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的旅游文化与建筑之美

2017-12-27 07:02秦斯
农家书屋 2017年12期
关键词:皮尔森人骨布拉格

秦斯

捷克的旅游文化与建筑之美

秦斯

捷克这个东欧国家,曾经奉行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经过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和后来的“天鹅绒运动”,率先倒戈社会主义阵营,转而发展资本主义。

对于捷克,早有所闻。早在学生时代,就听说捷克的工业发达,能够生产喀尔巴仟、斯柯达汽车和农用拖拉机,同中国的关系比较好,在沈阳建有以生产运输机械为主的中捷人民友谊厂。

近些年,走出国门的朋友经常说起捷克。认为这个国家自然景观美丽,古城保持完好,文化底蕴厚重,生态环境优良,建议我去看一看。口碑是最好的广告,我们在今年8月上旬,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经俄罗斯的叶卡捷林堡转机,再飞5个小时,飞机降落在布拉格的瓦茨拉夫哈维尔国际机场,开始了在捷克6天的旅游观光。

古老的布拉格

世界名人尼采曾经说:“当我想用一个词来表达音乐时,我找到了维也纳;而当我想用一个词来表达神秘时,我只想到了布拉格”。尼采说这话时距今已有世纪之隔。如果现在让他来形容布拉格,他会清楚地认识到,这种神秘来源于古老。时间久远了,当时的平常建筑,自然就会增加神秘的色彩。访古布拉格,主要是看古城堡、古石桥、古广场和古街道。

偏于布拉格市西北一隅,居于拜特申山丘、伏尔塔瓦河西岸的古城堡,从公元九世纪开始兴建、现存大部分建筑物成于14世纪至17世纪,著名的景点有旧皇宫、总统府、圣维特大教堂和黄金小巷。这座占地45公顷的古堡,是个古今交融、多种建筑风格荟萃的地方。从外广场经安全检查后进入内廷广场,首先看到的是带有暗灰色年轮“包浆”的圣维特大教堂,她两侧对称的塔尖高高刺向蓝天;上古时代的皇宫和现代的总统府比肩而立,总统府上飘扬着三色国旗,府前哨兵每隔两个小时要举行换岗仪式,岗位上的哨兵很配合地同游人照相。

城堡外廷及内廷广场是免费参观,圣维特大教堂及黄金小巷要购票进入。教堂的参观重点是彩绘玻璃、祭台、圣维特重达65吨的银质寝棺。教堂内壁一幅接一幅的名贵油画,向游人述说着那一段段脍炙人口的宗教故事。站在广场的高处俯瞰布拉格市区,只见一泓蜿蜒的伏尔塔瓦河将城堡与老城区隔开,五颜六色的建筑物掩映在绿树丛中,桥头堡的直冲云端的塔尖标识着,那就是著名的查理大桥。

出得内廷广场的左手边,顺着引路标志前行,就到了极其狭窄的黄金小巷。这个长600多米、宽不足两米的小巷,是16、17世纪末布拉格采金、制造金饰品工匠和皇宫仆人聚集的地方,现已辟成手工艺品、纪念品一条街。巷中的22号小屋,是大文豪卡夫卡的故居,现今改造成小书店。

顺着城堡的山势走下来,过现代桥向右走,就来到了查理大桥的桥头堡。导游介绍,这座长520米、宽10米、建有16座桥墩的查理大桥,是由波西米亚国王查理四世下令,于1357年开建、1400年竣工,距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桥面两边,每边矗立着15座两边共30座雕塑,似是围栏,实质是一处17世纪到18世纪欧洲露天巴洛克风格的雕塑博物馆。这30座雕塑的题材取于圣经故事和人类保护神,其原件已移至布拉格国家博物馆珍藏,现在供游人参观的是于1965年以后由当代艺术大师塑造的复制品。并不宽阔的桥面,已经失去了交通功能,主要是美术人做画、音乐人演奏乐器、手工艺人现场制作纪念品的场所。走下查理大桥的那一刻,让我想到了德国海德堡大桥,这二者在建筑年代、建筑风格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堪称为一双姊妹桥。

查理大桥的东部,就是布拉格的老城区。这里每幢建筑物的特色鲜明,有的是外立面罗马柱支撑,有的是立面彩画,有的是浮雕装饰,有的是异形门窗,几乎囊括了中世纪以来欧洲各种建筑风格。街路仍为石块路,两侧店铺林立,较宽广的地段,或伫立着雕塑群,或建有喷水池。一个必看的景观是坐落在老城中央广场上的天文钟楼。在整点前的那一分钟,随着音乐声钟楼的两扇窗口打开,耶稣的12门徒,分别从窗口依次转出,钟声开始敲响,随着一声鸡鸣,报时结束,钟楼又恢复了宁静,进入默默计时,为下一个整点准时“敲钟”积蓄力量。天文钟除了能够显示时间,还可以准确模拟地球、太阳与月球的运行轨迹,大圆为时间,蓝色代表白昼,红色代表黑夜;小圆显示此时太阳所处的星座。这样的计时组合体,是捷克先贤智慧的留存,令后人敬佩。

