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索

2017-12-26 13:18刘晨茜
东方教育 2017年20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摘要: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应该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法规教育、深化校企之间的合作、加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注重培养创新创业群体意识氛围。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路径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明确把推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国家发展重点战略,也对创新创业人才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创新创业教育”是指“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进行教育的综合改革,强调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笔者通过在大学时代亲历的创新创业大赛和后期参与的课题调研和理论研究,认为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应该选择以下路径。

一、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法规教育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创业者进入市场,如果能了解相关政策法规,创办企业就可以运营、发展;反之,创业失败,这对于社会资源并不丰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者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因此,加强创新创业政策法规教育表现在:

1.提高创新创业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政策法规是国家进行市场调节的一项重要手段,一个创业者能从中了解到国家在扶植、鼓励哪些行业,限制哪些产业,从而更好地发现商机。国家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出台了一系列税收减免、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如果了解这些政策,就能很好地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普遍存在的一些弱项,走好创新创业的第一步,从而提高竞争力。

2.降低创新创业风险。市场主体在活动的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有时法律风险甚至会大于市场本身带来的风险。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来说,由于其资金薄弱、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差,这势必会严重影响企业经营,甚至直接导致创新创业失败。因此,只有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让大学生全面了解相关法律,提高预防和解决纠纷的能力,才能降低法律风险,提高创新创业成功率。

3.避免误人歧途。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法制的不完善,确实给一些人以可乘之机,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早已不是那样的时代了。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者,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创业中难免遭遇的各类诱惑。如果大学生创新创业不能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没有良好的法律修养,缺乏法制意识,就很可能误入歧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深化校企之间的合作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这一独特的性质,使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和企业之间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建立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传统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具有十分明显的“就业导向”,而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指导思想的新型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将校企合作推向了新的高度。在应用型高校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中,需要经过很多环节,其中各个环节都需要企业合作方人员的支持和配合。

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活动。一方面,让高校自己的人才和成果走出去,服务于社会和企业;另一方面,将企业和社会资源引进来,形成开放、和谐、对话的良性循环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多以活动与情景教学模式为主,采用活动、过程、情境、问题探究等方法进行教学。在企业合作方的支持下,就可以通过参观访问、模拟创新创业、创新创业讲座、论坛等形式,充分发挥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势,增加学生参与企业运作的实践机会,使大学生充分了解企业运营状况,亲身感受企业精神,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加真实的舞台。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顺利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保证,高校必须培养和组建一支优秀的创新创业型教师队伍。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教师同时兼备高的创新素质和较强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可以尝试用原有的理论课师资承担创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在实践教学环节从校企合作中的企业一方邀请既有创业实践经验又有一定学术背景的企业家来讲授。在师资培养过程中,对于创新教育师资,要特别注重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引导教师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唤起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要特别注重培养其创业精神,增强其创业意识,丰富其创业经验,提高其创业能力。对于校企合作中企业一方的兼职师资,既要加强其与校内师资的沟通交流,也要鼓励校内师资走出去,加快校内师资的成长,同时也要邀请校外师资兼职从事创业教育的教科研工作。只有这样,应用型高校才能构建一支专、兼职动态发展的创新创业型教师队伍。

四、注重培养创新创业群体意识氛围

在創新创业教育的课外教育实践中,既要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又要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既要有健康的个性,又要有群体意识。群体意识的培养,通过外在的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用集体的力量规范个体的行动,达成对真善美的共识,使之内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内在的动力。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参与的集体活动中,逐步引进竞争机制,促进自我提高。一方面,自我提高需要得到集体的支持与鼓励,学校必须创造机会,提供发挥每个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场所来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要培养每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荣誉感和自豪感,没有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便没有集体的凝聚力,

总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高校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年轻人创造就业机会,让千千万万的创新创业梦汇聚成“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R].教办[2010]3号,2010-05-04.

[2]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阎立钦教授[J].教育研究,1999(7).

刘晨茜,(1994-)女,回族,河北张家口人,本科,张家口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经济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