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像并茂再现艺术 相机而教“情读”历史
——以“石窟艺术宝库”为例

2017-12-26 04:16薛倩倩
初中生世界 2017年48期
关键词:石窟莫高窟艺术

■薛倩倩

声像并茂再现艺术 相机而教“情读”历史
——以“石窟艺术宝库”为例

■薛倩倩

一、案例背景

6月份,教科室的主任让我定个专家指导课的课题。专家指导课,高屋建瓴,站的角度比较高,对教材把握比较准,我有点猝不及防,同时也有些胆怯。此时备选的课只有“石窟艺术宝库”和“书法与绘画”,几番犹豫后我选了“石窟艺术宝库”。

二、备课思路

专家指导课是我校的一次比较重要的教研活动。为了不负重任,我要尽量体现出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思考。“问题设计教学法”是我一贯的教风。凌宗伟老师说过:“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追求一种‘得意忘形’之境界。”这里所说的“得意”大致包括:一是要得教材之意,二是要得学生之意,三是要得课堂之意。自己一直在摸索这个问题,正好有这次专家指导课的机会,我就努力追求这种境界。

1.得教材之意即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这个功夫在课前。

本节内容是中国传统工艺与外来宗教文化的结合。通过对石窟艺术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和民族自豪感,认识石窟艺术的价值,通过对石窟艺术图片的展示培养学生的美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宗教与艺术的关系。我反复阅读教材及教师用书,上网查找资料,反复观赏视频。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方面面加以揣摩;从石窟艺术追溯佛教的起源;从对雕塑、壁画艺术的欣赏,引申到对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了解,对宗教文化的了解。教师通过敦煌石窟藏经洞遭遇外国所谓探险家的掠夺,致使大批国宝四处流散的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使学生懂得艺术珍品的价值。了解石窟的地理位置,分析历史背景,打破单纯欣赏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把石窟艺术放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以便对当时社会的文化产生认识,力求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认识和学习石窟艺术。

2.得学生之意,即了解学生的需要,适时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之渐入佳境。

这就需要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这篇课文的语言很精辟,主题也很有深度。但知识点相对孤立,比较分散,而且本课没有按石窟出现的先后顺序编排,而听课的学生,却都是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由于时代变迁和生活环境变化的原因,学生知之甚少。因此,学生对课本在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理解不透,对课文的主题不能进行深度把握。不过,学生在课前也查阅了一定历史资料,同时,他们步入初中已有一段时间,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只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相信学生就可以有收获。

据此我把上课思路设计为:渲染情感氛围,引入情境,主要采用以欣赏为主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由欣赏色彩绚丽的壁画、高大宏伟的雕像和形态各异的塑像时所产生的感叹升华到为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而骄傲。

三、教学目标

记住莫高窟、云冈石窟及龙门石窟所处的地理位置,知道其大多数洞窟开凿的时间;了解莫高窟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云冈石窟独特的艺术特点;认识石窟艺术价值,寻得情感上的共鸣和提升。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课前播放“千手观音”音乐视频,渲染情景。学生都被音乐所吸引。

师:同学们看过这段舞蹈吗?你从中看出了什么?为何众多观众为之倾倒?

学生议论纷纷。

师:这种震撼绝美的动态舞蹈灵感来自于中华瑰丽的石窟艺术宝库。(教师板书课题:第20课——石窟艺术宝库。)

设计意图:教师运用多媒体的声像效果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境,从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让学生自觉地接受熏陶,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看画面,想象体验,酝酿情感。

师:这节课请同学们以导游的身份来向大家介绍我国石窟艺术的发展情况。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我们这节课都要到哪些石窟去参观考察。

生: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师:下面我们先到参观的第一站:莫高窟。(教师随着画面的出现进行背景介绍;学生看着一幅幅的图片,想象体验,酝酿情感。师生都沉浸在情境之中。)

