已经坚持了20多年。一本快要被翻烂的《蒙汉字典》,潘志荣总是带在身边,随时拿出来翻看。在服务群众时,他用流利的蒙语和牧民们交流,很快拉近了距离;在调查取证时,他用蒙语和当事人沟通,总能挖掘到有价值的线索。如今的潘志荣,已经成为蒙汉兼通的双语诉讼专家型人才,经常活跃在区内外的蒙汉双语培训讲台上,带动培养了一批双语诉讼业务骨干。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检察官”“北疆楷模”“十九大党代表”……如今,头顶众多荣誉的潘志荣,依然怀着执着的信念,不忘初心,终日奔波在为农牧民服务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