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奶牛隐性酮病的检测与治疗

2017-12-26 11:48赵洪君辽宁省桓仁县桓仁镇动物卫生监督所117200
山东畜牧兽医 2017年12期
关键词:泌乳期膘情产奶量

赵洪君 (辽宁省桓仁县桓仁镇动物卫生监督所 117200)

高产奶牛隐性酮病的检测与治疗

赵洪君 (辽宁省桓仁县桓仁镇动物卫生监督所 117200)

本试验随机选210头中国荷斯坦成年母牛检测,应用同分发检测尿酮,检测出49头发生隐形酮病,发病率为23.33%,将患隐性酮病母牛随机选出20头,分成2组,每组10头,分别选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找出不同胎次、日产奶量、生产周期、膘情和患其他疾病与奶牛隐性酮病的发生关系,结果表明:1~6胎母牛隐性酮病的发病率在17.50%~33.33%之间,以6胎母牛发病率最高为33.33%;泌乳期母牛隐性酮病主要发生在围产后期(33.33%)和泌乳盛期(33.35%),说明随着泌乳期的推移隐性酮病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母牛日产奶量在26~33.5kg的母牛隐性酮病发病率为30.23%,说明泌乳期母牛隐性酮病的发病率随着日产奶量增加而上升;膘情上等的母牛发病率仅为11.76%,中下等的高达46.67%,说明随着母牛膘情下降隐性酮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患有其他疾病的母牛母牛隐性酮病的平均发病率34.61%高于群体的发病率(23.33%)。两组治疗治愈率分别为90%和80%,试验1组治愈率比试验2组高10%,试验1组和试验2组母牛治愈后单头平均日产奶量分别比治疗前增加7.10kg和5.05kg,提高了36.32%和23.79%。

高产奶牛 隐性酮病 检测 治疗

随着奶牛产奶量的不断提高,以及集约化饲养程度的不断加强,奶牛疾病迅速增多,酮病和隐性酮病就是其中损害较大的疾病,奶牛的酮病也称为乳牛酮血症,最早由Landel于1894年提出,该病是最常见的糖和脂肪代谢紊乱疾病,他在代谢方面主要表现为低血糖、高血脂、酮尿、脂肪肝、酸中毒以及体蛋白消耗和食欲减退或废绝等症状,它还不止于引起糖和脂肪代谢紊乱,也引起蛋白质、水、盐代谢紊乱[1]。临床上酮病牛以消化功能紊乱和神经症状为主。但是,有的奶牛轻型经过血糖降低、血酮升高(或仅有后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一般称为亚临床型酮病,也即隐性酮病,它即可逐渐自然康复,也可进一步发展,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隐性酮病无明显临床症状,如食欲、体况、泌乳无明显异常,但当酮体含量过高时出现食欲减退,喜吃粗饲料,少吃精料或废绝精料,继而膘情持续下降,产奶量降低,并且对血、尿、乳的生化指标、牛奶产量和质量、体重、生殖有一定影响[2]。酮病在世界各国高产乳牛群中发病率甚高,所造成的危害很大[2]。隐性酮病是乳牛场,尤其是高产乳牛健康监护的重要项目,其发病率超过临床酮病的10~20倍,并导致个体健康水平下降,质量差,影响后代身体素质,造成很大经济损失[3],是危害较大的奶牛疾病之一。我国目前尚无正式统计资料,但随着高产奶牛群的出现,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对规模较大的集约化饲养场,如何搞好高产奶牛的饲养管理,减少营养代谢病的发生,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使奶牛业能健康快速发展,通过对黑龙江省奶牛生产管理和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的绿色草原牧场奶牛生产小区的部分成年母牛做隐性酮病的检测和治疗,提出隐性酮病发生情况和治疗奶牛酮病的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牛的选择

随机选择绿色草原牧场奶牛生产小区年平均产奶量6000kg左右,不同生产周期和泌乳月的1~9胎中国荷斯坦成年母牛210头做尿酮检测,根据尿酮反应情况判定是否发生隐性酮病。将检测出的尿酮呈阳性反应的(++~++++)的母牛,随机选择20头分成两组(试验1组,试验2组),每组10头,采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

1.2 隐性酮病检测方法

1.2.1 尿样采集 每天早晨在饲喂前采集被检牛新鲜尿样5ml~10ml于试管中,直接在现场做尿酮检测。

1.2.2 检测试剂及方法 应用酮粉法检测尿酮,试剂配比为:亚硝基铁氰化钠1份、无水碳酸钠20份、无水硫酸铵20份,分别研细,混匀,密封,避光,贮存于棕色瓶中备用。检测尿酮时,取试剂0.1~0.2g,置于白瓷盘上滴加被检牛新鲜尿样3~5滴,根据颜色变化情况进行判断。

1.2.3 检测判定标准 阴性反应(-):尿样颜色5min内无明显变化,显原尿样。疑似反应(±):尿样颜色1min内显微红色,3min后有微紫色迹象,5min后仍无明显改变。阳性反应(+~++++):(+)颜色先变微红,3min内微紫色;(++):颜色先变红,1min内变紫,2min内深紫色;(+++)颜色开始显微紫色,1min内深紫色;(++++)颜色开始显紫色,30s内呈深紫色。