天文钟楼的斜对面,就是布拉格有名的地窖烤鸭店。按预定,我们顺楼梯潜入地下,欣赏着店里仿古装饰风格,品尝着香喷喷的地窖烤鸭。

走出美食店,夜幕已经降临。老城区在五彩缤纷的霓虹灯的照耀下,显得更加扑朔迷离。我们回到宾馆休息,准备明天去领略CK小镇那独特的风光。

醉酒的皮尔森

出国之前我们得知,捷克人酷爱啤酒,老百姓中有没有啤酒不进餐的说法。据资料介绍,捷克人每年人均消费啤酒162升,居世界第一位。如果把捷克称为啤酒王国,那么,居于捷克西部的皮尔森市,即为啤酒之都。这个城市,结缘于啤酒,是一座以酒兴市、全年候“浸泡”在啤酒里的城市,因而我称她为醉酒的皮尔森。

从布拉格出发一路向西,经行130公里,就到了卡罗维发利,即欧洲著名的温泉小镇。小镇处于温泉喷涌的地下水线上,出于开发旅游产业的需要,小镇依泉而建了若干处回廊,设了若干处供游客品泉水的饮水点,游客一边观赏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新颖艳丽的欧式建筑,一边一个景点接一个景点地品尝由地下喷涌而出的泉水。38°、42°、56°,水温标明清晰。越走越热,越喝越热,到街边选择一家可口的甜品店、冷饮咖啡店,叫上一杯上等咖啡或者特色冰淇淋,看着路上肤色各异、花枝招展、匆匆而过的游客,好不惬意。在小镇的北京饭店午餐,稍息,我们直奔75公里之外的啤都皮尔森。

皮尔森城市不大、名气不小。名气,因酒而得。啤酒,让皮尔森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相传,在公元1295年,当时波西米亚国王就下昭允许使用定型的发酵工艺酿造啤酒,到公元15世纪,皮尔森的啤酒驰名波西米亚全国;19世纪,皮尔森啤酒走出国门,畅销欧美,以酒花独特、酒体透明、营养丰富而受消费者青睐,行销在世界中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坐落在郊区的古泉啤酒厂,是皮尔森的啤酒之魂。1842年古泉啤酒厂建厂,以深达90米的古井泉水为底色,取名为古泉啤酒厂。到皮尔森的游客,可以预约参观厂子的发酵(车间)以及灌装流水线,特别是可以参观驰名中外的长达9公里的地下酒窖。据介绍,这座酒窖深入地下17米,可存放5700个大酒桶。为保持啤酒的原汁原味,所有酒桶都用上等橡木制成。酒窖原本是在岩石上开凿的地下工事,其目的是战争防御,后由酒厂改造为酒窖。

在市中心共和广场的西北部,有一处建于1959年的皮尔森啤酒博物馆,馆内展出啤酒生产工艺流程模型,19世纪皮尔森街面酒馆的陈设、各种酿酒饮酒用具和一些酒迷们的酒文化收藏品。

共和广场是一处以宗教活动为主的公共场所,但也不乏啤酒的“元素”。广场中央的主体是建于15世纪的哥特式圣巴托维明大教堂,教堂的十字架塔尖高105米,是捷克全国教堂之最。在教堂的西北一隅,耸立着建造于1681年的黑死病纪念柱,向后人述说历史上曾发生在波西米亚这块土地上的流行病,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警示后人应注意健康,珍惜生命,防止“悲剧”的重演。广场上其余的三个角落,铸有三个简约式金色框架,底为泉池,电机将池水送到框架的顶端,水自由地纷流落下,寓意着只要流水不断,皮尔森的啤酒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向酒吧和消费者的餐桌。这样的寓意,既有酒都特色又深刻。但这种框架设计式样,一是古不古今不今,与古老的共和广场不协调;二是雕不雕塑不塑,没有艺术美感。导游介绍,这三座框架式“雕塑”,是皮尔森与中国的一个友好城市作为礼仪交往的礼物,帮忙建造的。回到房间,我用百度搜索查到,中国的杭州是捷克皮尔森的友好城市。但这三座“框架”是否来自杭州或者杭州人的设计,不得其解。

共和广场的外围四周,最不缺的就是啤酒屋。那天旅行社没安排晚餐,我们在超市里买上两瓶皮尔森啤酒,拿到宾馆小酌。一瓶啤酒下肚,看着窗外太阳渐落,晚霞映红了半边天。此刻,微信里不断接收到同团团友在某某酒屋相约畅饮的邀请,我们走出宾馆,看到刚才还很寂静的街面露天酒吧,人突然多了起来。三五成桌,不需要什么下酒菜,也没有座次的讲究,来者都为酒友,推杯换盏,喝得痛快、说得痛快、笑得痛快。

