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红梅+杨帆+何源+唐少文+易洪刚
摘要:学习适应性是影响医学大学生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从学习适应性的概念出发,结合医学专业的特点分析影响医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各种因素,并从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出发探讨提高医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教育对策,从而有效提高医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医学教育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学习适应性;医学生;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2-0039-02
医学人才的培养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等医学院校是医学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专业性强、学习科目繁多、学习过程艰苦、学习消耗极高以及需要终身学习等特点[1]。部分医学生,特别是刚入校的大学新生,存在着学习适应性水平偏低的情况,因为大学的学习和中学相比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2]。
一、学习适应性概述
黄希庭在《简明心理学辞典》中对适应性的解释是:“个体能有效地应对、顺应自然和社会环境,包括个体可以独立地生活、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可以满足个人和社会所提出的文化要求等。”[3]
学习适应是指学生个体主动调整自身以与学习环境要求相符合,包含学生、学习环境与改变三个部分,学生主要是体现在学习动力部分,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做出的改变则主要通过学习行为部分来体现。
学习适应性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正确地对待学习,保持适当的学习动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环境保持协调一致,从而取得良好学习效能的心理倾向。学习适应性是学生学业成就与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也影响其未来的社会适应性。医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学习适应性,才能顺利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任务,并最终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医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
影响医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专业认同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弱、学习动机不明确和环境适应能力差等方面。
1.专业认同感缺乏。我国大学招生一直以来是从填报志愿时就限定了学生的专业,入学后转换专业的难度很大。部分学生因高考填报志愿失误或受到高考分数的限制而做无奈之选或认为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从而对现有专业缺乏兴趣,缺乏专业认同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愿付出努力,出现了学习适应性不良情况[4]。
2.自主学习能力弱。自主学习是医学生增长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途径。大学的教学方式和中学相差甚大,教师一般是上课才到,下课就走,课堂安排上内容多、速度快、涉及面广,教师讲解时主要是提纲挈领,介绍学科发展的动态,部分内容需要学生课后查文献找资料丰富。而有些学生习惯于中学的那种被动的学习方式,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不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从而可能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其学习适应能力的发展。
3.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学习需要是指社会、学校及家庭对学生的各种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主观反映,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可以把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学习动机不明确使部分医学生存在缺乏学习目标的情况,一些人认为高考非常辛苦,进入大学后就可以放松学习,对未来没有合理的规划,从而在学习方面出现很多问题,产生适应不良的情况。
4.环境适应能力差。大学里学习生活的环境比中学要复杂,有更多的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这些也会对学习产生明显的影响。大学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家庭环境、生活方式、个人价值观等都有很多不同,同学间的相处会出现大大小小的矛盾,加上医学院校的学生学业上一直是非常繁重,可能出现因过度沉迷于社交或网络世界,或过于沉浸于自我的学习世界忽略人际沟通等学习适应不良的情况产生[5]。
三、提高医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教育策略
1.稳定专业思想,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专业思想是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及专业将来的就业方向所持有的观点和态度,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是否满意是影响学习适应性的重要因素。新生入学之初,学校就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可从高年级同学中选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作为新生班级的助理班主任,这些同学学习成绩优秀,综合能力强,在学生中有一定影响力,可以作为新生的榜样,他们可以用自身的生活学习经验解答新生的专业困惑,稳定新生专业思想。
2.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高等医学院校要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尽量整合课程,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改革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去查阅文献资料,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充分讨论后形成共识,从而提高自主学习及沟通的能力。鼓励学生开展实践创新活动,参与教师科研工作等,提高他们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批判性思维。
3.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在其中的学习是学习的一种高境界。学校在对医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加强思想教育,使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谨记医学生誓言,增强社会责任感,下定刻苦学习的决心。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奋斗目标,目标明确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促使目标达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积极促进家庭、学校互动,创造良好的家庭和学校的社会支持环境,帮助新生及早适应大学生活。学校可以组织高低年级同学交流学习,帮助新生了解医学学习的特点,完成角色转变,增强自信心,提高适应性水平。医学生在校期间面临学业、人际关系、情感、就业等各方压力,容易带来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心态,缓解压力,学会自我调节。
四、结语
学习适应性已经成为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研究内容。本研究结合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探讨医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教育对策。这对于提高医学生学习效率、加快医学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关于医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仍需要更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
參考文献:
[1]辛俊逸,沃红梅,刘雅琦,等.医学生学习适应性量表的编制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6,36(3):385-390.
[2]张苗.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7,6(4):4-6.
[3]黄希庭.简明心理学辞典[M].合肥:安微人民出版社,2004.
[4]黄丽馨.大学生适应能力培养机制与专业认同度分析——以经济学专业为例[J].高教论坛,2017,(03):23-27.
[5]何广寿,陈广亮.高校预防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教育方法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1):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