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小说中的知青形象研究

2017-12-26 10:38刘丞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5期
关键词: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刘丞

摘 要:梁晓声是当代文坛中知青文学的代表作家。梁晓声文学作品中,对独特性格的知青们进行典型的描述、概括。通过分析梁晓声小说知青形象性格,总结其作品特征。有激情岁月的理想主义者和青春迷茫的现实主义者两个方面。其中既有富有激情和责任的男知青,又有勇敢的女知青。梁晓声知青小说丰富了文学画廊中的人物形象,在映现特殊历史情境中,弘扬了正能量的人文精神,对知青形象的创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知青文学;人物形象;文本分析;社会历史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02

前言:

*梁晓声小说中知青形象的性格特征

阅读梁晓声的知青文学作品的时候,有着一种不一样的阅读感受,这在其他文学家的知青文学作品中很少涉及。他的作品有着自己认定的知青情怀,有着对知青的人文情怀的体现,有着年轻人为理想奋斗的激情一幕。他书写的每部中长篇文学作品中有着多种类型的人,并且多种的人物在描写的语言方式及性格上都各有千秋。他所独有的人物形象,是人物性格鲜明保函英气的青年,有着一种英雄主义,是青年人为了祖国奉献的一种激情,但是这种知青形象部分人是否认的,而作家凭借着独有的写作风格,用质朴的语言,塑造了的有深度、有内涵、有思想的人,使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当下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本篇论文将从二方面总结梁晓声小说的人物形象,纵观其作品中的独特魅力。

一、激情岁月的理想主义者

饱含激情的年轻人是有着年轻的心,想要在自己的岗位上或者梦想中发光发热的人,而责任就是激情中的理性因素,有着这种性格的理想主义者,有指导员李晓燕。在《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中她是一位上海姑娘,作者将有政治意义的指导员称号赋予在了这个充满青春活力的人身上。在这篇小说中,这位副指导员有着一种独立的人格和充满着原则的内心,不但自愿报名来到北大荒度过了一段又一段难忘的时光。她将自己的理想化为对国家付出的动力,鼓舞兵团里的战士,一直到最后,用生命谱写了一曲赞歌。到最后她依然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就如这部作品中的摩尔人一样,为了北大荒献出自己的生命。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的付出?是一种奉献精神、是一种为了心中的梦想而鼓足勇气的信念。这种形象是在那个时代中的独有人物,梁晓声将鲜明的形象刻画在这部经典的作品当中。

《今夜有暴风雪》中的知青排排长曹铁强诠释了梁晓声作品中有理想的知青形象。他有着与别人不一样的童年,有英雄一样的父母。他的父亲是东海舰队的轮机班长,母亲是哈尔滨工程军事学院医务所的护士长。建国初,他的父亲跟随垦荒队来到北大荒开垦,结果陷入沼泽中死去,而他的母亲追随着父亲的梦想也来到北大荒,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机长,但是后来政治原因被批斗而死。从小被父亲的老战友养大的他有着去北大荒看看父亲、母亲工作过的地方的愿望,为了找寻父母奋斗的原因。为之奋斗的种子种在曹铁强幼小的心灵里,迸发出激情的活力。他的母亲曾经写信说过:“孩子,你要学好学习文化知识,你要长大以后再来!妈妈在北大荒等你!”[1]凭着一份信念,一种追求,他立下志愿,他要去父母为之奉献的地方看看,将自己的青春热血抛洒在有着宽广胸怀的土地上。所以后来他自愿报名进入建设兵团,成为了一名钢铁战士,领导着更多的知识青年努力在北大荒开拓自己的事业。曹铁强经过了北大荒的教育和洗礼,渐渐有了钢铁般的意志和洞察人性的灵魂。