其实,皮尔森的产业也并非啤酒一枝独秀。皮尔森是一座工业城市,重型机械、汽车机车、军工、化工等产业发达,1859年就建立了斯柯达机械厂,1876年开始制造蒸汽机,工业总产值在捷克全国占有重要份额。是一个充满生产活力的西捷克州的中心城市。

灵秀的克鲁姆洛夫

高山古堡、森林掩映、红瓦粉黛、石桥流水、古巷钟声、咖啡飘香,历来被人类誉为极乐世界。又有人说,有山有依靠,有水有灵气,有桥有坦途,有堂有祈祷。而捷克布拉格西南方向150公里处的克鲁姆洛夫小镇,似乎把人类向往的人间美景都占全了。到此一游,我认为她是捷克最美丽的小镇,且没有之一。

汽车出布拉格古城,一路向西南方向行进,大约2个小时,就远远望见了小镇的轮廓,只见山丘高处有一尖塔伸入天穹,直觉告诉我们,名闻遐迩的克鲁姆洛夫小镇到了。车不能进入镇内,停在固定的停车场,我们望着古塔的方向,经过城门,走过石桥,顺山势拾阶而上,开始了对小镇的零距离亲昵。

据小镇的宣传资料介绍,克鲁姆洛夫是德语“高低不平的草地”的译音。由于这块山水养人,据考证,早在公元前6000年就有人在小镇居住;形成一定规模的波西米亚人的一个聚居点,起源于中世纪。小镇最早的领主为捷克的维特科夫家族,后来五易其主,最后一个领主是施瓦森伯格家族,并且由这个领主在19世纪末期对早期的城堡群落进行了改造,包括完善了圣维特大教堂的塔楼,拆除了城堡残败的防御体系,建设了以手工业为主的小型工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小镇被德国人占领,战争结束后,大部分德国居民搬走了,1947年,施瓦森伯格家族的财产归了捷克土地局,1949年捷克土地局被取消了,小镇被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收归国有。

人间世故,沧海桑田。小镇多次变迁,但令人欣慰的是,城堡的主体建筑、已有的桥涵、园林和道路框架没有受到破坏,小镇中浪漫的河卵石甬道、曲径的小街、房舍外立面的壁画、五瓣玫瑰镇徽等一些中世纪就有的特征元素,基本都保留下来。时过景不迁,小镇今天仍然向游人们展示着她原有的中世纪的风采。小镇作为捷克文化遗产的珍品,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小镇被呈S型穿城而过的伏尔塔瓦河紧紧地揽入怀抱,几座大桥把这个看似孤立的小镇同外面的精彩世界连接起来;建筑的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从河边的圣维特教堂、中心广场和周围的居民房、纪念品商店开始,踏着缓缓的步道向上攀行,大致经过五进的功能分区,可登上小镇的至高点——彩绘塔,从四个方向俯瞰全镇,美景尽收眼底。回头下行再细细品味,可以看到决不重样的单体建筑,可以看到鲜花斗艳的大花园,可以看到特立独存的石拱门,可以看到出自于艺术大师伦博朗之手的彩绘壁画,也可以看到游人驾着皮划艇在蓝色的伏尔塔瓦河面上顺流而下,还可以看到石桥左右两边著名的耶稣受难和小镇保护神的塑像。这一上一下,付出了体力,蒸发了汗水,却大饱眼福,收获了难得的快乐。

走回到初始的河边回眸上望,发现小镇建筑的“葱头”式圆顶不少。但是最抢眼的仍然是圣维特教堂、圣约施塔教堂和城堡顶端的尖塔,三塔从不同的方向伸向同一片蓝天。城堡顶端的彩绘塔原名为守望塔,是三塔之“王”。建于1581年的城堡彩绘塔,是施瓦森伯格家族邀请意大利一位建筑师设计建造的。塔高54.5米,距伏尔塔瓦河的水平面86米,塔身呈蓝、黄、白、褚、绿各色相间,外立面采用文艺复兴风格的壁画装饰,虽经多年风霜雪雨,高雅的文化底蕴犹存。

小镇中心广场是各路游客参观的集散地。其名为斯戎诺斯基广场,四面由哥特式、文艺复兴式的建筑物围拢,在四角的位置开有进出通道。广场内北端有一处喷泉雕塑群,中央竖起了擎天一柱,导游说是黑死病纪念柱。由此可以推断,在15世纪时,克鲁姆洛夫及南捷克地区也受到了流行欧洲的黑死病的残害。广场上由两幢三屋楼拼接而成的浮白色文艺复兴式建筑,是小镇的市政厅。场区宾馆、博物馆、饭店、咖啡厅、工艺品店、冷饮店等为游人服务的设施齐全,并且有一处比较正宗的上海饭店,是我们团队共进午餐的地方。

