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敏飞
摘 要: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即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重点论述了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以及空间与图形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图形;应用
一、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设计体现的是活动化的数学,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试一试、说一说、找一找、练一练等形式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并学习数学。通过观察、想象、探索、发现,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空间与图形问题在小学五六年级教材中所占比例将近二分之一,从简单的平面图形的认识到面积计算,再到立体图形面积和体积的计算,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二、空间与图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及其变换。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小学5~6年级要求学生达到发展空间概念的目的,使学生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锥体和圆柱体,并且能够认识它们的展开图。
三、空间与图形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自己喜欢的科目时学习效率非常高,反之,则效果非常不理想,这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关系。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空间概念。空间与图形教学的课程设置随着学段的提高,难度也不断加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搬到课堂上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例如,学习长方体的面积问题时,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送一些礼品,礼品盒通常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在包装礼品时,需要多大的礼品纸呢?接下来,让学生观察长方体,说出长方体有几个面,每相对的两个面之间的关系。结合生活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游戏等形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规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在学习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时,更需要学生去亲身实践。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好。注意引导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去探索发现新知,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通过自主探索来认识和掌握图形的性质,积累经验,形成空间观念。在探索活动(三)梯形的面积中,我们动手实践发现,两个同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同样一个梯形也可以分割成两个等高的三角形,所以梯形的面积可以依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得出。实践证明学生在自己的直接经验中获得的知识会更牢固,不容易忘记。
3.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是需要计算的。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数和形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把图形问题转化成数量关系,或者把数量关系转化成图形问题,化繁为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间与图形问题的解决,需要数形结合,把抽象的数学语言和直观的图形联系起来。在数学学习中往往遇到的不是简单的计算,如何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问题时出现这样的题目“某汽车的直径是0.5米,汽车行驶到1千米时,车轮大概转了多少圈?”该题目没有明确指出考查的是周长还是面积问题,学生通过分析圆的形状特点,找到问题的关键,得以正确理解问题。
4.理论联系生活实际,把数学知识推广到生活中去
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把数学问题与直观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如教室刷漆问题,考查学生对立体图形长方体面积的认识,教室是一个长方体,一共六个面,部分学生会直接计算六个面的面积,但是却忽略了实际生活中地板和门窗不能刷漆,也就是要减去地板和门窗的面积来计算。类似的如几个正方体或长方体叠放,求露在外面的部分的面积,要结合实际操作中哪些面露在外面,哪些面被覆盖等问题都需要通过联系实际来计算。
四、利用空间与图形知识解决问题的意义
利用空间与图形知识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的直观作用,几何图形为人们认识现实世界提供了一个基本模型,这个模型中的知识框架一般是易于学习,易于理解和掌握的,而且应用也比较广泛,有助于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形成理论体系,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总之,空间与图形部分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习惯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空间观念。
参考文献:
[1]王映学.初中学生空间与图形认知技能获得的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07.
[2]赵梦瑶,刘延革,丁雁玲.“观察物体”教学设计与评析[J].小学数学教育,2014(4).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