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实践在我国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分析

2017-12-27 08:32李思源季婷拜争刚邓巍童峰杨文登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7年6期

李思源, 季婷, 拜争刚, 邓巍, 童峰, 杨文登

·理论研究·

循证实践在我国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分析

李思源1,2, 季婷1,2, 拜争刚3, 邓巍4, 童峰5, 杨文登6

对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EBP)在我国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循证OR知证OR实证”为检索词,检索万方、CNKI数据库。最终纳入240篇文献,按照研究领域、研究地域、文献发表时间和研究类型提取数据。结果发现,循证研究在国内社会科学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面临着研究地域和主题领域分布不均衡、在单个领域的渗透不完全、发展存在地区差异、研究质量不高等诸多挑战,说明循证实践在我国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循证实践; 社会科学领域; 现状

循证医学,即遵循证据的医学,将当前最佳的研究证据、医生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患者的意愿三者有机结合,遵循当前最佳科学证据的医学实践过程[1]。始于循证医学的循证实践,是一个涉及研究者、实践者、实践对象与相关管理者四个方面的理论体系。特别是2000年国际上成立了Campbell协作网,此协作网旨在推动循证实践理念和研究方法在社会福利、教育学、司法犯罪、国际发展等领域的应用,为各领域的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的研究证据。20世纪90年代,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EBP)的理念与方法凭借严谨的科学过程和严密的哲学逻辑,迅速渗透到医学以外的多个领域,形成了循证矫正、循证教育、循证管理、循证信息检索等多学科多领域的循证实践科学,被人们称为实践领域的范式转变,催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循证实践运动[2]。但循证实践理念在我国兴起较晚,学界认知度并不普及,研究成果尚少,故本文通过分析循证在社会科学领域的现有文献,了解其研究进展和发展现状,并以发展迅猛的三个领域为例,对循证实践的优势、可行性及挑战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和检索策略

以“循证OR知证OR实证”为检索词,在万方、CNKI两个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自建库起至2015年12月。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通过阅读文题和摘要,纳入符合循证实践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文献,包括原始研究、二次研究和综述等;排除标准:利用EndNote软件根据题目、关键词及摘要排除重复文献、单纯循证医学类文献、会议通知、个人观点、专家意见及评论等。

1.3 资料提取

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提取表提取数据:①研究领域;②研究地域;③文献发表时间;④研究类型;⑤研究来源;⑥研究机构;⑦作者学历/学位、单位、电子邮箱等信息。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初步检索到文献992篇,排除重复文献120篇,通过阅读标题及摘要,排除明显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632篇,最终纳入240篇。文献筛选流程图见图1。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图

2.1 各领域发展现状

所纳入的240篇文献中,循证图书馆占纳入文献的31.67%(76/240),循证信息检索占17.50%(42/240),循证矫正占9.58%(23/240),循证教育占7.08%(17/240),循证管理占6.25%(15/240),此外,其余领域如循证建筑、循证政策研究、循证心理等共占35.00%(84/240)。见表1。

表1 循证实践文献研究领域示意图

以循证实践在社会科学各领域发表文献的最早时间为准,研究循证实践在各领域的发展情况。由图2可以看出,循证实践在十余年的发展时间里逐步渗透到社会科学各领域,渗透范围也越来越广。除了循证教育、循证管理等起步较早的领域,还渗透到了循证营养学、循证运动学等新兴领域。国内循证研究在社会科学领域最早发表文献时间轴见图2。

图2我国循证研究在社会科学领域最早发表文献时间轴

2.2 研究地域

以第一作者所在地区分析纳入文献,北京地区发表数量最多,为35篇(14.58%),其后依次为广东省28篇(11.67%),河北省17篇(7.08%),江苏省15篇(6.25%)等。各地区文献发表数量具体情况见图3。

图3 循证实践文献发表地区示意图

2.3 文献发表时间

按文献发表时间,2000—2004年发表数量较少;之后呈迅速上升趋势,2005—2009年的研究数量为79篇(32.92%);2010—2014年文献发表数量为115篇(47.92%),其中2013年发表数量为42篇。社会科学领域发表的循证实践文献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各年份具体发表数量见图4。

图4 循证实践文献数量时间分布图

2.4 研究类型

纳入文献中,二次研究4篇(1.67%),其中系统评价2篇(0.83%),硕士学位论文2篇(0.83%);原始研究8篇(3.33%);其余228篇(95.00%)以综述居多。

2.5 文献来源

本文所纳入文献的主要来源杂志为《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16篇),《医学信息》(14篇),《中国循证医学杂志》(4篇),《医学信息学杂志》(4篇),《中国社会工作》(3篇)等。

