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旅游既是一种产品和意识,又是一种旅游类型,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符合新常态发展的需要。本文以对沙坪坝区文旅现状及优势与不足进行深入分析为基础,提出进一步推进融合发展的思路原则及路径重点。
关键词: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战略重点
沙坪坝区文化工作长期走在全国前列,深厚的文化积淀正在逐步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目前,全区文化产业单位分布共涉及46个行业,企业法人、产业单位及个体工商户总数约3500个,从业人员2.57万人;拥有国家A级景区6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31家,磁器口古镇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重点保护历史街区和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域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1年底16.6亿元增长到2016年底50.82亿元,游客接待达到37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增长到114亿元。
一、发展优势与不足
1.发展优势
沙坪坝区以文而立,因文而兴,发展文化产业优势明显,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旅游资源,是重庆市科教文卫中心,也是驰名中外的科教文化区。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交通枢纽地位突出。国际知名的渝新欧、渝桂通道落户该区,有利于汇集全球贸易資源,加之两大交通换乘枢纽形成了4小时内通达中东西的格局,便于汇聚市场资源;二是文化事业先天发达。教育、卫生、体育事业及专业技术人才得天独厚,为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三是特色文化资源富集。红岩、沙磁、抗战、巴渝、创新等多种文化资源富集于此,文化业态十分丰富,为产业整合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是具备独特优势产业。独特的战略新兴型工业布局,以及国际贸易带来的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产业,为发展文旅产业与国际旅游带来新机遇;五是顶层设计突破融合。区委政府把发展文旅产业作为区域崛起的主导路径,着力从资源禀赋实际出发,调集资源全面突破,促进产业融合。
2.存在的问题
一是机制体制束缚。机制体制约束大、冲破难,产业项目所匹配的土地领空、资产权属、决策程序、规划调整难度较大;二是核心竞争不足。缺乏龙头项目和引导旅游目的地的商业模式,品种单一、规模偏小、开发不够,缺乏引爆全球和区域影响的商业模式;三是基础配套脆弱。文旅产业功能配套薄弱,交通配套、旅游平台、服务保障等方面的配套保障还需进一步优化完善;四是整体起步较晚。产业规划实施路径尚在探索之中,未能形成集聚效益,市场经济带动不足,主业优势还未明确定位;五是产业认知不深。对文旅产业发展的格局、视野、观念、决策还需进一步提升,文化资源利用不足,尚未形成完备的发展规则。
二、发展思路和原则
1.发展思路
扬弃辉煌、挖掘潜能、提升格局、整合资源、一抓到底,认真处理事业与产业的发展关系,仔细研究资源与市场的融合脉络,立足大重庆、放眼大中国、面向全球化,定位文旅产业,整合土地、财政、税收、金融等重要资源,用开放改革、担当实干的人才来助推文旅产业发展,形成全生态的文旅产业发展环境,摒弃多说少干、小干为大、本位为上、畏难畏己、冷漠发展等不良现象。
2.发展原则
(1)整合资源,注重特色。积极发展文化旅游观光、体验、休闲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推出更多面向更多受众群体的文旅产业精品体验。
(2)规划引领,全域共建。坚持把文旅产业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城乡总体、土地利用、生态建设与保护进行有机衔接,实现融合发展。
(3)开放合作,项目带动。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自贸区等开发发展机遇,推进文旅产业走出去,强化龙头集聚产业项目招商。
(4)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增加文化旅游产业的科技、绿色元素,强化特色经营、特色产品、特色服务,大力培育“精、特、新”文化旅游产品。
(5)优化配置,补齐短板。补齐交通不畅、设施不优、融合不深、配套不足、链条不全、消费不高等短板,实现文旅资源利用最优化和功能最大化。
三、实施路径及战略重点
1.构筑文旅产业发展平台
