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

2017-12-26 12:04张冬梅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刘和珍陌生化标点符号

张冬梅

当今,高职语文教学现状令人堪忧,学生对语文课堂没有兴趣和热情,认为语文课没什么好听好学的,因此导致高职语文课堂教学十分低效。而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文中最先提出了“陌生化”理论,这是一种重新唤起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兴趣,不断更新人对世界感受的方法。它使人们摆脱感受上的惯常化,突破人的实用目的,超越个人的偏见,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事物。由此,使得原来那些司空见惯、毫无新鲜感的东西焕然一新,变得异乎寻常,从而引起人们的新鲜感,进而专心关注,使人们重新回到原初感觉的震颤瞬间。“陌生化”就是不断打破人们的接受定势,使人们从迟钝麻木中惊醒过来,以一种新奇的眼光,去感受对象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在文学创作中,很多作家为了让自己的作品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保持鲜活的生命力,便在创作中采用了“陌生化”方法,打破文学语言的常规,运用非同寻常的表达方式,创作出陌生的内容,以期带给读者陌生的新鲜感。

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将文本中的一些陌生点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和着眼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主动阅读、思考、分析文本,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其自然也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摆脱传统的习惯性思维的束缚,步入创新世界。那么如何关注文本的陌生化技巧,以实现个性解读、创意教学呢?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文本中一些超越常规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进行解读。

一、不合常理的词语

语文课文中有许多词语,表达时都特别有个性,常常出人意料,是作者反复琢磨后的“精品”,如果细细品味,定能品出韵味,从而感受作者遣词的精当。

例如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写到:“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此段文字表面上平实朴素,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平凡中的不平凡。作者用词可谓字字斟酌,但又丝毫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看起来浑然天成。如这段话中的“挡”和“央求”两个词语运用得似乎“不合常理”:母親为什么“挡”在窗前呢? “央求”一般用于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怎么能用于母亲对儿子呢?但仔细品味这两个词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孕育着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儿子双腿瘫痪,失去人生目标,看见树叶飘落触景生情,自然就会联想到自己生命的凋零,从而不知不觉地陷入伤感绝望之中。常言道:知儿莫若母。母亲从儿子的一个眼神中就看出了儿子内心深处的悲观绝望,所以母亲不但连忙“挡”住儿子的视线,还提到北海的菊花开了,想让儿子的注意力从不断凋零的树叶上转移到盛开的菊花上。而母亲想“挡”住的,绝不是单纯的凋零的树叶,而是儿子悲观、消极的情绪。这一“挡”字,把母亲的良苦用心表露无遗。又因为害怕儿子不答应,所以母亲脸上竟显出“央求”的神色,作为母亲的尊严早已抛弃了。而这一切,都源于母亲对儿子史铁生那份深深的爱。因此,教学时,老师应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貌似普通实则不寻常的语言现象,深入文本,仔细品味,以理解母爱的内涵,感受母爱的深邃,从而使其获得人生的思考。

二、非同寻常的句子

语文课文中也有许多句子在表达和运用上新颖奇特,有的选择和使用特殊句式,语句啰嗦、反复等。但仔细品味,它们其实合情合理、意味深长。这恰恰也就是作者造句精妙,表达方式独特之所在。

如《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一会儿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一会儿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很多。这些句子之间有着明显的矛盾。但结合具体语境,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矛盾中的自然与深刻,每一句话都蕴藏着不同的含义。如第一部分的第二段中“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作者之所以说这句话,是因为文章开篇程君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订阅《莽原》杂志,并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这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的悼念与爱护。但紧接着的第三段开头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作者对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所谓学者文人”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既哀痛又愤怒,并且,这“哀痛和愤怒”已经让作者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第二部分第二段中“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而之所以“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因为作者觉得在“庸人”世界里,烈士流血的印迹会被时间所冲淡,有必要撰文纪念烈士,以抗拒遗忘,警醒“庸人”,这体现了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紧接着“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重复上一句“必要”的话,同义反复,强调了情感。第四部分第五段“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一部分叙述了惨案发生的经过,惨象和流言让作者极端痛苦和愤怒,强烈的愤懑之情使作者有再多的话也无法说出口。第五部分第一段“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与上一段中“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形成矛盾,作者在矛盾挣扎中还是忍不住要说话了,因为理智告诉鲁迅先生,仅仅停留在痛苦和愤怒中是没用的,应该揭露事实真相。由不说到说,这其实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第七部分最后一段“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文章行至结尾,作者也哀痛到了极点。鲁迅先生说不出话来,是因为他心中的痛苦与愤怒已经达到顶点,有太多的话被痛苦和愤怒的情感所埋没;但最终还是要说的,因为作者心中充满了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所以“不说”是假,“说”是真。细致品味文中这些看似矛盾的句子,可以准确把握作者的思路与情感,从而走进鲁迅先生的内心,走进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的内心。

三、耐人寻味的标点

标点符号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文中陌生化的标点,细细揣摩,从中感受到它所蕴涵的作者的特殊情感。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写到:“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

我们可能会很奇怪,这里“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三个词语间用的不是顿号或逗号,而是三个句号。仔细想想,这里用句号表示等待的时间很长,从而突出“我”焦急等待的心情。三个句号与后边的“还”字连起来,会让学生会产生无限遐想,这个“陌生化”标点符号的特殊作用在此发挥到了极致。

又如在小说《故乡》一文中,“我”回到故乡后见到中年闰土时,说了一句话:“啊!闰土哥,——你来了?……”这里短短的一句话,作者却用了叹号、逗号、 破折号、 问号和省略号五种标点符号。细细揣摩,我们会发现这些标点符号的运用,准确地揭示出“我”非常复杂的内心情感。其“叹号”表明多年好友突然相见的欣喜激动和对闰土的变化感到吃惊;破折号表明因激动、吃惊而导致说话的断续,同时也表明其内心的情感由欣喜慢慢转向沉郁;问号体现出“我”对闰土的变化之大感到疑惑;而省略号则表现出“我”和闰土相见有很多要说的话,但欲言又止,烘托出了当时气氛的沉闷,不知从何说起。

标点符号是文章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虽“无言”,却抵得上千言万语。它能够正确地传情达意,呈现人物活动情态,揭示人物内心世界。通过品读这些陌生化的标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加深对文本情感的揣摩。

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文本解读的陌生化技巧,善于发现文学作品中的一些超越常规的语言现象,如通过语言形式的强化、重叠、颠倒等打乱正常顺序,并以此为突破口,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发现文本的独特之处,从而激活整个阅读教学,把学生从迟钝麻痹的状态中唤醒,进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以提高高职语文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范芳.关于陌生化理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1,(8).

[2]刘祥.陌生化一个永恒的学习动力——陌生化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建设.2012,(9).

[3]黄颖佳.“陌生化原理”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内蒙古教育.2008,(14).endprint

猜你喜欢
刘和珍陌生化标点符号
我们班的“标点符号”
曲折盘旋 欲吐还吞——试析《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特色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标点符号争吵记
标点符号的争论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记念刘和珍君》反讽策略的运用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
浅议J.K.罗琳作品的陌生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