2.6 研究机构

纳入文献的研究机构以大学和医院为主,分别发表146篇和58篇,各占纳入文献的60.83%和24.17%,其他研究机构有疾控中心、研究所、科学院等,共计占15.00%。

3 讨论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①按研究领域,循证实践在我国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以循证图书馆、循证信息检索、循证矫正、循证教育、循证管理等文献数量较多,也逐步渗透到了循证营养、循证运动等新兴领域,且渗透逐年加快;②按地域,北京地区发表数量最多;③按文献发表时间,循证实践的研究数量呈逐年增多趋势;④按研究类型,以综述居多;⑤发表杂志种类呈现多样化;⑥主要的研究机构是大学和医院。由此可见,循证实践在我国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文献数量不断增多,发展范围不断扩大且逐年加快,发表循证实践的杂志种类也逐步增加,表明了循证实践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价值观上体现了时代精神,在方法论上是科学主义取向[2],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光明的前景[3]。循证实践在我国社会科学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存在研究地域和主题领域分布不均衡、发展存在地区差异、二次研究文献数量不多、在单个领域的渗透不完全、研究质量不高等问题,说明循证实践在我国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1 循证矫正

循证矫正的概念最早于1995年由加拿大犯罪心理学家安德鲁斯和霍格提出[4]。所谓循证矫正是指在矫正领域内,实践者以研究获得的最佳证据为依据,结合矫正工作者的个体矫正经验,在矫正对象的配合下,针对矫正对象的犯因性特点,开展个性化高效矫正的一系列活动[5]。我国的循证矫正开始于2012年。中国司法部提出,要在罪犯矫正与戒毒领域分别开展“循证矫正”与“循证戒治”,并确定了5个省、9个监狱作为试点省份和试点单位。司法部举办了多次全国性的循证矫正研讨班,传播循证理念,建构循证矫正模式。此后的3年多来,各级司法机关、循证矫正研究者及实践者纷纷加入循证实践的洪流,在循证理论与实践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循证矫正与传统监管改造相比,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一是深化了罪犯改造质量评估,开发了罪犯重新犯罪率等关键指标的科学测评工具,对罪犯进行了风险评估管理;二是循证矫正借鉴了国内外的最佳矫正成果,克服了传统矫正中个人经验缺乏的缺陷,形成了本土化的最佳证据;三是计划建立全国性的循证矫正数据库,打破了矫正工作者孤军奋战、经验主宰矫正过程的习惯;四是利于监管改造和社区矫正的联动,通过一人一策,既兼顾了社会安全,又将矫正对象的犯罪矫正需要考虑在内,矫正对象可以参与决策,利于矫正对象回归社会;五是减少了矫正工作的成本,让有限公共资源的效益达到最大化[6]。综合来讲,循证矫正是既能促进教育改造质量的提升,又代表了矫正政策从高压控制到平稳矫正,是一种全新的理念。我国循证矫正在借鉴西方先进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的同时[7],也结合目前监狱体制和罪犯矫正的现状开展了大量工作,这对推动我国循证矫正来说是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8]。可以预期,未来循证矫正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前景。

循证矫正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其一,循证矫正这一理念在国内兴起较晚,我国关于循证矫正的研究成果尚不足以指导实践;其二,循证矫正的实施效果与多方面有关,如研究者的素质、实践者的能力、管理者的认知、被矫正对象在现有刑罚执行模式下的配合等,使其预期的条件有可能无法兑现[9];其三,循证矫正可能会让矫正工作机械化,使矫正的人文价值在技术化的实践中丧失[6]。总体来讲,循证矫正在我国尚处于萌芽期,部分一线的实践者和研究者对循证实践的了解还不够深入。目前还没有具体介绍如何产生证据的方法学研究,循证矫正本土化和循证矫正证据数据库尚在探索之中。同时,由于司法部的重视和推进,循证矫正已经取得大量的成果,为我国的罪犯矫正和社区矫正改革带来了新的方向。

3.2 循证教育

循证教育学是西方最新兴起的教育学理论,指“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专业智慧与最佳可利用的经验证据的融合”[10]。我国目前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因此,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11]。循证教育学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其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循证教育学强调严格的科学研究,可操作性强,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第二,循证教育学将各方(研究者、教育者、受教育者与管理者)的利益平衡建立在科学、理性的研究基础之上,能够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第三,循证教育学强调综合考虑各种理论取向,从而提高了教育改革决策的科学性[12]。

