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功能探析

2017-12-26 16:30张婷
党史文苑 2017年22期
关键词:政治动员

张婷

[摘要]政治传播在中国革命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具有其特殊的功能作用,包括塑造共产党的政党形象、动员广大工农群众参加革命、促进中央苏区时期的社会稳定等等。对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实现的功能进行研究,对当代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形象塑造、社会动员、维护社会稳定等都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央苏区时期 政治传播功能 政党形象 政治动员

政治传播是传播者通过多渠道、多媒体、多符号传播政治信息,推进政治进程,影响受传者态度和行为的一种对策[1]p25。因此,政治传播是一种具有一定目的的政治活动,是为了完成一定的目标和使命而存在的,具有其特殊的功能。政治传播一直以来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一大优势。在革命战争年代的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传播工作因陋就简,克服重重困难,真正发挥了其特殊的功能作用。

一、塑造政党形象

政党形象是指民众以政党性质、组织规范、政党领袖及其成员、政党参加政治活动的能力等客观表现为基础,形成的综合且相对稳定的主观评价。它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表现,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内容”。民众对政党形象的看法和感觉,关系着人们对政党的信赖和支持。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能否塑造深入广大工农群众内心的政党形象,直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是否为群众所拥护,是否能领导中国革命向前推进。这一时期的政治传播通过边“打破”边宣传边实践,成功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形象。

1.打破国民党的妖魔化。这一时期,国民党几乎控制着整个社会舆论工具,使得共产党的声音没有传播的空间。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人极尽污蔑之能事,大肆妖魔化,造谣共产党“共产共妻”,是“共匪”,是殺人如割草的凶残暴徒。当时担任粤军第二军军部政治训练处政训员的李一之是这样历数中共十大“罪行”的:“投降赤俄,阻碍抗日,反叛民国,劫掠人民,毁弃礼数,破坏建设,灭绝人道,蹂躏地方,奸淫妇女,造成恐怖。”[2]

面对国民党方面的反动宣传,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在一切会议和公众场合广泛开展政治宣传工作,对于国民党进行的一切反革命的宣传,坚决给予有力回击,并在此过程中配合开展“肃反”工作,来获得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中日矛盾日益激化。国民党对外实行不抵抗政策,对内却大举“围剿”各个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在全国实行白色恐怖。而中共方面,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不久,中共中央即发表宣言,号召“全中国民众必须更坚决的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武装起来,打倒投降帝国主义的国民党,建立工农民众自己的政权,创造工农自己的武装力量,同日本帝国主义举行民族的革命战争,争取中国的独立统一”[3]p1963-1964。这个宣言向全国人民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于国民党对待外来侵略的政治立场截然不同。究竟谁在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谁是爱国的,谁是卖国的,谁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谁在帮助外来侵略者镇压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力量,有良知的中国人看得清楚。两相对照,广大人民逐渐看清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真实面目,逐渐认识到共产党是真正代表和维护人民利益的。国民党对共产党人的妖魔化不攻自破,共产党在人民心中树立起了革命政党的光辉形象。

2.宣传、实践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代表人民利益。作为与南京国民政府相对峙的苏维埃政权,中共施政的理念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映衬了南京国民政府的“不足”与“软肋”。中国共产党通过长期艰苦的革命实践,深刻认识到工人阶级和农民群众是中国革命不可忽视的巨大力量。党的二大发表的宣言中就阐述了党对自身形象的定位,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军”,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广大工农群众的形象不同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政党。

红四军从井冈山向赣南转战时,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性质、如何对待知识分子和穷人的政策不甚了解。红四军所到之处则通过张贴布告,宣传“红军宗旨,民权革命”,“苛税苛捐,扫除干净”,“打倒列强,人人高兴”,“打倒军阀,除恶务尽”,等等,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代表、维护广大贫苦群众利益的形象。在作风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也未有一刻的放松,那个时候即使是领导干部到群众中作报告,也都是头戴斗笠、脚穿草鞋、身背铺盖、自带饭菜,不麻烦群众。军队规定:红军帮助老百姓春耕,不要在群众家里吃饭,要到自己部队中来吃饭。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为重,心系广大工农群众,形成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塑造了与国民党昏庸无能、腐败成风形成鲜明对比的政党形象,极大地增强了与根据地人民的血肉联系,通过自身的实践行动以及一系列政治传播,在广大工农群众心中构建了共产党的伟大形象。

二、促进政治动员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一步步地创建、发展、巩固根据地政权,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赢得了苏区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这无疑是党的政治传播工作发挥了巨大政治动员作用。

1.模范带头作用。中国共产党作为政治传播的领导主体,开展政治动员取得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传播主体自身革命斗争意志是否坚定,因此,政治传播主体自身素质至关重要。

在政治教育上,党和苏维埃政府在根据地创办了苏维埃大学、中央党校、红军大学、列宁师范等层次较高的干部教育学校,这些学校在重视军事技术和战略战术教育的基础上,把政治教育摆到首要位置,以适应中央苏区时期的革命形势[4]p80。

在作风建设上,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艰苦奋斗、与群众紧密联系等优良作风。中央苏区时期流传的许多歌谣,都真实反映和歌颂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廉洁奉公、艰苦奋斗的优良品德。在当时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为了更好地支持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节省开支、节约口粮,支援前线;同时深入群众,同群众一起参加劳动,同甘共苦,作风民主。中国共产党自身通过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广大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起到了巨大的政治动员作用。endprint

