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正洽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中,活动方式多种多样,“观察”便是很主要的一种,学生的大部分认识活动往往是基于观察,也依赖于观察活动……
关键词:态度;目的;方法;记录;机会;习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的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产生就能解决这些问题,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有计划地、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中,活动方式多种多样,“观察”便是很主要的一种,学生的大部分认识活动往往是基于观察,也依赖于观察活动。观察是学生发现问题的重要基础,只有学生学会观察才能学会发现问题,学习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对于学生学好各门功课和今后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在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方面,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个细节:
一、观察的主干——目的
儿童心理学研究证明:小学儿童还不善于自觉地给自己提出观察周围有关事物的任务,他们常常东张西望,而不会有目的地选择观察的对象。因此,教师在带学生进行观察时,要告诉学生这次观察的目的和任务。例如:要告诉学生怎样把握观察对象的特征与特点,在观察过程中怎样分清主次,防止只注意次要特征而忽视了主要的东西等等。
若要求学生对观察对象作出正确观察,则必须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观察重点,然后再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观察,按照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实验观察,培养学生全面、细致、持久、敏锐的观察能力。比如:在我授课的《我身边的动物》的方法指导课中,需要观察蜗牛这一实验,目的是观察蜗牛的外部形态,观察蜗牛的运动,观察蜗牛对食物的喜好。观察重点是:蜗牛的外部形态、运动情况和对食物的喜好。观察步骤:(1)观察蜗牛的外部形态。怎样区别蜗牛的背腹面?蜗牛的身体表面有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这对它的生活有什么意义?(2)观察蜗牛的运动。蜗牛移动时有没有声音?它是怎样移动的?把蜗牛放在玻璃板的棱角上,看它移动得快慢?(3)观察蜗牛对食物的喜好。给它白菜吃不吃?其他叶子呢?它一天能吃多少?小学生心中带着问题观察,就不容易偏离“主题”了。
二、观察的枝干——方法
1.进行全面观察
在观察时,学生要通过各种感官去感知和认识事物,有声音的用耳朵听,有气味的用鼻子闻,有形状的用眼睛看。如:《花》这一主题,需要学生观察一枝花,学生就要用眼睛仔细看它的花、叶、枝、茎,对各部分的形状、颜色、姿态作全面了解,还要用鼻子去闻一闻花的气味。对于其他不了解的例如生长特点等,还可以查阅有关资料及问有经验的长者。假如学生只是粗略地浏览一下,在脑海中的印象就会不清晰。
2.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
学生观察时往往统一分配,不管哪些地方都“合理”地安排,观察有两种基本的顺序:一种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观察,多适用于动态观察,先怎样,然后怎样,如玩游戏、种花等;另一种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观察,多适用于静态观察,如观察一处景物,就不可以东瞧瞧,西看看,想到哪儿看到哪儿了,一般可指导学生由近及远,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里到外去观察,如果是观察人物、动物或植物的外形特征,就要指导学生从整体观察入手,然后一部分一部分按照一定方位顺序去观察。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依照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不仅能使学生观察得全面、细致,而且还有助于抓住观察的重点。
观察的方法有自然观察法、实验观察法、长期观察法、间接观察法、历史观察法、比较观察法等,具体观察时应根据观察对象、观察目的、观察内容、观察条件的不同,选择适当的一种或多种观察法。不论采用什么观察法,在观察过程中要求做到点面结合,也就是说既要全面了解,又要抓住重点观察。
三、观察的果实——习惯
学生学会观察,慢慢地就会形成习惯,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比拥有知识本身更为重要。有了观察的习惯,他们就会随时随地关注周围的一切,而不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科学家贝弗里奇说过:“培养那种以积极的探索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能力的发展。在研究工作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比拥有大量学术知识更为重要。”这种说法并不过分。成功的画家之所以能拥有高超的技术,画出以假乱真的景物,那和他们的时刻细心观察是分不开的。
观察活动只有在具体目标的引导之下,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才能获得知识,有所发现。如果学生能处处留心,仔细观察,勤于笔录,善于思考,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久而久之,观察能力便会提高。
参考文献:
[1]林媚.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设计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4(5):192.
[2]田奇述.聚焦小學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新变化[J].辽宁教育,2014(9):53-54.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