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英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教育的工作重点,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共同课题。小学科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平台。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具体情况,把握探究内容及目标,组织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亲历过程,自主充分地开展活动,逐渐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歇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加强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行业的一个热点。国家的兴旺靠创新,民族的昌盛靠创新,实现国家民族的进步更离不开创新。进入新世纪创新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因此,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的小学科学,理所当然应该加强创新教育。在教学中,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主攻方向,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素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用之才。
一、深化教师认识,夯实创新基础
教师的观念决定着学生的思维,只有教师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实验观、态度观、方法观,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普及科学知识、宣扬科学精神、讲授科学方法和培养科学态度。在潜移默化之中教会学生以科学的精神开展合作、探究、实验、分析、归纳、总结,养成良好的动手操作与实践的能力。在实践中,学生会对实验现象认真观察、反复思考、查阅科技成果资料、对比结果、得出新的结论,这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捕获、运用现代化科技信息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带着问题去探索、解决发现的现象,使他们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参与-动手-分析-归纳-吸收-创新"的过程。
二、创设提问情境,激发创新灵感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通过师生问答的方式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导致了学生主体性的丧失,还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何扭转这种教学的被动局面呢?经过近几年的课改,我们也已经懂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包办"转化到"引导",教会学生用思考、提问、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一切又需要教师创设提问的情景达到教学目标。例如在《我的阳光小屋》这节课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欣赏一段彩虹的视频,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欣赏后的疑问。学生提出很多问题,如彩虹有几种颜色组成?彩虹通常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彩虹形成的条件是什么?人工可以制造彩虹吗?彩虹出现时这几种颜色排列顺序是什么?……教学就是在特定的情境下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打开思维、运用某种方式达到教学目标。
三、孕育科技氛围,陶冶创新情操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可以加入科技文化的元素,通过合理的构思、巧妙的布局创设一种科技教育的氛围,达到寓教于景的作用。在校园中可以布置科技宣传专栏、科技伟人雕塑,在教学楼、实验楼走廊墙壁悬挂科学家画像、名言或科学技术发展史宣传展板,在校园建立科技角、举办科技节、讲科学家故事、记科学家读书卡、办科技专题黑板报、参加科技实践活动,在学校成立科技活動社团、参加科普宣传活动,在家观看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我爱发明栏目等,让学生在了解科技、认识科学的氛围中,树立科学创新的精神,向着自己科技创造之路努力奋斗。
四、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创新火花
在心理学研究中,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总是和一定的情绪或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孩子们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内在动力,是内因在起着关键作用。一个学生如果对学习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可以增强他了解、探索周围自然事物的好奇心,这就是他们的情绪表现。此时教师应该适时抓住学生的心理动向,采取巧妙地引导来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就会很快地融入自己喜欢的事情当中,不由自主地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动手实验、查找资料、分析原因。在问题得到解决后,他们又会对新的需求继续努力探索,周而复始,就会转化自己的兴趣,对学习的求知欲更强,目标更明确,行动更迅速。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对知识的渴求是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五、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创新技能
小学《科学》教学中涉及到的实验比较多,教师如果能够巧妙地把演示实验改成分组实验、把验证实验改成探究实验,就能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为研究奠定基础。例如在《探究燃烧之谜》教学设计中,我采取分组实验的方式,先让学生验证教师准备的材料哪些可以燃烧,哪些不能燃烧,然后举出生活中能够燃烧的物品,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最后回顾上一节学习过的燃烧需要空气,让学生懂得上述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燃烧才会发生。这节课的设计就是通过分组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探究、推理、归纳,最后获得预设的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实验的能力和科学严谨、分工合作的创新精神。
六、采取有效训练,夯实创新思维
1.掌握观察技巧,养成直觉思维。养成直觉思维的有效办法是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观察,养成观察的习惯。那么观察的技巧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明确观察的任务,掌握观察的顺序,记录观察的结果。
2.巧设质疑问题,促进思维发散。心理学研究表明发散性思维在教学中无所不在、无所不用、无所不思,对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形成探究的学习氛围起着重要的作用。
3.开展小组讨论,形成思维集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情况,把多种多样的答案进行引导整合形成思维集合。
七、结语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各种方法与途径,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蒋翎.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读与写,2016,Z1:11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