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工作,重在制度建设,难在制度落实。要强化“以评促建”,定期检查评估各部门对相关政策的执行情况和工作绩效,以督查考核推动各项工作全面落实,取得实效。使改革措施真正落地生根,推动校长从“职务”转向“职业”,实现专家治校、教育家办学的美好愿景。
【关键词】校长职业化;专家治校;教育家办学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74-0044-02
【作者简介】张源泉,江苏省扬中市教育局(江苏扬中,212200)局长。
当前,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亟待系统性的政策考量和制度设计。江苏省镇江市被确定为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市,扬中市承担了“校长职级制改革”任务。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积极稳妥地推进。
一、顺应发展需求,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势在必行
校长职级制改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丰富的科学内涵,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内容。《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2017年,中央组织部、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对推行校长职级制,完善中小学校级领导任职办法给出了更为明确的指导意见。
扬中教育有改革的基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近年来,以新一轮教育现代化建设为引领,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深化内涵建设,推动城乡教育事业统筹发展,为推进改革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教育系统内部也不断致力于优化教育生态,逐步推动校长队伍年轻化,领导干部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已成为推动扬中教育发展的主力军。
二、紧抓核心根本,推动校长职级制改革稳步实施
扬中市校长职级制改革工作计划用两到三年时间完成规划论证、方案出台、细则制定、部署实施和总结推广等五大工作。下一步重点是建立完善“六大制度”。
完善校长选聘制度。一是取消中小学干部行政级别。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现任干部行政级别继续保留,实行档案管理。新任干部不再套用行政级别,新设立的中小学机构不再确定机构规格。二是完善校长、副校长遴选机制。实行校长任职制度,校长的选拔任用采取专家遴选、竞聘上岗等方式进行。三是实行校长、副校长聘任制。一个聘期一般为4年,初任校长、副校长试用期为1年,试用期满且考核合格才予以正式聘任,并确定相应职级。党组织书记选聘采用与校长职级相对应的标准制度。
建立职级制管理制度。一是确定校长职级序列。设立四级十等的纺锤形校长职级体系。按一定比例设置初级、中级(一二三四等)、高级(一二三四等)、特级校长,实行总量控制、统筹安排。二是建立校长职级评审制度。每两年评审一次,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评审,评审结果报组织、人社部门备案。三是建立校长职级工资制度。校长职级工资有基础工资和能级工资构成,基础工资按月发放,能级工资根据绩效考核结果一次性发放,副校长职级工资按一定比例执行。
健全校长考核评价制度。一是健全完善校长业绩评价制度。实现聘期内学年考核和聘任期满考核,根据任职岗位情况设置难度系数和权重比例,优秀校长数量一般控制在校长总数的15%以内。二是建立社会参与的校长办学满意度评价制度。每学年面向社会、家长及学生开展1~2次评价,评价结果纳入年度考核和职级评定当中。三是建立校长评级升降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综合运用考核和评审结果,对校长进行晋升、破格晋升、诫勉谈话或降职。任期内如果出现严重违纪和违法行为,予以解聘并依法追究责任。
完善校长交流任职制度。一是建立定期交流任职制度。校长在一所学校连续任职满2个聘期的应当交流,原则上不超过3个聘期。鼓励优秀校长到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任职,在通过晋升评定的前提下可以在本级内晋升一档。二是适当延长优秀校长的任职年龄。職级评定累计达一定时长的特级、高级校长,属于特优人才且身体健康、胜任校长岗位的,可继续发挥余热。三是建立学校与机关干部流动机制。行政干部取得校长任职资格后,经个人申请和考核,也可以和优秀校长进行岗位流动。
完善校长培训培养制度。一是完善校长培训机制。采取专家辅导、出国研修、课题引领、挂职交流等方式强化校长培训,实行学分制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校长资格准入、任职评级、考核评审的重要依据。二是建立人才储备机制。通过公开选拔,培养一批后备干部,确保校长人才库“储备充足”。建立人才成长机制,通过系统培养,缩短新任校长过渡期和适应期,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副校级以上领导干部一般从教育系统中青年后备干部中选拔。
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构建以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为核心,加快教育管理方式转变,加快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为特征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强化风险管控,确保职级制改革顺利推进
校长职级制改革能够激活校长队伍,带动基础教育的整体变革。但改革的政策性、根本性又涉及最敏感、最本质的教育管理体制和切身利益问题,因此要考虑周全,积极稳妥地推进。
要凝聚氛围,形成合力。一是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校长职级制改革是一项“大工程”,仅靠教育部门的“单枪匹马”,势必“步履维艰”。需要政府牵头成立改革领导组织,列出“留权清单”和“放权清单”,为推进改革奠定基础。二是部门之间的大力配合。校长职级制改革作为一种“条件性”改革,涉及组织、纪检、编办、财政、人社、教育等多个部门,必须要突破现行体制障碍,建立部门联动机制。三是系统内部的统一思想。改革工作是对既得利益的调整,也是对传统思维的挣脱,既涉及眼前,又关乎长远。如何提高校长的积极性,让大家肯改;如何提升校长的专业素养,让大家能改并且改成,都必须细细考量,一一解决。
要紧贴内涵,顶层设计。一方面要与现行制度对接,确保改革触及根源。如果仅仅依靠工资、职级等经济措施刺激,改革就缺乏原动力。如果不以制度建设为“着力点”和“落脚点”,改革就落不到实处,见不到实效。所以改革既要能够触及根本,也要与现行制度做好衔接,确保平稳过渡。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政校关系,确保改革落地生根、精准发力。去行政化管理,更重要的是去除行政化思维和行政化行为,让校长尽情施展办学思想和管理才能。但同时也要未雨绸缪、通盘考虑,指导校长用好“人权”“财权”“事权”,拿捏好分寸,避免“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尴尬局面。
要掌握火候,提高效率。一是态度要坚定,改革“等不得”。当前,部分地区的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改革红利。因此,态度要坚决,要有“破而立”的勇气和“改必成”的信心。二是步伐要坚实,改革“快不得”。任何改革都有自身的规律,需要谋定而后动,要以问题导向为原动力,依靠制度建设,稳妥、慎重、高效地推进,切忌急功冒进。三是思维要创新,改革“套不得”。各地校长职级制改革的经验,可以学习借鉴,但不能“依葫芦画瓢”,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创新实践,才能走出“扬中路径”,总结“扬中经验”,全面提升扬中教育的质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