1.3 隐性酮病治疗方法

本试验对检出的隐性酮病母牛(++~++++),应用复合药物进行治疗,试验1组每头牛每天烟酸20g、胆碱20g、氯化钴100mg;试验2组每头牛每天烟酸20g、胆碱20g、牛专用复合酶10g;两组牛每天服药的总剂量分早、晚2次拌到精料中喂给,对饲料中拌药后拒食精料的病牛,采取口服药物。治疗期限为5~7d。治疗期间,跟踪检测母牛尿酮,观察治疗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隐性酮病发病情况

通过对黑龙江绿色草原牧场奶牛生产小区的210头奶牛尿酮检测,共检测出不同反应强度的阳性母牛49头,隐性酮病发病率为23.33%。奶牛隐性酮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奶牛隐性酮阳性反应检测结果 (头、%)

从表1可以看出,奶牛隐性酮病总发病率为23.33%,但根据尿酮检测反应结果分析,尿酮呈阳性反应(+)占11.43%,阳性反应(++)占5.24%,阳性反应(+++)占2.85%,阳性反应(++++)占3.81%。尿酮呈弱阳性反应(+~++)的母牛占16.67%,呈强阳性反应(+++~++++)的母牛占6.66%。结果表明,通过尿液检测奶牛隐性酮病,以弱阳性反应的母牛居多。

2.1.1 不同胎次母牛隐性酮病发病情况 本试验检测的母牛胎次在1~9胎之间,平均胎次3.29胎,共检测不同胎次的母牛210头,检出患隐性酮病母牛49头,发病率为23.33%。不同胎次母牛隐性酮病情况见表2。

表2 不同胎次母牛隐性酮病情况 (头、%)

从表2可以看出,1~6胎母牛隐性酮病的发病率在在17.50%~33.33%之间,以6胎母牛发病率最高为33.33%,1胎、2胎、4胎和5胎母牛发病率略高,分别为27.27%、27.03%、25.71%和22.22%,而7胎以上的发病率较低,仅为6.67%。

2.1.2 不同生产周期母牛隐性酮病发病情况 检测的干奶期、围产前期和泌乳期母牛隐性酮病发病率分别为12.50%、22.22%和25.44%。不同生产周期母牛隐性酮病发病情况见表3。

表3 不同生产周期母牛隐性酮病发病情 (头、%)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生产周期的母牛均可发生隐性酮病,泌乳期母牛发病率(25.44%)最高,围产期母牛发病率(22.22%)次之,干奶期母牛发病率(12.50%)最低。从泌乳期母牛隐性酮病发病情况看,围产前期和泌乳盛期发病率相近,分别为33.33%和33.25%,在泌乳期中发病率最高。泌乳中期和泌乳后期母牛隐性酮病的发病率分别为18.18%和12.50%。结果表明,泌乳期母牛隐性酮病主要发生在围产后期和泌乳盛期,随着泌乳时间的推移隐性酮病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2.1.3 不同日产奶量泌乳母牛隐性酮病发病情况 对不同日产奶量的泌乳母牛进行尿酮检测,共检测泌乳母牛169头,发病43头,发病率为25.44%。不同日产奶量的泌乳期母牛隐性酮病的发病情况见表4。

表4 不同日产奶量泌乳母牛隐性酮病的发病情 (头、%)

从表4可以看出,母牛产奶量在5kg~15kg、16~25kg和26~35.5kg的母牛隐性酮病发病率分别为20.83%、24.51%和30.23%。检测结果表明,泌乳母牛隐性酮病发病率随着日产奶量增加而上升。

2.1.4 不同膘情的母牛隐性酮病发病情况 母牛的膘情采用肉眼观察的方法进行评定,将其分为上、中上、中和中下四个等级。不同膘情母牛隐性酮病发病情况见表5。

表5 不同膘情母牛隐性酮病发病情况 (头、%)

从表5可以看出,中下等膘情的母牛隐性酮病发病率高达46.67%,而膘情上等的母牛发病率仅为11.76%。结果表明,随着母牛膘情下降隐性酮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说明母牛膘情与隐性酮病发病率有直接关系。

2.1.5 患有其它疾病母牛隐性酮病发病情况 检测了患有奶牛乳房炎、流产、前胃病和子宫炎的母牛26头,检出患隐性酮病母牛9头,发病率为34.61%。患有其它疾病母牛隐性酮病发病情况见表6。

表6 患有其它疾病母牛隐性酮病发病情况 (头、%)

从表6可以看出,患有其它疾病母牛隐性酮病发病率在25%~50%之间,患子宫炎母牛隐性酮病发病率达50%,患乳房炎和前胃病的母牛发病率均为33.33%,流产母牛发病率为25%。结果表明,患有以上4种疾病母牛隐性酮病发病率均高于被检牛群的总发病率。

2.2 不同药物治疗奶牛隐性酮病的效果

对患有隐性酮病的母牛应用两种不同药物进行治疗,其治疗效果和日产奶量变化情况见表7、8。

表7 不同药物治疗奶牛隐性酮病效果 (头、%)