那是他刚到边疆不久,团长马崇汉在团部开展了“公务还家”的活动,将团部整的鸡飞狗跳,他所在的三连也在所难免的经历着整顿。其排的小瓦匠单书文因为火炕太热将三块杨树木板垫在身下,而团长最讲求“认真”二字,他将小木匠从炕上拽起,而因半夜熟睡,小瓦匠打了扰人清梦的团长一个嘴巴,团长就此对此事便不依不饶。而曹铁强作为排长,作为领导者,在小瓦匠蒙受委屈的时刻,他挺身而出。“一人做事一人当”,为了保护自己的战友,他将抓人的刘迈克绑住,去团长马崇汉面前请罪,“他们,据说奉了你的命令去绑我排战士单文书的,我反对这样做,他们不听我的阻拦,首先动武,我命令我的战士教训了他们一顿。现在,我把他们给您带回来了,我自己,明天听从你的发落。” [2]而后又言辞刚烈,语气豪壮的安排事情的解决方案。将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呈现出来,即承担了责任,又保护了自己的战士,虽然做事冲动,但他赢得了战士们的崇敬同时也坚定了自己的领导方法。他在这次事件之后,将激情转化为后来的理性,稳定了自己的心绪,变成钢一样有弹性,有硬度的人,从而更好地领导了知青完成以后的工作。当时年轻气盛,但是隐约透露出来的是英气与豪情。在与自己有隔膜的警卫连连长刘迈克的尴尬时刻,又是他不计前嫌解围,用包容的心,接纳了他。他不想看着同为知青的刘迈克面临不知所措的尴尬境遇,他认为那是一种对知识分子精神和尊严践踏,于是乎他刘迈克带进自己的队伍,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个自负自大、狂妄不羁的人。最后刘迈克用牙齿咬住导火线为了救战友,为了拦住抢夺银行的钱的知青,殊死搏斗,将他的灵魂永远留在了北大荒的土上,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什么是有责任的知青,什么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功过留给后人说。话锋转至曹铁强,他不仅拒绝了女朋友为其争取的上大学的名额,而且要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这个辽阔的北大荒。他拥有了志同道合的兄弟的同时,还塑造了自强的人格。他将敢于担当的责任扛在肩上,不仅在友情中,在领导岗位中有责任,而且在爱情当中也用自己的精神,感动、激励着他的爱人,共同前进。

梁晓声的小说作品中的知青形象,具有典型色彩的大多数是男性,有着阳刚气魄的男青年,但是他作品中的女知青形象,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梁晓声对于他笔下的女性形象,更多的是怀着一种同情而又崇敬的态度,在大的下乡潮流面前,他们也曾以一个狂热者的身份,加入其中,扎身边疆,建功立业。[3]在梁晓声笔下,女知青也是拥有者满腔的热血,将自己的性格变得颇为男性化,管理整个排的男女知青,骑着知青连队中最具有野性的马,驰骋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之中,将青春的梦想与羞涩的面庞映照在广阔天地的艳阳中。《白桦林作证》中所描绘的就是这样的人物。她是北京姑娘,是当时剩下的7个姑娘中最年长的一位,再加上她有着过人的胆识,所以她是女知青心目中的崇拜者。当年她和两个姐妹——高中的同班同学、好朋友,一起下乡来到边疆马场,守护者这一片净土,她立下“我們三姐妹”如何扎根边疆的豪言壮语。初到边疆之时,三姐妹挑选了齐高的小松苗,种在宿舍前的空地上,象征着他们三姐妹如这三棵小松树一样,扎根边疆。但其他两个姐妹受不住边疆恶劣的环境,随着返程大军慢慢到来,一个选择了走后门上大学,一个则在探家返程期间嫁给一个大自己三十岁的老公不再回来,这激起这个理想主义者的愤怒。作为一开始有承诺、有尊严的人,她绝对不允许有人背叛。一天夜里她将三棵腕子般粗的两棵松树砍断,因为她意识到,扎根这两个字组成的词其背后的意义,是很严肃的,所以她选择沉默,在沉默中反思自己的思想是否正确。正是这种为理想请命的精神,让她变得有责任,更有义务,留在边疆马场,关心照料着她的六个知青战友,还有她最挚爱的“雪兔”和“火狐”两匹有野性的马儿。她将马场的财产视为至高无上的珍宝,她爱惜在别人眼里并无价值的两匹马,不容许任何人将它损毁。在战友们遇到危险的时候,邹心平挺身而出,安在马上变得筋疲力尽“我”,让“我”放松下来,并且用点名批评的方式,惩罚了擅自行动、没能抵御住诱惑的“我”,让人们心服口服。在得知“我”有苦难言,要代替她当排长的时候,她默默地做出表率,是最遵规守纪的士兵,让年龄最小的“我”在她威望之下享受着被照顾的权利,她所给予的是一种关怀,是一种包容,她是拥有着责任心的无私奉献者,为当代的人们树立标杆,以她为榜样,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伟大的祖国。endprint

