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霞
以 “文”化人继传统提升素养促发展
王 霞
2016年3月,在央视少儿频道开展的 “大手拉小手”关爱孤残儿童活动中,威海市实验小学师生合唱团演唱的 《三德歌》成功入选。同月,央视 《朝闻天下》也对此进行相关报道。 《三德歌》以其优美的旋律及充满正能量的歌词,字字句句向大家传达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深受学校师生青睐,在学校广为传唱。
这是学校在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践行核心价值观活动的一个缩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围绕 “核心素养” “德育课程一体化”这两方面,积极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先祖的美德,以课程为依托,完善了传统文化学养特色课程体系,构建了“弟子规养正课” “学科融合课”“晨诵午读暮省微课” “传统文化特色课” “传统文化力行课”等系列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培养 “文雅、儒雅、高雅”的少年君子。
尽管近年来关于 《弟子规》是否属于中华文化经典这一问题的争议较大,但不可否认,传统经典中的 “仁义礼智信”在 《弟子规》中都有体现,而这些内容是植根于民族心灵的 “常识”,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光泽。
我校从一年级至五年级,学生每周都会有两节国学弟子规诵读力行课,师生给这节课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养正课”。学校整理开发了 《弟子规读本》 《弟子规成长手册》 《弟子规成长台历》等系列学材,利用校本课、班会课、地方课等对学生进行 “养正”训练,从“诵读—感悟—践行”三个阶段,先诵读经典,达到人人熟记,教会孩子通达事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后解读实践,与习惯养成教育深度融合,分年级、分层次、分阶段,纵向深入指导学生明理修身,雅言雅行,逐步领会孝亲敬长、为人处世、读书求学的礼仪与智慧,让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一年级一班的阿会老师注重言传身教,她看到孩子衣服敞开着,会蹲下身,把孩子的衣领衣袖整理好,教他学会拉链,拉到舒服的高度,同时说 “冠必正,纽必结”,并让孩子重复几次 “冠必正,纽必结”,孩子觉得很有趣,在边说边做中不知不觉地养成了好习惯。
学生们在表演皮影戏
学校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贯穿于各个学段、融于各个学科,有机地穿插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语文课上,学校自编的 《中华经典素读》有效补充了传统经典范文、诗词,增强学生对文化经典的接触和吸收;音乐课堂,老师用至真纯善的德音雅乐,配以深情的手语表演,净化学生的心灵,开启学生的孝心、爱心、感恩心和恭敬心;美术课上,学生饶有兴趣地绘制京剧脸谱,体验中华传统剪纸;体育课上,打太极、练少年拳、推手等中华传统武术项目让学生意犹未尽……学生从博大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思想道德养料,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近日,学校还诚邀威海市梦海演艺公司、威海市京剧团到校演出,目的就是弘扬国粹、传播传统文化。此次演出分为 “互动讲解”“京剧清唱” “现场示范”三部分。首先,著名旦角演员王志军老师为大家讲解京剧来源、行当、服装等。随后,花脸、小生、青衣、老生分别为学生们带来 《铡美案》《小宴》 《贵妃醉酒》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戏曲表演。最后环节,著名青衣演员王艳艳现场指导学生如何向父亲、母亲、其他长辈作揖,以及作揖时眼神要到位。演员教得认真,学生们学得有模有样。此次活动,进一步激励师生学京剧、唱京剧的热情。
学生身着汉服吟诵古诗
晨诵午读暮省是我校师生的校园生活间奏。伴随朝阳,每个教室里都传来朗朗书声,师生们用优美的晨诵开启一天的学习之旅。各年级晨诵内容各有不同,指读 《弟子规》,素读经典名篇、吟唱 《诗经》,老师们则默读 《晨起自勉文》……优美的天籁之音,让校园的每一处都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午读时间,观看 《中华美德故事》,或阅读老师每月推荐的经典好书,学生在好书的浸润下,懂得了和平、尊重、爱心、宽容、乐观、责任……孩子心灵深处那些与生俱来的真、善、美的种子,由此得到充分滋养,悄然萌芽。
暮省时间到了,伴随着“吾日三省吾身”的提示音乐,师生们盘点一天的收获,我日行一善了吗?我做事学习尽力了吗?我对朋友诚信了吗?提起笔来,在小小的 《成长卡》上写上自己的感悟,让反思成为师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在认错、自省、赞美中涵养自己的品格,扎下德行的根基。
学校开设传统文化特色体验课。翰墨书法、古琴、古筝、吟诵、京剧等选修特色校本课程,挖掘课程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传承文明、滋养心灵,体验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养成良好的情感品质。
学校围绕中华传统佳节,开设“习俗体验课”。文化的认同,不仅仅是在有意识的学习中,更关键的是,在无意识的潜移默化中。当现在的孩子最记得圣诞节那个拉雪橇的白胡子老头儿时,我们教育者尤其要警惕:可怕的不是洋节入侵,而是遗忘自己所植根的文化传统。让我们的孩子记得自己的传统节日,记得我们的传统习俗,这代表着民族的认同与文明的传承。在学校开展的 “中秋赏月” “重阳敬老” “迎春纳福”等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动手做月饼、包粽子、做花灯等,让孩子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重拾自己的节日。
传统文化的学习重在力行,而力行的阵地又离不开家庭。我校家长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实践中,弘扬好家风。在家庭中开展“亲子技能”课程。每周的 “习劳知感恩”生活技能训练,从系红领巾、整理书包,到做饭打扫、收拾家务,再到为父母捶背、沏茶倒水,让学生在掌握劳动技能的同时,感受父母的辛劳,从而长养学生的孝心和爱心。每学期开展 “假日礼仪体验”,学生与家人共同体验餐桌礼仪、待客礼仪、节日传统礼仪,参观礼仪等,在实践中累积生活礼仪经验,遵守社会公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与真善美的感召下,实验小学校园处处充满正能量。萦绕着正能量,师生、生生之间传递的是理解和包容,收获着喜悦和幸福。五年级四班的初家伊同学,在山东省中小学 “国学达人”挑战赛中,通过层层选拔,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取得全省前八强的好成绩。我始终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不仅是一种学校文化建设的形式,重要的是让文化深入心灵。传统文化进校园,不仅仅是让学生诵读一些经典、引进一些传统的文化艺术项目进课堂,更要让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真正触及师生的灵魂,以此涵养心灵、塑造灵魂、坚定信念、培养意志。
经典文化如果内化到我们个体的心里,外化出来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我们相信,落实十九大报告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滋养下,每个孩子都能以好习惯铸就好品质,以好品质成就好未来,成就幸福人生,谱写更辉煌的乐章!
山东威海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