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圈”是一种起源于瑞典的民众自我组织、自我学习的教育方式,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这种非正规的学习形式被称作“大众成人教育”。“学习圈”的出现,推动着瑞典从贫穷落后走向发达繁荣。近些年出现的“微信群”,因其具有表达、分享、互动、可建立关联等特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大家可以在这里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感,表达情感,交流思想,建立和他人之间的联系,跟“学习圈”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在班级建立一个“微信群”,把微信群应用到孩子们的语文学习上,形成一种语文学习的新途径——“群学习”。
一、 “群学习”环境下,培养孩子的朗读能力
朗读有诸多好处:有利于开发大脑,树立自信,培养语感,加强理解,增强记忆,提高表达,感受文字之美……《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一个学段的学生都提出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可见朗读的重要,可以说朗读水平是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之一。
相对于默读来说,朗读是一种声读,它是通过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发音器官的共同参与,将文字语言转换成有声语言。它能够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达到以声传情的目的。朗读是每一个学生个体行为,需要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
正因为朗读有其特殊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受条件限制很难指导到每一个学生,也很难让每一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情况,更难让学生之间相互点评,相互促进。“群学习”为培养孩子的朗读能力提供了很好的环境支持。以往老师布置的朗读作业,孩子读与没读,读得好与不好,读得有没有提升,都不知道。在“群学习”环境下,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把自己的朗读音频上传到群里,有谁没传,一目了然。上传到群里的朗读音频,老师和同学们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地播放倾听,并且还可以反复播放。大家可以相互点评,也可以示范朗读。有一次我们布置学生回家朗读《推敲》一课,孩子们陆续把朗读音频发到群里。后面紧跟着有同学接连发布的评论。其中有这么一段:
齐同学:小杨,你的朗读,但我觉得第二段读得声音有点大了,太响了。
胡同学:我也觉得。这时夜深人静,读这么大声,好吓人
杨同学:嗯,你们说得有理。谢谢。
齐同学:欢迎小胡朗读给我们听听(小胡是班里朗读最好的)。
一会儿小胡发了一段音频到群里,确实读得挺好。大家又进行了一番评论。
这样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孩子们在这样的过程中通过展示、点评、交流、互动,朗读能力逐步得以提高。
二、 “群学习”环境下,消除孩子的阅读惰性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阅读的重要人尽皆知,无需赘言。可是,孩子毕竟是孩子,有一些孩子明知阅读重要,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还是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惰性十足,不想读,不会读。这种惰性会让学生变得慵懒,长此以往,学生将失去阅读的兴趣,严重影响孩子语文素养的提升。
微信群或“朋友圈”里常见“晒一族”,有晒生活的,有晒经历经验的,有晒人生感悟的……“晒”,本身是一种分享,它满足了人们对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也是微信被大众如此青睐的原因。在群里,孩子们愿意把自己覺得美好的东西分享给大家,他们能得到相应的回应,从中获得尊重和满足,也因此肯定了自我价值。我也要成为“晒一族”,把平时的阅读“晒”出来,晒阅读内容,晒精彩片段,晒好词佳句,晒阅读进度,晒读书方法,晒阅读感悟……这本身是一种分享,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消除阅读的惰性。
小方同学本是一位阅读惰性的代言人,是一位不爱读书的小朋友。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全班共读书目,他能勉强读完,但,自主阅读几乎没有。自从要求学生在群里“晒”阅读,他的阅读积极性高多了,不仅能晒自己的阅读内容、阅读感悟,分享自己的阅读所得,而且还积极地参与交流。当遇到有同学跟他读一样内容的,他还能与其进行互动。与其说是阅读本身吸引了他,不如说是这个“群学习”的环境感染了他。被群吸引的还有多个像小方一样不爱读书的同学,甚至也吸引了群里面的许多家长。由于投射心理,看到群里别的同学在“晒阅读”,家长们往往会督促自己的孩子也参其中。事实正是如此,开始往往只有几位同学“晒”,后来越来越多,直至全班。诚如泰戈尔所说:“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的的理解开始的。”孩子喜欢热闹,渴望交流,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与肯定。为此,我们着力创设这样的一个“群学习”环境,给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机会,满足他们的心灵需求,唤醒他们的自我学习意识,帮助孩子们消除了阅读的惰性。
三、 “群学习”环境下,促进孩子的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学生重要的语文素养,“群学习”环境的营造是促进学生表达能力途径之一。如今的语文学习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材中了,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深入到了方方面面。表达需要环境,需要参与,需要双向或多向互动。作为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获得表达的机会,包括搭建表达平台,营造表达环境,给与表达时间,力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群学习”的构建正好为每一个孩子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家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随时随地地进行表达。
去年冬天下雪的时候,我们布置孩子们“围绕眼中的雪”每人在群里发一段话,获得意想不到得精彩:
魏同学:雪飘起来了,一片一片雪花随风飘舞,像鹅毛,像柳絮,像蒲公英,不一会儿,前面的紫金山白了,后面的聚宝山也白了,整个世界全白了。
肖同学:我从窗户向外望去,简直就是白色的王国。走下楼,来到小区广场,漫步在雪中,虽然身上都是雪,但是感觉特别开心,不一会儿,全身都白了,我仿佛成了一个雪人,好像置身在童话世界。
詹同学:雪停了,从楼上望去,眼前一片白茫茫的世界,看到几个同学快活地玩耍着,堆雪人,打雪仗,不亦乐乎,欢笑声飞向天空,我控制不住向楼下冲去。
……
同学们阅读群里这一段段文字,加之相互间评论,是一种学习,一种浸染,一种影响,也是一次提升。“群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表达的机会,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 “群学习”环境下,树立孩子的学习自信
莫言在《孩子的优秀,浸透着父母的汗水》中谈到,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胸怀,比胸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品德。他特别强调自信是品德的组成要素,它比分数要重要得多。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特别关注孩子的自信心的培养。小学生正处于发育时期,思维、智力及心灵仍不成熟,外界环境对儿童树立自信有很大影响。
“微信群”“朋友圈”之所以火爆,也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渴望被了解,被关注,被分享的心理。在互相点赞的过程中,人们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成就感”和“愉悦感”。同样,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大家在欣赏他人的同时,给予对方看得见的赞许与肯定,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学生在激励性的氛围中,可以感受到被关心、被关注、被欣赏、被鼓励,从而树立自信心,更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
微信群良好的环境形成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建群之初,有部分同学在与别人互动,对别人的朗读、阅读或表达进行评价的时候总抱着一种挑剔的眼光、批评的视角去进行,群里气氛不够和谐。后来,老师引导:在评价别人的时候,要先寻找、表扬别人的优点,再提出建议,这样别人容易接受。逐渐地群里气氛和谐多了。
学生在他人的赞许中感受到了“看得见”的认可,从而点燃了自信;在交流中获得了成就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群学习”开辟了语文学习的新路径,它让一个个封闭的个体建立起有效的关联,让孩子们的学习从个体走向群体,从封闭走向开放,为语文学习带来了诸多便利。在这里大家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或提出问题,或交流思考,或晒学习收获。“群学习”环境下也更好地体现了一种“公平”的教育思想。由于种种原因,班级授课不能做到时时刻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展示的机会,而“群学习”的出现就弥补了这一缺憾,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享受教育公平,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唐文国,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阳光分校校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