循证教育学是一种新生之物,还面临着很多挑战:其一,循证教育实践项目的实施缺乏指导,极少有多中心的大样本随机试验;其二,循证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抹杀学生的个体差异,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其三,循证教育用科学证据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可能会降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简要说来,循证教育学瑕不掩瑜[12]。

3.3 循证管理

从管理学发展理论来看,管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目前在国内外学术界,管理学研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13]。为解决这一问题,循证管理应运而生。根据Rousseau(2006)的定义,循证管理是将建立在最佳科学证据之上的科学管理原理转化为组织行为。通过循证管理,管理者转变为专家,他们作出的组织决策是基于充分的社会科学和组织行为研究成果之上的,使专业决策从基于个人偏好和不系统的经验转变为基于最佳的科学证据。这将成为一个时代的思潮。循证管理是一种新的决策范式,其优点在于:第一,循证管理可以依据科学证据进行决策,通过网络共享数据,降低经验决策的风险;第二,循证管理实践评价是一个不断反馈的过程,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已有的“最佳证据”,不断提高决策精准度。循证管理的挑战在于,其范式与现存的管理模式是有冲突的,它必定会受到现实的挑战[14]。首先,循证管理产生和发展的时间较短,管理实践者还不了解这种有效的管理方式,证据在管理过程中很少受到重视;其次,我国开展的循证管理实践既缺乏高质量的证据,又缺乏查询和评价最佳管理实践证据的条件和经费,许多管理者缺乏必要的网络信息检索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能[15]。

鉴于上述原因,我国仅有少数管理实践人员在探索循证管理的研究与实践。相信循证管理的理念和证据,终将在不久的将来为大家所接受。

循证研究,由循证医学肇始,是在医学及社会科学的实践领域催生出的一种实践形态,在未来会深刻地影响人类的实践方式[2]。循证矫正学、循证教育学和循证管理学这三个领域的发展表明,循证实践早已超越当年循证医学意义上的医学实践,成为了“基于研究证据进行科学实践”的总称,其理念与方法迅速渗透到除医学以外的多个领域,尽管这些领域在应用循证理念的过程中还遇到很多困难,面临着诸多挑战,但都为传统学科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方法论革命。

[1] Richardson PE.David Sackett and the birth of Evidence Based Medicine:how to practice and teach EBM[J].BMJ,2015,350:h3089.

[2] 杨文登.循证实践:一种新的实践形态?[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26(4):106-110.

[3] 杨克虎.循证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 Gray M,Plath D,Webb SA.Evidence-based Social Work:A critical stance[M].New York:Routledge,2009.

[5] 王平,安文霞.西方国家循证矫正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J].中国检察官,2013(15):73.

[6] 陈大国.循证矫正的原则、方法与流程[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4,27(3):159-161.

[7] 周勇.循证矫正若干问题探究[J].中国司法,2014(1):75-80.

[8] 张峰,赵刚,杨波.论循证矫正方案的科学设计[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4,12(2):18-22.

[9] 胡配军.循证矫正的价值与推进方案研究[J].政法学刊,2013,30(4):124-128.

[10] 徐文彬,彭亮.循证教育的方法论考察[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4):10-14.

[11] 刘颖,任维平.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循证教学理念的思考[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10):92-93,109.

[12] 杨文登.循证教育学理论及其实践——以美国有效教学策略网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4(4):5-10.

[13] 吕力.管理学如何才能"致用"——管理学技术化及其方法论[J].管理学报,2011,8(6):796-804,826.

[14] 曹素璋.循证管理——西方管理科学化新思潮[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30(11):11-17,42.

[15] 魏丽娟,夏水春,张景太.循证管理及应用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0(14):152-153.

TheDevelopmentofEvidence-basedPracticeinSocialScienceFieldinChina

LI Siyuan,JI Ting,BAI Zhenggang,et al.
Evidence-BasedMedicineCenter,LanzhouUniversity,Lanzhou,730000,China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 social science field.The term of "evidence-based or evidence-informed" were searched in Wan Fang and CNKI databases,and with total 240 references included eventually.Data were extracted and analyzed according to research field,region,published time and study type.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we found that the concepts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 played a guiding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cience fields,but the region and the subject studied were not evenly distributed,and the quality was low,which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still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Evidence-based practice; Social science field; Development condi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301171);甘肃省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项目(20410404);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860879);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6LZUJBWTD013);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6SKGH106);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KJ1600706)

1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甘肃 兰州,730000

2甘肃省循证医学与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730000

3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江苏 南京,210094

4湖南省津市监狱,湖南 津市,415400

5四川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31

6广州大学,广东 广州,510006

拜争刚

C3;R-05

A

10.3969/j.issn.1673-5625.2017.06.001

2017-02-12)(本文编辑 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