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海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翻开改版后的语文版一年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加强了对识字、写字的指导,这是教材编写上的一大进步,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可是,当笔者深入识字教学课堂进行调研,却发现一些老师在教学时习惯于就字读字,就字教字,就字写字,忽略了汉字音、形、义的内在联系,重读写,轻理解、运用,甚至于在教学中为记忆字形而歪解汉字,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缺乏新意;学生识字、写字容易回生,写错别字,学习效果差,效率低下。
一、识字教学病症诊断
病症诊断(一):误读、误判语文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作为我们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规范与指南,具有导向標的作用。但遗憾的是,一些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语文新课标存在错误解读,在教学中出现误判,导致了教学事故的发生。
【病症表现】常听到一年级的语文老师抱怨:一年级识字任务太重,刚火急火燎地完成拼音教学,接着还有会认字312个,会写字112个,共计424个生字要教授,每天上课马不停蹄很紧张,学生也学得很累,做作业更辛苦。
【病症解析】由于教学评价较单一,很多学校还是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一些期末质量检测的出题者与教辅的编写者对语文课程标准的错误解读,导致测试与练习的内容过分拔高,于是,为考而教的现象愈演愈烈。课标当中提倡“识写分流,多识少写”的原则在实践中成了一句空话。一些老师对会认字也要求学生分析字形、说笔顺、组词、抄写,大大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了识字速度,打击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也拉长了教学时间。这种急于求成、忽视学生认知规律的做法,在落实识字教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时没有根据学情合理分配学段目标实施的时间、科学计划教学内容,为自己的教学工作设置了障碍。
病症诊断(二):识字教学重音形,轻意义,让文化意蕴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病症表现】一位老师在教“聪明”一词时,分析字形:“聪”的左边是“耳”,右上方两点代表眼睛,右边中间是“口”,右下的“心”表示脑子,四件宝合起来就是“聪”字。然后,这位老师说:“‘聪字后之所以加个‘明字,是因为这四件宝要日日用,月月用。天长日久,你就会变得聪明起来。”
“聪”就是聪明的意思吗?查阅古籍资料,《说文解字》的解释是:“聪,察也。从耳总声。”《书·洪范》:“听曰聪。”《史记·商君传》:“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可见,“聪明”一词中“聪”字其本意指的是“听觉灵敏”,单独的“聪”和“明”均不表达“聪明”的意思。
【病症解析】显然,这位老师认为用这种不拘泥于“六书”的解释和造字本义的形义识字法,依照儿童的思维方式,用他们观察事物的眼光和诙谐幽默的语言将汉字这种智慧符号作一番新的说文解字,以为孩子们会学得有兴趣,记得牢。然而,这种形义识字法忽视了表意文字的特点,只是单纯地在字形的识别上进行解剖和想象,把富于生命力和文化内涵的文字看成了一种简单的符号,把表意文字“因义构形”这一灵魂内核给丢失了。汉字的意义是汉字的生命,缺乏意义教学的识字教学会逐渐变得枯燥,缺乏情趣,干瘪而没有文化的厚重感,会造成识字与汉字文化的割裂,胡乱赋予意义则会导致严重的后果。长此以往,学生使用语言时缺乏严谨、科学的态度。这些都将影响到学生的语文能力。
病症诊断(三):忽视识字教学中写字任务的落实
【病症表现】从识字教学的课堂反映,教师们对待书写指导普遍不够重视,用的时间相对较少。我们对随堂听的识字教学课进行了统计,有方法指导、评价反馈的只占22.3%;只有指导但学生只书空练习,没有动笔书写的占46.7%;让学生自由练习书写的占13.2%;既无书写指导,学生也未动笔书写的占17.8%。这样的比例令人担忧。日复一日,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态度从何而来?调查中出现的“书写潦草、姿势扭曲、提笔忘字”等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病症解析】随着科技的发展,键盘录入、语音录入的普及,生活方式的快节奏使人们手写汉字的机会大大地“萎缩”。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让人印象深刻,可笔者发现很多孩子书写的汉字欠美观,笔顺颠三倒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跟随课改的脚步,一些专家开始呼吁“高效”课堂。其实在笔者看来,这种提法欠妥当,一味追求高效,追求课堂的大容量、快节奏,往往与课堂练写这一慢的艺术相冲突,时常挤占写字时间,即使有练写也是一带而过,做个样子,对孩子们的书写姿势、书写方法要求不严,指导不到位。静下心来思考,我们的识字课堂是否更该提倡教学的有效性而非高效呢?