从表7可以看出,两组试验牛治疗的第3d见效,到第7d有效率达100%,治愈率分别为90%和80%,试验1组治愈率比试验2组高10%。初步证明试验1组选用的复合药物对治疗奶牛隐性酮病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因本试验治疗的头数偏少,其效果仍有待于进一步扩大试验牛头数。

表8 奶牛隐性酮病治疗后日产奶量变化情况 (kg、%)

从表8可以看出,试验1组合试验2组母牛治疗前平均日产奶量分别比治疗前增加7.10kg和5.05kg,日产奶量分别提高36.32%和23.79%。试验1组日产奶量比试验2组提高12.53个百分点。分析其原因:(1)与隐性酮病治疗有效和治愈有关;(2)在治疗过程中根据奶牛营养需要及时调整了日粮配方和精粗饲料比例,保证各种营养物质需要,使患牛由营养负平衡调整为营养平衡状态,从而增加了产奶量。

3 讨论与小结

(1)通过对210头母牛进行隐性酮病检测,检出患病母牛49头,发病率为23.33%。据萧定汉(1995)报导的奶牛隐性酮病发病率达20%~35%[4],本试验检测的母牛隐性酮病发病率在其范围内。(2)不同胎次母牛隐性酮病检测结果为1~6胎母牛发病率在17.50%~33.33%之间,以6胎母牛发病率最高为33.33%,1、2、4和5胎母牛发病率略高,分别为27.27%、27.03%、25.71%和22.22%,而7胎以上的发病率较低,仅为6.67%。分析其原因可能与1胎、2胎母牛尚未达到成年期,仍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并受到分娩应激影响较大,且在饲养上忽视了增加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的供给量,导致泌乳其营养负平衡。分解体内脂肪和蛋白质以满足生产需要,从而发生隐性酮病。4、5、6胎母牛正处于泌乳高峰胎次,由于泌乳量高,供给的营养不平衡或不足,导致营养物质代谢紊乱或负平衡而发生隐性酮病。(3)本试验检测的围产后期和泌乳盛期母牛隐性酮病发病率分别为33.33%和33.25%,以上两个时期的发病率最高。据C.H.CИPHOB(1975)报道,高产奶牛泌乳盛期的发病率为12%~80%[5]。本试验检测的结果在其报导的范围内。说明泌乳盛期和围产后期为奶牛隐性酮病多发期。(4)奶牛隐性酮病多发于高产母牛和膘情中下等母牛本次检测的日产奶量为26~35.5kg的高产奶牛发病率达30.23%,膘情中下等的母牛发病率达46.67%。(5)患有奶牛乳房炎、流产、前胃病和子宫炎等疾病的母牛,隐性酮病发病率平均为34.61%,发病率均高于被检牛群的总发病率,说明以上4种疾病可使母牛继发隐性酮病。(6)两种复合药物都起到了控制和治疗隐性酮病的目的,并且提高了奶牛的单产水平。两种药物治疗奶牛隐性酮病效果是比较显著的,增产也很可观,试验1组平均单头增产7.10kg,试验2组平均单头增产5.05kg,据萧定汉1995年报隐性酮病奶牛控制后5天比控制前平均单头增产8.3kg,控制后10d比控制前平均单头增产11.7kg,此试验虽然没有报道中增产多,但是,用此药物治疗隐性酮病一般都会在7d内痊愈,也可增加经济收入。复合药物一在治疗母牛隐性酮病上要比复合药物二更有效,治愈率达90%,单头平均日增产达7.10kg,更值得在防治母牛隐性酮病上应用。

[1] 孙斌, 赵凯, 王洪等. 奶牛疾病及其研究发展[J]. f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1999, 11(3): 48.

[2] 刘德义,姚传珠.奶牛酮病与胎次、产奶量、泌乳月及季节关系的分析[J]. 黑龙江畜牧兽医, 1998, 10: 3.

[3] 吾鲁木汗·纳兹尔别克, 斯坎达尔·马合木提, 刘宗元. 奶牛酮病的临床报告[J]. 新疆农业科学, 1996, 5: 233.

[4] 萧定汉, 李兰华. 奶牛酮病早期监控技术的效果[J]. 中国奶牛,1995(5): 38.

[5] 萧定汉, 李兰华. 奶牛酮病早期监控技术的效果[J]. 中国奶牛.1995(5): 38.

S858.23

A

1007-1733(2017)12-0009-03

2017-07-20)

猜你喜欢
泌乳期膘情产奶量
提高母猪产奶量的方法
荷斯坦牛各胎次产奶量规律研究及相关性分析
不同膘情对母牛同期发情效果的影响
养猪人的四点“秘籍”
断奶母猪的饲养和管理技术
不同月龄荷斯坦牛产奶量的研究
奶牛优质高产与膘情控制
饲粮脂肪对高产母猪泌乳期乳成分和必需脂肪酸平衡的影响
饲养水平对肉用绵羊空怀期和泌乳期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
小鼠乳腺泌乳过程中氨基酸转运载体Slc7a1、Slc7a5基因mRNA表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