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商业银行对国民经济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是金融行业的不可或缺组成部分。然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不仅颠覆了传统银行业的支付、理财和贷款交易方式,而且对传统银行业贷款渠道、流程和业务创新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和主要的盈利手段,都依赖于贷款业务。本文以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影响为出发点,提出商业银行贷款业务未来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贷款业务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其金融业的改革,更是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自2013年起,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从互联网支付业务开始发展,到传统金融机构与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在金融服务范畴开始尝试合作,都在不断推动我国金融体系的积极变革。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各类的新兴金融行业在规模上迅速壮大、其实力与潜力都不容小觑。截至2016年年末,P2P网络借贷平台总量有4,600家,处于运营状态的平台有1900家;累计投资者数量4,300万,累计债务人数量1,400万;成交总额累计28,049.38亿元,同比增长137.59%;贷款余额为8,162亿元,同比增长100.99%;行业历史累计成交量接连突破2万亿和3万亿大关,单日成交量突破2,000亿元。据此可以看出,2016年互联网金融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影响
1.对贷款业务的业务量影响
互联网金融提供了更加简单方便的存贷款产品,对商业银行造成显著的影响,并吸引了一部分银行服务业的摇摆客户。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基本的盈利手段是依靠吸取存款,发放贷款,从而获得存贷利差。根据对Wind数据库里商业银行年报的整理得出,2011年-2016年,我国商业银行各项存贷款的总量虽然每年呈上升态势,可增长速度反而在下降。2011年存款总量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1.5%、贷款总量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8.5%,截止2016年分别同比下跌至7.70%和10.60%。
对于传统的金融模式,客户是企业的基础,但大多数商业银行都遵循“28定律”的理念,只为20%的主要客户提供服务,赚取80%的钱,其余80%的客户不能享受同样的服务。尽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15年和2016年分别推出《关于2015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但却难以改变传统金融机构逐利避险的天性。P2P网络借贷公司遵循长尾理论,其目标客户群体多数是商业银行忽视的剩余80%有资金融通需要的低资产净值用户,通过快捷方便的信贷交易形式和部分金融创新产品,在基本层面上削弱了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职能。因此,P2P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商业银行的业务量,大部分的小微客户群涌向门槛低且融资速度快的P2P平台。
2.对贷款渠道的影响
传统商业银行贷款渠道主要有三个特点:1.渠道单一性。在传统贷款业务里,顾客通常是通过网点与客户经理进行业务接触。在这种贷款的商业模式下,客户与客户经理的接触频率较低,一方面客户经理无法获取客户全面的数据;另一方面客户对贷款产品也没有一个感观的认识,双方不能再短时间内进行持续且有效的沟通。2.其次是客户对贷款信息处理的单一性。由于获取贷款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客户多数是独自分析贷款产品的优劣势和被动接受这种单一渠道所带来的贷款信息。在无法与有同类型需求的消费者进行信息交换的前提下,也造成了客户在接受贷款产品时的保守性。3.贷款渠道与生活场景的背离。传统商业银行凭借其强势的地位,没有以客户的生活需求为立足点,去设计和开发贷款渠道,导致部分客户在某些生活场景中产生融资需求是,无法直接且有效地与商业银行的贷款渠道对接,打击了客户与商业银行促成贷款交易的积极性。而互联网金融则具备资源开放化、选择市场化和渠道自主化等优势特点。