克鲁姆洛夫那温馨迷人的城镇风情,色彩缤纷的建筑,清澈蜿蜒的伏尔塔瓦河,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用半天游览精品小镇,时间太短,只能看框架、看表面,不可能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尽可能多的享受惬意的时光。诸如小镇的地下石墨矿、修道院、城堡博物馆、席勒艺术中心、瓦茨拉夫酒窖等一些各俱特色的景点无暇观顾,只能留下遗憾,争取机会再来。

虔诚的人骨教堂

在欧洲,最古老的建筑是教堂,质量最好的建筑也是教堂,雕塑绘画与建筑结合的最完美的还是教堂。人们会为梵蒂冈大教堂的宏伟而赞叹,为科隆大教堂的高度而赞叹,为圣维特大教堂的华丽而赞叹。到捷克观瞻宗教与建筑之美,令人赞叹的是坐落在库特纳霍拉小镇上的人骨教堂。

这座虔诚的人骨教堂,居于捷克首都布拉格以东20公里处,是一座面积很小、外观看起来显简陋,建筑式样朴素的哥特式教堂。她的体量小、但名气大。整个教堂的内部,是用四万多具人骨装饰而成,因而是世界之最。

瞻仰这座人骨教堂,需要购票进入。出于降低教堂温度的需要,教堂采用下陷式布局。当观瞻者迈下第一道台阶,就感到有一股阴森的凉气扑面而出,注目引道上方,用人的头盖骨含着棒骨编制而成的“拉花”,在头顶上交叉,向教堂的大厅延伸开去。教堂入口处的烛台,是用人骨排列组合而成,进到大厅里,只见中央是一尊用人骨堆积而成的骷髅塔,再抬头看中央大厅的穹顶,天花板上疏密有致地排列着人骨;用大棒骨做承重吊架、由数不清的各部位人骨拼接而成的巨型吊灯,在电灯光的照耀下,显得是那样惨白,令人顿时毛骨悚然。转过身来观望四周,在四个角落分别堆砌着四座人骨塔,资料介绍,每座人骨塔约容纳近万具尸骨。绕场一周,会发现十字架、圣杯、门楣、吊饰等,均为人骨拼接组合而成。在祭台的上方,用人骨拼接的酷似小提琴的标本挂在墙上。解说员告诉参拜者,那就是这座教堂作者制作的家族徽章,旁边还镶嵌着用人骨棒组成的作者签名。把整个教堂估算下来,说整个教堂容纳了四万多具尸骨,是有一定根据的。

看完真实的人骨教堂,回过来又了解到教堂的历史和这种超常规创意的来源。导游说,人骨教堂起源于13世纪。波西米亚赛德莱茨修道院院长奉国王之命到东方圣地耶路撒冷朝觐,从圣地带回来一把泥土撒在了这座教堂的园地里。是教义中圣地埋骨上天堂的信念,使一些门徒追求能在这块圣地上埋忠骨。日积月累,人骨在这块圣地的地下堆积。后来,欧洲流行的黑死病和胡斯战争,导致人的大量非正常死亡,加剧了墓园规模的扩大。相传,由于14世纪流行了黑死病,使这块3500多平方米的空地里,先后掩埋过3万多具尸体。这段故事,把作为人骨教堂装饰“材料”——人骨的来源,讲清楚了。

当时园地中存在的大量人骨,又如何变为了教堂的装饰“材料”了?大约在15世纪,一位高僧提出了重建修道院用以存放人骨供后人祭奠的建议。1870年,一位木刻艺人开始了用人骨装饰教堂的行动,于是,现在这样一所教堂就诞生了。

与众多教堂不同的是,人骨教堂是有院墙的。封闭的红砖墙将教堂围起来,院里是墓地。一眼望去,这里墓碑林立,记录着每位逝者的人间经过。墓地圣情有佳,面积狭窄,想必是供需矛盾突出,能够至此埋忠骨,可能不容易。

因朝圣土而形成的人骨教堂,其理念是“圣土埋忠骨,人死去天堂”。但愿这四万多具人骨的灵魂,能在天堂上享用极乐,惠及人间的安宁和幸福。

猜你喜欢
皮尔森人骨布拉格
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
曲阜奥体中心战国两汉与宋代墓地人骨的病理学观察
不怕贫穷的布拉格
布拉格之旅
章丘城子崖遗址H393出土人骨的鉴定与分析
探秘最诡异的人骨吊灯
数字翘楚皮尔森:忍过100多次整形的女军人
有梦的青春不易“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