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瑞玲
摘 要:繪本教学是我国现阶段教育中的有效方式,教师在教学中熟练、灵活运用绘本教学,能够使学生融入情境中,激发他们听故事、讲故事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绘本教学;故事
绘本教学是我国小学教学中较常用的、受欢迎的教学模式。它通过绘本材料,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教师利用绘本材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听故事或讲故事的环节中。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绘本教学能帮助教师更快地完成教学目标。绘本教材中生动有趣的图画往往比文字更吸引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多多利用绘本教学,能够让学生尽快投入故事情节中,让学生了解到说故事也很有趣,让学生愿意与人分享、交流。
一、当前绘本教学中的误区
1.忽略图画
在绘本教学中,图画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多数学生因为生动有趣的图画才对故事产生兴趣。有些教师没有意识到图画的重要性,以识字为主要教学内容,学生难免会感到乏味。
2.过于精读
绘本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分享,提高他们讲故事的能力。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喜欢逐字分析,让学生分析每句话表达了什么、每一段表达了什么,过于精读反而会将学生的兴趣消磨掉。
3.缺乏指导
低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该如何学习,让学生逐渐形成熟悉的学习过程,将来在自主学习时就会容易得多。有些教师急于求成,想学生早早就能学会自主学习,课堂刚开始,就让学生自己阅读,或者只以朗读者的身份将课本内容走过场,不启发学生思考、不对学生进行点拨,降低了绘本教材的利用效率。
二、如何进行绘本教学
1.阅读激发兴趣
教师是课本的朗读者。在绘本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会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故事情节中,跟随教师的话语产生情绪波动。学生在听教师讲故事的过程中,体会到朗读的神奇魅力,进而激发自己讲故事的热情。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仔细阅读绘本,细细斟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教师在朗读时才能激发内心深处的情感,使自己的朗读更能感化学生。教师应该以“演”的方式将故事表达出来,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添加肢体活动,丰富自己的表情,让学生体会到故事中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在执教《小壁虎借尾巴》的时候,我用时而轻快时而伤心的语气将小壁虎的经历讲完,在讲到小壁虎被蛇咬掉尾巴去向小鱼借尾巴无果的时候,我的语气从开始的紧张,转变成了失望、遗憾。学生跟随着我的朗读,时而笑时而沮丧,在最后,听闻小壁虎长出新尾巴的时候,有的学生眼睛里写满了欣慰。可见,学生被我的朗读带动起来了,他们走进了小壁虎的世界中,为小壁虎感到伤心、兴奋。学生在我的阅读中能够置情于景,激发了他们听故事的兴趣,很快专注地投入到故事情节中。
2.图画深入情境
图画是绘本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绘本教材中的图画大多色彩鲜明、人物形象突出,图画蕴含着丰富的故事情节,学生从图画中有时就能猜测到故事的部分内容,进而激发阅读兴趣,想要知道接下来的故事情节。教师在阅读前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猜测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在阅读之后,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来设想接下来的故事情节。教师在学生观察完图画后,也可以对学生设问,比如“你从图画中观察到了什么”“是怎样”“为什么这样”等问题。在执教《春雨的色彩》的时候,我就在阅读之前,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我问学生:“你们猜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呢?”有的学生说:“一群小燕子在田野里讨论。”有的学生指着图画说:“小燕子在讨论春雨。”有的学生产生质疑:“下雨了,小燕子回不去家。”……学生通过图画,都积极地进行思考,我让学生安静下来,仔细听我的阅读,结束后,学生不禁感慨:“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啊!”有的学生能从图画中正确地进行猜想,可见学生的推理能力较强,并且已经能根据图画内容融入情境中了。之后,我又让学生观察图片中小燕子的表情,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图画了解课本内容,揣测主角的情感。
3.品味故事内涵
在学习完课本内容后,教师不应当认为本章节的内容就结束了。想要让学生真正学习到绘本中的美好情感,就要让学生从学习中悟出道理,让学生从课文中学到人生的真谛也是绘本教学的意义之一,因此,教师在授课结束后,不要忘为课堂添上点睛之笔。在学习完《荷叶圆圆》后,学生就知道了要爱护动植物;在学习完《松鼠和松果》之后,学生就知道了付出才会有收获;在学习完《失物招领》后,学生了解了环保的重要性……教师要善于用绘本教材挖掘学生心中的美好品质。
绘本教学是春天里的雨露,滋润学生心中的森林,为学生带来美好的希望,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教师要有效利用绘本教学,使学生心中的小树苗茁壮成长,培养他们美好的精神品质,让他们在人生道路、学习道路上顺利前行。
参考文献:
[1]梅樊.小学低年级师生选择图画书的现状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3.
[2]赵萍.中国当代儿童图画书研究方法综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
编辑 鲁翠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