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林散叶 (九十五)

2017-12-26 03:05俞剑明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20期
关键词:强项公主皇帝

■俞剑明/文

史林散叶 (九十五)

■俞剑明/文

兄弟相残为哪般

兄弟相残为哪般?权势的嫌疑最大,利益的干系也不小。

秦始皇南巡途中死于沙丘,尸臭扑鼻,要用满车鲍鱼来遮掩。阴谋家赵高与宰相李斯、公子胡亥歃血为盟,矫诏赐死公子扶苏、大将蒙恬,由胡亥继承皇位。为了独享皇权的盛宴,竟将十二位哥哥赶尽杀绝。胡亥非法继位,是亡国暴君,落下千古骂名,毫不意外。

汉文帝刘恒合法登基,是治国明君,他放逐弟弟、淮南王刘长至蜀郡,致其途中绝食而死,同样遭来民间非议。倘若细论是非曲折,刘长多行不义,且反形已露,死有余辜。然而刘长恃宠而骄,胆大妄为,是谁姑息纵容的?汉文帝难辞其咎。所以人们同情为弟的淮南王刘长,而非议为兄的汉文帝刘恒。

另一位文帝,魏文帝曹丕,也不想善待自己的两位胞弟,他嫉妒曹彰的武勇和曹植的才智。曹彰勇冠三军,威震四海,于京都洛阳觐见魏文帝曹丕之后暴疾而亡,死状可疑。《世说新语》给出的谜底是:曹丕与曹彰弈棋,用毒枣害死了胞弟。相比勇武,曹丕在才智方面远为自信,对付另一位胞弟曹植,他只需用点恐吓手段便奏效,比如勒令他七步赋诗,好在曹植诗才敏捷才足以自救。这诗令人揪心:“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视胞弟为凶敌,在独赢机制之下,不容许双赢和多赢,就如同萁豆相煎,此喻千古不易。

还有一位文帝,隋文帝杨坚,发出过由衷的哀叹:“吾贵为天子,不得自由!”杨坚有子嗣五人:长子杨勇,次子杨广,三子杨俊,四子杨秀,五子杨谅。其中次子杨广最为心狠手辣,他进谗有术,夺走东宫名位,登基后,杨勇一家无活口。另外三位胞弟命运如何?杨俊此前已死,杨秀被囚禁,杨谅谋反未遂,被活活饿死。在专制者眼中,皇权只可独享,谁挡路谁死亡,兄弟如何不变凶敌。

玄武门兵变,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身首异处,倒在血泊中,秦王李世民一劳永逸,顺利登基。历史由胜利者的代言人书写,李世民杀兄戮弟,自有史学家为其多方回护和遮瞒。皇权的锦标高悬,兄弟们有进路无退路,有独赢无双赢,原本牢不可破的亲情反而变成了最为脆弱的环节。结果必定是你死我活,失败的一方被斩草除根。

历史中,满是烛光斧影,满是刀光剑影,满是血光泪影。手足相残,兄弟相杀,这种连续剧,从第一集到第N集,既能把观众的眼睛看呆,也能把他们的脑袋看傻。

君臣如此掰手腕

自方孝孺以“夷十族”为代价,拒绝为明成祖朱棣撰写即位诏书开始,明朝一代代的臣子便与皇帝杠上了。个人与小规模的死谏就不说了,光是大规模的组团与皇帝掰手腕就有好几回,每回都有一批官员被罢免、遭流徙乃至被杀头。那些新提拔的翰林待诏照理该从此小心听命才是,不料他们不依不饶,接过前任未竟议题,前赴后继。好像都不把当官当回事儿,尤体现在万历朝的“国本”之争。

公元1587年,原本看似四海升平的大明暗流涌动。万历皇帝的大儿子叫朱常洛,是个无争议的太子,可万历皇帝偏偏喜欢另一个儿子朱常洵,打算换太子,结果朝臣反弹强烈,有撞墙的,有上吊的,有哭昏过去的,最后以内阁总辞职作为回应。这场国本之争前后历时三十余年,有七位阁老被撤职,一百多位大臣被降职。但补缺提拔上来的“待诏”们却并没有给皇帝面子,依然不依不饶地劝谏,别说降职流放,砍头也在所不惜,上演了一部惨烈的悲情大剧。

再说皇帝。原先对万历二十多年不上朝、不祭祀、不理公务感觉匪夷所思,但慢慢却体会到他的某种无奈。他虽贵为皇帝,却并不强势,更无秦始皇汉武帝那种当机立断,他选择“非暴力不合作”——不上朝,不祭祀,不理公务,来对抗臣子们不给他面子。崇祯皇帝崇尚简朴,可王宫大臣不听话,他就自己穿旧龙袍起模范带头作用。有人为迎合他,上朝时把补丁挂在衣裳外面以蒙混过关。崇祯心知肚明,但他不揭穿——不揭穿在于,大臣作假,等于给了他面子,他的目的似乎也就达到了。这让人想起1728年,有个叫曾静的书生策动川陕总督岳钟琪造反,结果东窗事发。满朝文武皆言可杀,雍正最初也倾向杀,可他一看朝臣众口一词,便要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说曾静属“迂妄之辈”,错在上学时没学好,系“教不严,师之惰”,于是将曾静已死几十年的老师吕留良开棺鞭尸,大臣没一个敢顶嘴的。明朝的那皇帝多自欺欺人,甭管是万历还是崇祯,哪有人家雍正这两下子啊!