二、青春年华的迷茫现实者

在梁晓声的每一部作品中,大多数的知青形象呈现的形象,几乎都是理想主义者,他们是理想的追随者。但其中自我审视的迷茫者,也是他描写人物中有着经典形象的一部分人,这一部分人将非主要角色打磨出来,成为坚硬的刀鞘,铺垫着,从而才更反衬出理想主义知青。所以他作品中的迷茫者也是不可或缺的知青形象,这种形象在他的笔下闪耀着另一种光彩。

《今夜有暴风雪》中的郑亚茹,她是高干的孩子,老革命家庭,自信大方,但是她的妒忌心理很强,因为这个原因,她将裴晓云——一位与她喜欢的男人相爱的人,安排到了那个回不来的岗哨上。她没有安排指定的人换裴晓云的岗,所以在暴风雪来临的当天,这位战士牺牲了,永远的将灵魂留在了这片土地,这个岗哨上。因为这样一个不可挽回的决定,她心怀愧疚,是否回城,让她很矛盾,但是让她选择的时间又很短。以前她也想过这种问题,在探家期间是否回城,是否不归,她否定了自己的答案,只有在北大荒才能给予她这个将近三十出头的女青年这样一份权力,让她成为现在的团政委,有可能在不断地进取中,她成为了师政委之类的角色,但是她爱的人已经不再爱她,信任她的人也不会再有,她的内心在挣扎着做着选择,“她明白,自己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4] 她想了很多,父母会不会给她安排类似的工作,再回到北京,她能够干什么,小编辑,小文员,对自己来说,她将十年的青春奉献给了这个广袤的北大荒,最后她选择了上天给自己的决定,手捧起雪,半小时之内如果雪还没融化就留下,她只是为了回家,找到慰藉自己的理由。十分钟后,雪便在她手里融化,因为内心的躁动,手也是燥热的,所以她捧着一份北大荒的雪,坐上了回程的车。没有了爱情,没有了牵挂,她选择了回家,这就是悲情的选择。

自我审视迷茫者,不仅仅有这几人,还有内心挣扎之后,留在北大荒成家立业的人,因为在人们有着不同的志向、性格,所以选择的未来也不同相同,正因为在北大荒付出了自己的青春,才让知青们在身份上存在一定的矛盾认知,正因为已经几十年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对自己家乡的身份认知也变得陌生,不知道回去了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工作,受到乡村文化的影响,他们又会以什么样的热情奉献在家乡的岗位上,所以有着身份认知的矛盾。除了插队生涯中受到乡村文化影响外,他们思想文化很少感受到新的变异,五六十年代理想文化仍是他们思想文化的主体,这与八十年代正日新月异的城市文化变异有关。这使他们很容易陷入对现实文化的茫然的情境中。[5]这就是梁晓声小说的两种类型的人物形象,在其小说中是典型形象,代表着他所创作的知青人物,他的小说作品中,还有很多知青形象,都散发着人性的魅力,为知青小说的人物形象灌入了新的活力。

注释:

[1]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60页。

[2]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30页。

[3]田玉敏:《试析梁晓声知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3月第一版,第40页。

[4]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166页。

[5]贺仲明:《“归去来”的困惑与彷徨——论八十年代知青作家的情感与文化困境》,《文学评论》,1999年3月第6期,第67页。

参考文献:

[1]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9年.

[2]梁晓声:《我看 我想 我论:梁晓声答问集》[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3年.

[3]梁晓声:《梁晓声自述人生》[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

[4]梁晓声:《知青》[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2年.

[5]梁晓声:《一个红卫兵的自白》,北京:文化藝术出版社,2012年.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设计与包装设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从残缺到完美:论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
投资者情绪短期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
维护正统还是观念复辟?
文本情感计算系统“小菲”的设计及其在教育领域文本分析中的应用
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