投影:敦煌莫高窟图片和学习目标:①记住莫高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开凿时间。②了解莫高窟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主要内容有哪些?为什么会在敦煌应运而生?(学生先对照学习目标看书。安排短时间阅读课文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有目的性,同时让学生学会小结归纳,便于记住基础知识。)

设计意图:了解敦煌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对进一步了解、认识敦煌有重要意义。

师:石窟的艺术价值究竟在哪里?(答案要点:首先,一般来说,石窟中的艺术品主要是雕塑和壁画,这些作品往往都是当时名家所绘,手法高超,作品自身的艺术水准很高。其次,这些作品的创作题材均来自于外来宗教——佛教。很显然,这些作品还被打上了外国艺术风格的烙印,呈现出独树一帜的艺术风尚,这在其他艺术作品中很少见到。)

设计意图:这是学法指要,教师既要教学生如何去欣赏,又要为下文做铺垫。

师:下面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在课下搜集到的关于莫高窟的图片,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并说出你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帮助学生形成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感性认识敦煌艺术,激发其对敦煌艺术的认识热情。

师: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这些栩栩如生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是怎样建造雕刻而成的呢?(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莫高窟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并播放有关莫高窟的音像资料。)

设计意图:让学生置身于“艺术的画廊”,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谁又能想到,就在这敦煌莫高窟,曾经也留下了列强野蛮掠夺的痕迹呢?在近代,外国列强在对我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同时,也对我国文化进行了掠夺。

投影:列强野蛮掠夺我文物的录像。

设计意图:设悬念,升华情感。

师:欣赏了莫高窟,并看到大批国宝四处流散的事实的记录你想到了什么?(片刻的沉寂之后学生畅谈感受。)藏经洞遭受劫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如果你意外发现了文物,你会怎么做?谈谈我们该怎样尽到保护文物、爱护文物的义务?

设计意图:认识敦煌作为石窟艺术宝库的价值,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文物保护的责任感。

2.探究讨论。

投影:魏晋以来,为什么要不停地凿窟造佛?

小组交流,推荐发言。学生发言比较积极,有些学生的语言组织得准确流畅。

六、收获

1.良好的情境创设促成学生体验的生成。

音乐视频导入,较成功。课前的交流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与情感,成功地把学生引入了学习本课所需要的情境。适时适当的提问促进了学生对石窟艺术主题的把握。

2.运用课件促进教学。

用录像介绍石窟艺术的发展、规模、艺术形式等,给学生感官刺激,历史在小小屏幕中再现,突破课堂的狭小天地,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古为今,化静为动,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使初一学生对我国古老的石窟艺术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从而树立爱护文物古迹、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听课教师说,在看视频和听图片解说时心里都感到了那种震撼和前往旅游的冲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欣赏为主的教学方法,既缩短历史与现实的时空差,又让学生眼观“景”而心生“情”。从而使学生由欣赏色彩绚丽的壁画、高大宏伟的雕像、形态各异的塑像时所产生的感叹升华到为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而骄傲。这样既能够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热情,把学生引进知识的殿堂,同时又使学生跨越时空、地域的“鸿沟”,拨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从内心自然接受和形成历史感观。

七、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均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所涉及的学习内容,使教学目的达成,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但我当时把“遇物则诲,相机而教”抛至脑后,拘泥于课件流程,不能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和学生的“插嘴”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未得课堂之意。此外,我过分追求程序的完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体验生成。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体验时间,在学生产生体验困难或错误体验时进行适当点拨,不能为了追求预设的进度,而擅自缩短其时间。

总之,一堂课下来,我觉得自己的课堂离“学中疑、疑中探”之境界还相差甚远,但是,我对追求这种境界的决心却更加坚定了。

猜你喜欢
石窟莫高窟艺术
石窟与云Sushi Hanzo
夜宿石窟
纸的艺术
莫高窟,走过千年
莫高窟第245窟主尊定名考
莫高窟第445窟的造像组合与功能
夜宿石窟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莫高窟里看藻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