一是融合化平台。坚持文化旅游全域化、融合化发展,加快文旅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重点区域建设规划《纲要》,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演艺,打造节会品牌,建设旅游高地;二是创新化平台。依托自贸区创新发展,积极探索文化旅游在经济、社会、行政方面的综合管理改革,一定程度放开文旅产业投资融资和负面清单管理,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突破;三是规模化平台。提升全区文旅产业集中度和规模化,整合文化产品体系和旅游消费体系,打造一批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优势产业集群,构建文旅产业发展促进平台;四是国际化平台。依托“渝新欧”文化输出通道,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和旅游合作,全力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示范区。
2.明确产业精准发展路径
一是延伸产业链条。延伸与教科文卫紧密结合培训、服务等产业链,支持发展跨境服务的职业培训平台,发展国际服务商开展高端文化旅游产业合作服务;二是强化项目带动。依托大项目错位发展的中小配套文旅产业环境,在文化内涵、商业模式与文化资源上实行无缝衔接,打造西南片区独具特色的对外文化贸易展示中心;三是注重国际推广。通过“渝新欧”创新文化贸易和旅游合作海外推广模式,推广发展开发区域传统手工技艺、戏曲、民族音乐和舞蹈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四是突破商业渠道。借助自贸区政策优势,先行先试开展文化产品跨境电子商务试点,依托区域交易所开展文化旅游产品跨境电子交易,扩大对外文化旅游贸易产业。
3.推进资源整合跨界融合
一是与地产跨界融合。加快区内文旅、文体综合体建设,发展特色文旅产品,全力向第18个国家级度假区迈进;二是与工业跨界融合。加强工业遗存保护开发,完善文旅产业项目,引导旅游房车、装配式房屋等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三是与农业跨界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以歌乐山矿坑为突破口发展生态修复的文旅产业,完善旅游休闲功能和体验配套设施;四是与体育跨界融合。加快推进昆仑决搏击、FISE极限运动引入运营,打造文化体育赛事全国巡回赛首站点,积极引进自行车、篮球、足球等国际国内大型赛事;五是与艺术跨界融合。加快文化艺术中心、大学城文创艺术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发进度,以井双片区现代服务行业为突破口,打造总部经济文化群。
4.注重区域优势提升效益
一是塑造特色亮点。积极创建青木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提档升级歌乐山森林公园4A景区,打造红岩文化5A景区,推动A级旅游景区创建;二是繁荣沙磁文化。推进磁器口古镇景区扩容提档升级,加快沙磁文化广场建成投运、特色院落和旅游码头改造;三是注重保护开发。发挥歌乐山文旅资源整合作用,打造歌乐山特色文化旅游小镇,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市场;四是培育新型业态。科学规划发展曾家莲花湖旅游度假区、青凤乡村旅游区、旅游房车营地,增强文旅产业多样化、多元化,丰富文化旅游内涵,促进文化旅游消费经济。
5.传承历史文脉保护开发
一是抗战影视基地。依托丰富抗战陪都、红岩历史文化传奇故事,推动建设抗战影视拍摄基地项目,弘扬抗战、红岩精神,激发文化活力,提升文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二是红色教育体验。加快歌乐山民国抗战主题公园开发进度,保护开发名人旧居旧址,打造陪都名人聚落、巴渝文化展示等多元化文化旅游元素的特色文旅小镇;三是传承历史文脉。开发具有巴渝民俗等地方特色的文旅演艺产品,做好沙磁乱针绣、黄杨木雕刻工艺等区域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推动民间文化与市场消费共生共赢。
6.培育品牌形象转型发展
一是打造主题品牌。打造区域特色文旅节庆活动,提高文化旅游市场化运作水平和质量;二是开展节会活动。挖掘整合区内高校、艺术院团的资源,推出寻梦沙坪坝、大学城文化节、磁器口古镇文化节等节会活动;三是开发创意产品。培育开发工业旅游、研学旅游、博物馆旅游、体育赛事观摩等新型创意旅游活动产品;四是发展文化交流。围绕“渝新欧”一带一路开放通道,谋划国际旅游班列开行,设计并布局境外文化旅游新产品。
参考文献:
[1]王小颖.文旅产业互动融合发展战略与系统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0(23).
[2]郭贵领,王立岗.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河北日报,2014.10.15.
[3]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www.haisan.cn.旅游研究,2016.10.13.
作者简介:姚懿,男,中共重庆市沙坪坝区委党校,副校长,重庆师范大学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