再说说明嘉靖著名的死谏礼仪吧,起因系嘉靖皇帝乃正德皇帝的堂兄,也就是他是皇帝,他爹却不是皇帝。于是嘉靖皇帝就想给爹名号前加个“皇”字,此举前朝有先例,加上也好,去掉也罢,无关国家存亡,不涉国计民生;然而,几百个大臣都像疯子一样,不断上谏劝止,不管嘉靖流泪也好,求情也罢,一概没用。结果二百多大臣遭廷杖之刑,有年龄大的被活活打死,还是不服软。

有明一代,是什么支撑文臣敢与皇上掰手腕?一方面是当时程朱理学空前鼎盛,“三纲五常”正统思想成为科举的主导思想,士大夫对节烈极为看重。另一方面,朝廷高标准选取言官,且极少杀言官,舆论对谔谔直臣格外激赏,这一切造就了许多铮铮铁骨之士。

别看文臣爱和皇帝掰手腕,骨子里“忠君”思想十分牢固。当崇祯吊死在煤山,殉君者不计其数,生前越是抬死杠的,表现得越决绝。当然,也有些大臣剃发伺候新主子,但他们不再掰手腕了——清朝的皇帝绝不会搞什么“非暴力不合作”,而是直接杀头。

不畏权贵“强项令”

东汉洛阳令董宣,字少平,清廉公正,严于执法。

光武帝刘秀姐姐湖阳公主的奴仆白天杀人,躲藏于公主家中。董宣趁公主带着这个恶奴去邙山游玩的机会,拦住车队,以刀画地,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并将那个凶犯从公主车上拖下,就地正法。公主向刘秀哭诉,刘秀大怒,发狠要将董宣“棰杀”。

董宣进宫,面不改色地说:“我只说一句话就可以领死。”刘秀问他想说什么?董宣说:“陛下德行圣明而中兴复国,如今却纵容家奴残杀百姓,将如何治理天下?我不用你棰杀,请让我自杀。”说罢以头撞柱,顿时血流满面。

刘秀明白董宣理直,但为照顾姐姐面子,就叫董宣给湖阳公主叩头谢罪,以了结此事。哪知董宣依然强硬,坚持自己无罪,拒不答应。刘秀只得下令,让太监强行按着他的头谢罪,可董宣两手死死撑着地面,强挺着头颅。光武帝见董宣如此耿直,佩服地称他为“强项令”,赏赐三十万钱,并劝姐姐回家。

此后,董宣“强项令”威名四布,各类豪门贵族无不生惧,社会秩序很快好转,没有人再去击鼓鸣冤了。民谣歌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董宣执法不畏权贵,堪称一代良吏。谁说“老虎屁股摸不得”?董宣偏要摸。面对依仗皇族特权的邪恶势力,不妥协,不屈服,不徇私枉法,敢斗敢管,终让法理战胜强权,让正义战胜邪恶。其“强项”不屈的精神感人至深,可歌可泣。

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谢觉哉同志曾撰文指出:“应罚的罚,应拘的拘。任何人的威胁,不屈;任何大头子的说情,不理。要硬起颈骨来,做得几次,威信建立了,人们的习惯也就逐渐养成了。”这是针对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之初,部分“公务人员”不遵守法令现象时而提出的要求。

董宣这位“强项令”,之所以不畏权贵,不怕“棰杀”,在于他严以律己,一身正气,“哪怕他皇亲国戚,哪怕他铜墙铁壁”,为了维护百姓利益,早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这种“强项”精神,永远值得后世官员学习。

现实生活中,执法者往往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负面“压力”,诸如强权干预、邪恶势力威胁、人情请托、金钱诱惑,不一而足。此时,是“强项”还是“磕头”,是“直断”还是“枉法”,最能辨别忠奸直佞了。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硬起颈骨来”,敢于“强项”,敢于碰硬,这是领导干部尤其是纪检监察干部及广大执法者必备的政治素质。

李大钊说:“威武不能挫其气,利禄不能动其心”,蔡和森说:“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这些用生命写下的诗篇,无不渗透着中华文化强调的气节和风骨,值得每个领导干部学习思考、见贤思齐。

猜你喜欢
强项公主皇帝
《辽史·公主表》补述
皇帝需要帮忙吗
《爱哭公主》
粉红兔公主镜
皇帝怎么吃
疯狂编辑部之一目十行
强项大于优势
小公主
“强项令”董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