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
汉语言文学专业并不像理工科那样实践操作性强,这导致当前多数独立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仍以“理论输出强,实践空间小”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加大了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与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差距。对此,抓住机遇实现转型成了当前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试图对当前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情况进行梳理,以期为推动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升级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一、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当前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了新的人才需求,即具有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沟通策划能力及言语表达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与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出现了较大偏差。然而,囿于独立学院自身局限及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特点,在教学模式探索过程中依然面临诸多问题。
(一)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明确
当前部分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仍沿袭传统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或是对本部院校培养方案进行微调,敬鹏林(2014)将所在学院与广西师范学院的20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比对,实质内容基本雷同的调查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问题所在。此外,高等教育扩招也使近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人数激增,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社会需求趋于饱和,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在国家应用型高校建设的大背景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严重脱离开设初衷和办学定位的现状必须有所转变。
(二)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尽管独立学院明确定位为普通本科,但其培养对象与普通高校迥异,故而专业课程设置应当有别于普通高校。然而,当前多数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于师资、经费等问题造成课程设置侧重理论、选修自由度小、参考一二本高校,加之生源质量总体低于一二本高校,造成学生在部分课程学习过程中显得过于吃力,进而出现“理论不如二本、技能不如专科”的窘境。此外,多数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在应用性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并未下足工夫,地方文化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中很少涉及,造成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地方性人才培养方面有所欠缺。
二、专业改革的探索
近年来,关于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方面的研究论文开始增多,前期出现实行大文科教育、实行技能培养方案等探索形式,然而这些探索却很难直接服务地方经济,很难对学生就业生存产生立竿见影的助推力。因此培养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便成了关键所在,这也正是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
(一)重新定位目标
2004年在海口市召开由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独立学院发展研讨会”,与会代表也一致认为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母体学校大多偏重理论型,而独立学院则应偏重应用型,从而形成互补。此后,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加快探索和改革步伐,南华大学文法学院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定位为培养“人文-科技-应用型”人才,形成以“阅读欣赏”“应用写作”和“口语表达”为核心的教学目标,以此增强学生应用能力[1]。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则突出“高级实用型中文人才”培养[2],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强调“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3]。当前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总体上都是以应用型为主,这也与2015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一致的。
(二)完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调整原属于一二本院校难度系数过大、理论性过强的课程,这在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过程中基本都已完成。当前需要关注的是在应用性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下足工夫,这也是当前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一个共识。
南华大学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形成“阅读、写作、口才”三结合的课程体系,突出综合性和多样性。长春大学光华学院则分教育教学、新闻传播、文秘文员三个方向开设专业技能课,低年级通修基础课程;高年级按方向选修或跨方向兼修,以此让学生就业渠道多元化[4]。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则实行“模块+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识及学科教育模块重基础,文理相辅。技能及专业教育模块则因材施教,突出个性化和多样化[5]。嘉庚学院及光华学院,总体上实行的都是“基础课+方向课”分阶段、分方向的课程体系,类似还有延安大學西安创新学院等,以此形成“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总之,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逐渐摆脱沿袭母体学校或者说一二本院校课程体系,逐渐形成为地方经济服务或者说是多样化且具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扎实专业基础课程,拓展专业方向课程,打造专业内学生能力的多样化格局,进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缓解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压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
南华大学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结合工作流程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长春大学光华学院则运用“系统讲授”“学导式”的教学方法,低年级强调形成专业知识结构,高年级侧重创新能力培养,根据学生水平分阶段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则强调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将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定位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并开展“打造四项基本能力,提升一项专业能力”的系列活动,具体课程教学则结合课程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如文学类课程实行学生试讲、情景剧等参与式教学法,语言类课程则开展搜集分析不规范语言文字现象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6]。
总的来看,当前专门探讨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的文章很少,多数研究都是散见于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论著当中,此外,还有部分研究是就单门课程教学方法进行分析的,如仵宏慧、曹丽(2011)则探讨了独立学院文学理论课程的创新教学实践,刘芹(2014)分析了微课在独立学院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等。总之,无论是散见论述还是单科分析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在独立学院应用型定位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实践教学自然就成了多数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首选方法,并以此为主,形成多种教学方法为辅的教学格局。endprint
(四)完善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是检测教与学的重要途径,结合课程板块,南华大学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积极探索“内容不同、方式不同”的考核模式,实行论文式、过程式、即兴口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结合课程特点实行多样化考核形式,对教师而言更具针对性,对学生而言也富新颖性。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则大力推进弹性学习制度、学分互认等考核方式,打破毕业考核的学年限制,同一课程各专业相互认可,规定课程的跨学科学分也可学分转换,进一步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权。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则积极探索分阶段式的考核体系,每个实践模块设置三个阶段考核目标,以便在阶段化考核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
总体来看,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考核方式多与独立学院总体考核方式一致,具有专业特色的考核体系并不太多。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推进,部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始形成“不同课程采取不同考核方式,同一课程采取阶段化考核方式”,以兼顾不同课程的教学特色和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实际。
三、结语
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总体上都是以应用型为主,这也使得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关键。当前,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仍需进一步探索如何设置课程体系和改进教学方法来实行应用型汉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各独立学院应根据自身办学定位,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出一条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马汉钦,罗玉成,李玉华.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探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
[2]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网页[EB/OL].http://wxy.bnuep.com.
[3]田德芳.獨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区域差异谈[J].语文学刊,2010,(7).
[4]吴凤玲.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
[5]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中文系网页[EB/OL].http://jgxy.xma.edu.cn/ v3/teachers/chinese/teacher_listl-1.php.
[6]李志琴.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