2.动员形式多种多样。中央苏区时期的政治传播,都以当时的革命任务、群众的组织程度和觉悟程度、群众斗争的情绪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丰富多样的传播形式,无论是发布告、宣言,讲话、提口号,还是创办报刊、写文章、写标语、画宣传画,编民歌、民谣、歌曲、戏剧等,这些形式在教育资源匮乏的苏区,尤其对于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农民来说,具有通俗易懂、深入人心、应用广泛等优点,当时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政治动员作用。

红四军在进军途中,经常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和各项政策,宣传红军宗旨、任务、纪律,每到一地都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张贴由毛泽东、朱德署名的《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中国共产党宣言》,在路旁刷写醒目的红军标语、口号,积极向群众进行政治传播。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见缝插针,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具有针对性的形式进行政治传播,使党的方针、政策深入人心。

1933年,中共苏区中央局向全苏区发出了“扩大百万铁的红军”的号召,宣传反“围剿”的战争形势与任务,指出参加红军是工农群众的责任,说明红军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动力,是工农自己的武装集团,用来执行阶级的任务,要确保革命取得胜利,就一定要参加到红军中来。在运动过程中,苏区到处可以看到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争相当红军的感人场景,这一年5月到8月共扩大红军约5万人,可見当时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对政治动员起了很大作用,传播效果十分显著。

3.动员内容先进科学。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然而,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是否能正确发挥,首先来自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科学认识。在此认识上,中央苏区时期的政治传播工作正是用先进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去动员人民群众,解决人民群众的立场和思想问题,不断提高其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使其前赴后继地投入到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来。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政治传播的基础内容。使广大群众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并团结起来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这一时期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马列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共产主义精神及基本的政治常识。中国共产党在此基础上广泛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利于广大工农群众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斗争形势的了解及认识。比如当时提出的土地革命路线,核心内容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一路线无疑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在数量庞大的农民群体中起到了巨大的政治动员作用。

三、维护社会稳定

1.在政治方面。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以后,许多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竭尽全力的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毛泽东、朱德等在1927年10月领导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对于红色政权的建立,毛泽东阐明了红色政权在中国为什么能够存在,将如何发展,及其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并在领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提出了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政权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路线,苏维埃政权正是在这条路线指引下进行建设的。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给全国劳苦群众带来了翻身求解放的希望,尤其在苏区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政治稳定。比如,“在苏区之内,要动员所有宣传机关和群众团体,进行普遍的宣传工作,使每个苏维埃公民都知道召开全苏大会的意义,争取最大多数劳动群众参加苏维埃的选举”。中央苏区时期的选举,把发扬民主贯穿于全过程,积极运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极大地激发了苏区广大群众的政治积极性,使中央苏区时期出现了崭新的政治稳定的繁荣局面。

2.在经济方面。为了把落后的农村建设成为先进的革命阵地,以保证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任务的完成,临时中央政府从实际出发,做到正确处理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批评了在战争环境下不能进行经济建设和离开革命战争进行经济建设的错误观点,动员苏区的广大劳苦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经济建设,以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巩固苏维埃红色政权,保证革命战争的物质需要,同时大力改善人民的生活。

土地政策方面,采取没收一切土地由苏维埃分给贫农和中农[5]p461;工业政策方面,白手起家,建立适应战争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各种工业门类;商业政策方面,政府保障苏区商业自由,不干涉经常的商品市场关系;财政政策方面,颁布税则,实行财政统一,取消一切的国民党军阀政府捐税制度和一切横征暴敛。

由于这一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重视经济建设,有一套健全的经济建设管理部门,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政策,从而使苏区的经济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有力支援了革命战争,改善了群众生活,巩固了红色政权,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苏区时期的社会稳定。

3.在文化教育方面。尽管当时正处在残酷的战争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仍然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坚决实行文化教育改革,废除了封建法西斯的文化教育,创立了新型的文化教育行政管理体制[4]p75,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文化教育方针政策法令,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促使文化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从思想文化层面促进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稳定。

文化建设方面,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建立了中央革命博物馆、中华苏维埃中央图书馆、高尔基戏剧学校、八一剧团等一大批革命文化机构。各县、区、乡都普遍建立了俱乐部和列宁室,作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包括组织群众进行识字、读报、开晚会、出墙报、体育比赛等活动。

教育事业方面,苏区时期的教育事业发展也很迅速,在瑞金就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苏维埃大学、中央农业学校、列宁师范学校等十几所大、中专学校。与此同时,以扫除文盲为中心的工农业余教育和以列宁小学为主要形式的儿童教育广泛开展,成效显著。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已初步形成了以培养干部和提高工农群众文化政治水平为主要内容,包括红军教育、干部教育、工农业余教育和儿童教育的新兴教育体系。这一系列的文化教育举措使百姓的思想得到解放,提高了苏区民众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邵培仁.政治传播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2]曾业英.历史当事人的记述与历史真实——新见《剿共随军日记》释读[J].近代史研究,2008(3).

[3]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党的系统(3)[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4]孙弘安.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坛[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马永义endprint

猜你喜欢
政治动员
张闻天对抗日战争政治动员的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公债发行政治动员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的政治动员研究
浅谈大生产运动时期的政治动员
抗美援朝运动与中国红十字会的政治动员
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问题研究述评
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动员建设的重点环节
信息时代的政治动员
论政治动员要素的变化
努力提高新时期政治动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