3.对商业银行资金来源成本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中第三方支付业具备强大的吸收存款能力,用户将原本要存入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转存入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总体情况干扰不大,但却对居民用户个人存储的货币总量造成显著影响。一方面,消费者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完成交易后,把购物所需货款转给平台,平台在确认卖家把货物发给消费者后,才把货款转给卖家。由于第三方支付工具交易延时的特性,用户用于支付清算的资金会积淀在平台里,占据了本属于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及其所产生的利息。除此之外,与商业银行目前的活期存款年化利率相比,余额宝4%左右的年化收益率和随取随用以及复利计息的特色为其吸引了更多用户的闲置资金。以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支付宝为例,2016年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总额达到38万亿元,据此可知支付宝日均沉淀资金约100亿元。伴随第三方支付平台向线下和行业端的推进,资本积淀的规模效应将更显而易见。这种负债脱媒的现象,也倒逼着商业银行去接受资金成本更高的负债,如大额定期存款和海外存款等。
二、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发展策略
1.降低门槛,改善用户体验,提高小微用户业务量
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受到用户的追捧,主要受到以下两个角度影响。第一,互联网金融的便捷性。第二,互联网金融的普惠性,这也造成商业银行大量用户的减少。因此,商业银行应该以用户的切身感受为出发点,创造适合用户要求的服务与运营形式,要深度挖掘用户需求,根据用户的消费习惯和融资需求,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手段,充分发挥商业银行数据沉淀的特点,研发出兼顾商业银行特色和满足用户多样化要求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比如:通过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等方式,构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用户画像,为不同用户贴标签,从而研发出能够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金融产品或服务。
2.变革金融零售业务营销渠道,提高用户粘度
互联网金融以其特有的交易形式和获取经济收入的方式干预传统商业银行的发展。商业银行应改变过往单一渠道的形式,变革金融零售业务的营销渠道,提高用户的黏度。增加与用户的接触点和接触频次。产品设计时,以用户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为基础,将金融产品和用户生活场景相结合,使金融服务融入用户日常生活里。比如在银行APP上开辟“城市服务”板块,通过绑定该行的银行卡,能随时查看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缴纳情况;还可以通过APP在该地区的医院预约挂号,凭二维码取号,直至缴费结束。由此将线下服务往线上转移,从而增加与用户的接触频次。
3.增强数据挖掘功能,改变客户行为模式
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客户历史数据库,利用数据沉淀的先天优势,重新为个人客户画像和企业客户画像。针对内部数据方面,可以将个人客户开卡的基本信息、银行流水、违约状况等信息,按人口特征、资产实力、风险偏好等指标将过往数据量化;还可以将企业客户按生产模式、流通模式、销售模式、运营模式和产业链所处位置等原始数据量化。除了整合内部数据,还需扩展数据来源,增加对客户的了解。针对外部数据方面,不仅可以利用网络爬虫抓取客户在社交平台或社群讨论中的数据,从而监控客户对贷款产品的偏好变化;而且可以监测各大电子商务平台搜索热度变化,对客户场景需求的转变做出及时的反应;还可以结合互联网其他开放的数据挖掘共享平台,搭建客户专属的生命周期阶段变化的预警系统,达到实时营销和个性化营销的效果,增加客戶对商业银行的粘度,重新塑造可信赖的财富管家形象。
4.与优质互联网金融公司开展战略合作
银行、基金、保险等领域均允许作为使用资金池的主体,其他设立资金池的主体则是违法的,包括互联网金融。因此商业银行能以此为契机,选择竞争力强和发展前景广阔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开展战略合作,与合规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对接,选择成交额大、综合利率适度、满标速度快的P2P网络借贷平台作为战略联盟。这主要可以从技术支持和资源共享两方面考虑:一是商业银行能够监管P2P借贷平台,督促其公布贷款总额、贷款余额、不良率等重要信息,保证平台的真实性、规范性。二是资源同享,形成风险把控联动机制。商业银行通过对接央行的征信系统,在服务的过程中给P2P借贷公司带来成熟的风险控制体系,除了资产业务所带来的信用风险以外,还能补全其全方位风险控制经验的短板。
参考文献:
[1]刘忠璐,林章悦.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6(09):62-64.
[2]沈悦,郭品.互联网金融、技术溢出与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J].金融研究,2015(03):173-174.
作者简介:钱琨(1992- ),男,安徽黄山人,本科学历,研究方向:金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