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金融监管遏制金融风险

2017-12-26 16:20刘毅编辑王小乔
中国外汇 2017年13期
关键词:金融体系微观金融市场

文/刘毅 编辑/王小乔

运用金融监管遏制金融风险

文/刘毅 编辑/王小乔

金融从其含义看,是与“货币”和“信用”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和。一方面,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困难和矛盾的产物,信用则是以偿还为条件的商品或货币等价值物的贷与借的运动,两者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由此,金融是商品经济的衍生和发展,服务于商品经济。另一方面,如果商品经济无需货币和信用,那么构成金融基础的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从而金融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因此,金融无法脱离商品经济单独存在。由此可见,商品经济对金融活动具有决定性作用。

金融危机的负作用

虽然金融由经济产生并服务于经济发展,但其对经济也存在负面作用,集中体现就是金融危机的爆发。近年来,影响最大、最深远的金融危机当属美国次贷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不仅导致美国经济衰退,而且波及全世界,且其对经济的影响至今尚未消除。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的道德风险。一般情况下,由于存在自负盈亏的风险约束,银行办理住房按揭贷款比较谨慎。但是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不仅使单个银行能够通过金融创新工具摆脱自负盈亏的风险束缚,提高单个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提升单个银行的信贷能力,而且提升了系统性风险积累的可能性。举例来说,美国的商业银行通过将住房按揭贷款出售给“两房”,不仅能转移贷款的违约风险,而且能收回这些按揭贷款占用的流动性,从而扩大信贷能力。“两房”将这些按揭贷款再打包证券化,在金融市场出售,从而融通更多的资金投入购买住房的按揭贷款,进一步扩大了房地产市场的资金供给。至此金融创新似乎为购房者带来了巨大的福利,但是风险又恰恰在这中间积累。当住房价格会持续上升成为公众预期,就形成了一个市场默认的行动逻辑:只要房价会持续上升,银行将钱借给购房者就能够赚取更高的利率,而这些借款人即使无力还款,还可以卖房还款,银行遭受资产损失的风险低;另外,银行还可以将这部分按揭贷款出售,从而转移风险,收回流动性。这种行动模式,从最初一级的贷款银行就已经产生了道德风险,其后逐级叠加、循环往复,从而积累了大量的信用风险。当房价下跌时,驱动利益链的动力消失,信用风险不断暴露,最终引爆次级贷款危机,并通过金融体系迅速蔓延至全球金融市场。

次贷危机的爆发使美国经济受到巨大的打击。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巨头“两房”出现巨额亏损,被美国政府接管;著名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花旗、美林证券、摩根大通、瑞银等相继爆出巨额亏损,最终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与此同时,美国的GDP增长率屡创新低,失业率节节攀升,最终刺激美国政府出台经济刺激计划和量化宽松政策。危机不仅使美国经济受到重创,世界经济也受到波及。美国经济衰退拖累了诸如德国、加拿大、新兴市场国家、石油输出国的经济。

遏制金融风险的方式

正因为金融危机对经济有巨大的负作用,运用金融监管遏制金融风险就显得必不可少。实施金融监管的目的是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监管机构运用各种监管方法、指标、工具,包括通过经常性的检查和监督,降低或消除单家金融机构或金融体系的风险。从目前世界各国的监管实践看,金融监管大致可分为行为监管和审慎监管两种模式。只有综合运用行为监管和审慎监管两种模式,才能较好地防范金融危机的爆发。

行为监管

行为监管是监管机构为了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规范金融机构行为、维护金融系统稳定,针对金融机构的金融交易行为制定各项规则,并对金融机构执行这些规则的情况通过现场/非现场检查、评估、披露和处置等方式进行监督的监管模式。其具有以下优点:一是能够有效规范金融机构各项金融交易。行为监管模式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对金融机构的金融交易行为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包括主体资格、提交材料、办理原则、负面清单等。这些具体要求,对于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指导性较强,能够有效规范金融交易行为。二是能够对金融机构的金融交易违法违规情况实施“精确”打击。行为监管的监管手段包括非现场/现场检查、政策执行情况评估、违规情况处置等,通过这些手段能够准确“定位”特定金融机构的特定业务,发现违法违规问题,并对违法违规情况实施处置,进行“精确”打击。三是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威慑力较大。正是由于行为监管能够“精确”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因而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机构违法违规的成本,对金融机构能起到有力的震慑作用。