二、对症下药,除弊病
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源到底在哪里?怎样解决呢?我认为可以尝试以下几剂药方。
处方(一):正本清源,拨乱反正
1.领会课程标准,目标定向,以学定教
以课程标准总目标、阶段目标和教科书为标准,编制每一课的教学目标,以确保其是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习标准。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内在联系来设定教学思路和教学的环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约束规范教与学的行为。
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教学目标水平要求达到哪个层次,就教学到哪个层次,就评价到哪个层次。对“只在课文中读准”的水平要求的,就不能按照“正确认读”进行教学;对“正确认读”水平要求的,不进行难字教学,不对字形细部进行记认教学,就“不抄,不默,不考”。(注:对于“不考”,是不进行纸笔考试的意思,不是不进行专项考查的意思)
2.瞻前顾后,从扶到放
教学中,首先,教师的教学思想要具有前瞻性,如教第一学段就要想到第二、三学段的目标是什么,以此来设计我们的教学活动,分析、比较各学段目标,明晰要求,力求做到定位精准,不越位、不拔高。其次,要“顾后”,未雨绸缪,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扫清障碍,铺设道路,积蓄能量,做到第一阶段扶着走,第二阶段跟着走,第三、四阶段自己走。endprint
3.洗尽铅华,回归本真
以一年级上册教材为例,一年级上册是第一学段的起始阶段,课标并未要求在此阶段完成第一学段的所有目标,我们应该对第一阶段的目标进行有效合理的分解,循序渐进。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避免搭花架子,图表面热闹,应该回归本真,以生为本,根据学情尽量把教学目标定实一点,把教学的步子迈得小一点,稳一点,让孩子们真正学精一点,学好一点,为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奠定基础。
做一个有主见、有思想的人,不跟风不盲从,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整体的课程观对待我们所教的学科,在教学中精准把握和落实课标精神,让识字教学回归正途,少走弯路,让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切實得到提升。
处方(二):从音、形、义入手,追寻文化的足迹
1.抓住音、形、义,夯实识字基础
在字音要素的教学中抓一个“准”字。教学中,关注字的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一”的变音)和多音字。在方言区,要针对方言发音问题重点训练。在字形要素的教学中,抓一个“清”字。关注汉字的笔画名称、偏旁部首名称、结构、笔画数以及形近笔画、偏旁、字形的对比。在汉字书写中,要特别注意认识田字格、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占位以及书写规则。在字义要素的教学中,抓一个“活”字。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多维语言环境理解字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生活环境。提供给学生的语境,一定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匹配,使学生能理解。同时,关注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理解汉字的一字多义,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2.寻根溯源,追寻文化的足迹
在教学“即”与“既”时,这两个字是一对形体、读音都很接近的字,学生区分这两个字很困难。我尝试从字源处带学生找到二者的区别。
处方(三):落实写字目标,让传统延续美丽
1.重视写字姿势与书写习惯的培养,正确书写汉字笔顺
要想端正学生的写字姿势,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强化训练。我把写字的姿势归纳为“十个字”———头正、身直、肩平、臂开、足安和“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指离笔尖一寸。在写字时,把写字姿势也作为对学生学习评价的一项内容,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姿势,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姿势,反复强化训练,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让学生遵循笔顺规则写字,因为按正确的笔顺书写是写好一个字的关键所在,字好不好看,看笔顺是否正确。它还可以帮助学生识记汉字,养成良好的识记生字的习惯,提高书写速度和写字效率,字容易写得正确、美观,在查字典时也可以顺利查找。如语文版教材就很重视笔顺指导,一年级上册每一篇课文的后面都列有笔顺的书写,意在要求学生从小就能按照笔顺规范书写汉字。
2.根据学情,灵活运用导、练、展、评教学策略
识字初期,因为要学生掌握的生字、笔画较多,而学生的写字基础又薄弱,所以先讲解汉字的来源,启发学生发现汉字的特点再学写。接着,让学生用充足的时间独立练习,后展示汇报、评价,其中评价多维立体,评价的范围不仅限于汉字的书写质量,也要注重学生的书写姿势和习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但主体还是学生。这是基于学生处于书写的最初水平而采用的“导”“练”“展”“评”教学策略。
待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书写技能以后,就可以尝试运用“练”“导”“练”“评”的教学策略。先练习,学生在练习中去碰难题,教师在他们最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给予指导,然后再练习、评价,这种方式效率高。
在学生书写技巧掌握到较高层次的时候,就可以大胆运用“练”“评”“展”“导”教学策略了。这是一种完全颠覆传统的教学策略,完全是先让学生独立去写、交流、展示之后才进行指导的课堂。这种方式较好地达到了顺学而导、因材施教的目的,极大地保证了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孩子们参与知识生成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在有限的时间发挥了无限的效率。
小语专家崔峦老师说:“字是一个人的另一张名片,是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文化素养的一部分,我们要让孩子踏下心来,好好写字……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优良的汉字书写传统,美丽的汉字文化传承,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基础教育上进行反思,让它回归理性,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识字教学不仅为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还为学生的快乐成长拓宽了空间。虽然在识字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坚持做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相信识字教学能少走弯路。立足于汉字科学,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让学生保持积极的识字态度,去主动探究,在课堂中成为真正的主人,不断地积淀、生成,语言文字就会如生命的乳汁,持之以恒地滋养学生,从而提升他们的汉字素养,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作者单位:衡阳市蒸湘区实验小学大立校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