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培贤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嵌入式指纹识别系统的设计及试验分析
黄培贤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指纹识别系统是现代电子程序的一部分,与相关性电子产品相互融合,在电子程序安全管理中发挥作用。笔者以Cubieboard开发的TFS-M7x系列指纹识别模块为例,对嵌入式指纹识别系统的分析。
嵌入式指纹识别系统 设计 试验
社会科技进步,是推进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开发,迎合了时代发展需求,指纹识别系统,逐步成为数字化程序开发的新方向,结合Cubieboard开发的TFS-M7x系列指纹识别程序,探索新型安全程序的优势。
指纹识别系统,应用人体指纹差异,实现系统安全管理。Cubieboard上开发的TFS-M7x系列设计包含:指纹识别终端、指纹信息检验识别程序、指纹信息存储三大部分。具有指纹检验速率快、识别性高以及兼容性强的特性。指纹识别终端接收到识别信息,指纹信息检验识别程序通过数据计算,指纹图像解析等技术,对比数据库中指纹信息,并给予指纹检验信息反馈。而指纹信息存储,主要用于存储用户录入的指纹信息,是实现指纹检验的数据备用资源。
2.1 指纹识别终端分析
指纹识别终端是系统信息接收的重要窗口,主要采取间断性程序工作方式,即用户进行指纹识别,终端检验程序被唤醒,按照流程执行程序。我们对采取对比实验方式,对指纹终端识别系统设计分析,假设A类指纹识别系统为Cubieboard上开发的TFS-M7x系列指纹识别,B类为普通指纹识别,当用户分别在A、B实验品进行指纹识别时,A类传感器耗时2秒,B类传感器耗时5秒,由此可知,A类实验品的反映速率较快,B产品的反映速率较慢。基于Cubieboard开发的TFS-M7x系列指纹识别系统,指纹识别终端信息传输,充分应用嵌入式这一优势,将指纹识别终端信息接收,处于多方系统检验信息反馈中心,一旦传感器接收到的指纹信息,系统信息传输采取就近原则,最快速率进行信息传导,而传统的指纹识别采用单一信息识别,传输速率有限,TFS-M7x系列系统优势性强。
2.2 指纹信息检验识别程序分析
指纹信息检验识别程序,是指纹检验系统的核心部分。TFS-M7x系列与传统指纹识别相比,外部接收端口增加,内部程序检验操作程序也增加,系统设计基本实现一个端口对应一个指纹识别程序,其指纹检验的准确性更高。
一方面,指纹识别程序对接收到的外部信息进行指纹初步分析。以TFS-M7x系列为例,指纹程序分析主要是指纹灰色度计算。首先,程序按照收集的指纹信息,将指纹信息节点分别设定为空间坐标,假设指纹识别初始坐标为(X1,Y1),相近的第二点坐标为(X2,Y2),以此类推。依据设定的指纹灰色度阶梯层次,系统按照坐标进行信息分析,建立以指纹坐标起始部分为核心的指纹信息坐标图。其次,系统程序将指纹坐标连接为一个信息体,总结指纹坐标分布规律,如果指纹接收信息能够找到与资源数据库相匹配的指纹,系统自动实行信息程序继续执行,否则程序终断。基于Cubieboard开发的TFS-M7x系列产品,在指纹识别上具有程序检验优势,由于这一产品接收信息在信息处理中心,嵌入式信息初步审核的同时,其他系统已经将相对应的信息数据传输到指纹识别程序中,为指纹信息检验提供备份,从而大大提升了指纹初步识别的速率,新产品的程序检验精准能力提升。
另一方面,指纹识别图像审核区域,是在指纹信息灰色度阶梯审核基础上,更近一步对指纹识别信息进行审核。TFS-M7x系列指纹识别信息体,在嵌入式系统备用信息和指纹初始信息审核基础之上,更近一步实行指纹识别检验。系统将指纹图像平铺,通过系统数字扫描光波,对比指纹收集信息与数据库之间的差别。依据相关性实验数据总结可知,TFS-M7x系列的指纹识别图像清晰度为1:7000,而传统的指纹识别图像的清晰度为1:4000,两者之间图像清晰度的差异,能够使TFS-M7x系列的指纹图像审核更加精确,指纹程序按照其图像对比结果,做出程序运行,最后给予指纹信息判定,正确系统输出语音“谢谢。”否则系统输出语音“请重新输入。”完成指纹识别检验。
2.3 指纹信息存储分析
指纹信息存储,主要负责指纹信息的初步收集,做好指纹识别记录。嵌入式指纹识别系统,实现指纹识别信息收集、存储多方资源传输。也就是说,嵌入式指纹识别系统在进行指纹信息收集时,同时也实现指纹与信息相对应,指纹存图像存储同时,已经实现指纹后期识别程序,确保指纹检验信息的综合化、完整化运行。
指纹识别系统是现代电子管理程序代表,主要应用对比试验的分析方法,对指纹识别系统中指纹识别终端、指纹信息检验识别程序、指纹信息存储三大方面进行探究,促进新型指纹检验技术更进一步发展。
[1]毕雪芹,苏艳娟,王琪.嵌入式指纹识别系统的设计及试验研究[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15,(02):50-53+81
[2]普措才仁,冯旭.基于含DSP的ARM嵌入式指纹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0,(03):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