虽然行为监管模式存在上述优点,但其缺点也十分明显,即行为监管模式的市场敏感度较低。只要金融业务合规,则无论是否存在风险,均可办理,导致其不能及时发现银行资产负债质量问题,也难以充分反映银行的经营风险,还存在监管措施滞后于金融市场发展的问题。因此,单靠行为监管模式无法完全防范金融危机的爆发,还需建立审慎监管模式弥补行为监管的不足。

审慎监管

审慎监管是通过运用一系列的指标,监测、分析、评估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风险水平,及时采用监管工具降低或化解上述风险的监管模式。其又分为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

微观审慎监管。早期的审慎监管主要是微观审慎监管。1997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银行业有效监管核心原则》,对银行业审慎监管提出了10项原则,包括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资本充足率、资产流动性等。这些原则有力提高了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被世界多数国家运用于监管实践。虽然微观审慎监管能有效弥补行为监管的不足,但也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由于其旨在保障单一金融机构稳健运行,重点在于防范单一金融机构的个体违约或破产风险,并没有考虑众多金融机构的理性、自发行为对金融体系产生的负面效应,从而可能使风险在金融体系内积累。这一点在美国次贷危机中暴露无遗。因此,单纯依靠微观审慎监管只能保证单家金融机构的稳定经营,但不能保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这就需要在金融监管体系内加入宏观审慎监管,作为对微观审慎监管的补充。

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不同,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是减少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其关注的是整个金融体系而非单家机构的风险。其理论基础是单家机构的理性行为可能对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产生重要影响。宏观审慎监管虽然理论探讨尚无定论,但其实践已走在前头。目前在世界各国的监管实践中,已不断出现宏观审慎监管工具运用的情况。这些工具也屡被证明在短期内能够有效控制系统性风险的积累,如逆周期宏观审慎工具、流动性相关工具、资本管制工具等。

强化金融监管

第一,建立行为监管与审慎监管并重的综合监管模式。目前,我国实施的是以“一行三会”为核心的分业监管模式,“一行三会”各行其职、互不干涉。监管部门的分割带来了监管割裂的问题。如在微观审慎监管方面,银行业监管早在2003年就已引入微观审慎监管,并确立了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微观审慎监管方式,而证券业、保险业则尚未建立相应的微观审慎监管方式,依旧停留在行为监管为主的监管方式上;再如,中国人民银行于2016年开始实施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监管,但是“三会”却尚无宏观审慎管理的相关措施和工具。监管的割裂造成我国金融监管发展不均衡,不仅无法适应现在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也难以形成整体监管合力,容易形成监管真空、政策洼地,从而为不法分子通过“绕道而行”规避监管。因此,建议建立一个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或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对金融业实施统一监管,着重构建行为监管、审慎监管互为补充的金融监管模式,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积累和爆发。

第二,建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在金融市场中,金融机构处于优势地位,金融消费者则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境地。金融市场中的这种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引发的道德风险,正是加剧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此次次贷危机的一个重要启示。从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实践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才刚刚起步,尚未建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来明确规定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利和金融机构的法定义务。建议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纳入金融监管的日常范畴,构建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律体系,规范金融机构市场营销行为,完善金融产品信息公布制度,建立金融消费者救济和纠纷解决机制,切实保障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明确金融监管边界。任何干预行为都会造成市场福利的损失,因而金融监管更要以纠正市场失灵为主要目的,防止和避免制造市场扭曲。从这个角度看,金融监管介入金融市场应当有明确的条件:在此条件下,金融机构加强或者实施金融管制措施是正当的;若条件不具备,金融市场运行正常,则金融监管措施可适当退出,以免造成市场不必要的扭曲和福利的损失。然而,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机制较为僵化,金融监管一旦介入,退出很难,导致部分金融监管造成了相当程度的金融市场扭曲,损失了市场福利。因此,建议明确金融监管边界,建立健全金融市场风险评估体系。该体系除包括单家金融机构风险指标外,还需包括金融系统性风险指标、法律法规执行力度指标、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指标等,从而综合评估金融监管措施介入和退出的时机和程度,保障金融市场的整体效率。

作者单位:外汇局福建省分局

猜你喜欢
金融体系微观金融市场
反挤压Zn-Mn二元合金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
假如金融市场崩溃,会发生什么? 精读
美联储的艰难选择:稳通胀还是稳金融市场
2021年金融理论与金融市场专栏征稿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The Great Unbanked
金融创新产品与完善金融市场探讨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
微观的山水
微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