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新探索

2017-12-25 06:25黄彦婷
群众 2017年12期
关键词:总部服务业园区

黄彦婷

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近年来更成为开放创新、深化改革的试验田。苏州工业园区综合发展、集约水平、质量效益等指标历来位居全国开发区前列。近年来,在制造业依旧占据主导地位的同时,园区服务经济悄然崛起。2013-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39.7%增加至43.8%,平均每年增长1.3个百分点以上,历年增速均高于园区第二产业增长速度,甚至高于GDP增速,并涌现出诸多服务业发展的创新模式,形成了可借鉴推广的园区经验。

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模式

随着制造业中间投入服务的增加,服务业和制造业出现“融合”发展的趋势,产业边界日益模糊,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主要体现在制造业服务外部化和内部化两个方面。

一方面,随着制造业产业链的全球化发展,制造企业服务外部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制造企业相关环节的外包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一大批企业围绕园区发展强劲的制造业开展服务,包括新技术应用研发、专利创造发明、产品设计、销售、售后服务、人才培训等环节,加速了特定产业链的形成。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园区已经初步形成包括整车设计、新能源技术研发、成组电池研发以及混合动力汽车配套零部件研发等在内的整条汽车制造服务产业链,产业链上的节点企业形成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态势。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服务不仅是经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企业未来最核心的价值来源,企业自身融合发展的需求推动了制造业服务内部化的进程。制造企业加快从单纯制造向“制造+研发+营销+服务”转型,诸多生产加工中的服务环节不断剥离,以研发中心、财务中心、数据中心等共享服务中心形式独立运营,成为公司的功能性业务总部,如强生财务共享中心及研发中心、博世IT共享服务中心等。目前园区制造企业中存在服务出口的企业超过500家,有一定规模的共享服务中心30多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年服务收入超15亿元。

产业链+产业集聚发展模式

依据服务业发展定位,各企业纷纷致力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上下游企业主动开展战略合作,积极适应市场变化。生物医药、纳米产业链的构建提升了企业以及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吸引了大量海内外企业集聚园区,获取产业链+产业集聚的发展竞争优势。

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园区早年即确立了加大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力度、聚焦自主品牌企业培育、构筑良好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的长远战略目标。2009年,世界顶级分子生物学研究机构——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在园区设立了唯一海外分支“冷泉港亚洲”,至今共组织了140多次国际顶级科技学术会议,参会人数达15000多人,有7位诺贝尔奖得主参加并作学术报告。该平台不仅为园区孕育了很多生命科学最前沿发展领域,同时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企业落户园区。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是园区生物医药高度集聚的区域,以100余公顷的研发用地吸引了近500家企业入驻,覆盖了产业链上下游包括药物前体设计及靶点开发、原料中间体合成、药物商业化开发、中试或产业化平台、临床/非临床CRO服务机构、中介咨询等多个环节,基本形成了全面的药物研发及产业化生态圈。园内拥有近万名各层次研发人员,其中60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企业申请专利数累计达5386项,PCT申请达207项。目前已与上海张江、北京中关村并列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第一方阵。

商旅文深度融合发展模式

过去的城市化服务于生产,未来的城市化服务于消费。园区自启动建设以来,坚持以现代产城融合发展理念为引领,除了规划前瞻、产业结构优化外,城市功能的完善也绝不会让初次来访者意识到自己身处工业园内。在产城融合的支撑作用下,服务业集聚、融合发展已不再局限于生产领域,通过借鉴新加坡产业及部门联动的成功经验,形成了商、旅、文、体、展等生活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模式。

园区充分发挥商贸、旅游、文化、宣传等主管部门联动机制,推动商旅文体企业信息共享、融洽合作。鼓励商贸载体积极承接文艺展演、体育休闲活动,丰富载体内教育培训、亲子体验等业态布局,延长消费者停留时间,提升消费体验及商业附加值。坚持政府搭台与企业唱戏相结合,办好春到湖畔、马拉松、龙舟赛、双年展、创博会等大型品牌活动,为消费导入人流。努力塑造新的消费吸引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策划并举办购物节、时装周、旅游节、美食节、读书季等各类商旅文节庆活动。借助园区优良的产业资源及教育条件,开发工业旅游、研修旅游等特色产品。开发夜间文化活动、旅游项目(一台戏、双湖游船、灯光SHOW等),繁荣月光经济。挖掘现有资源,通过整合企业、行业协会、媒体、金融、教育等资源“无中生有”,培育消费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商业与旅游、文化、体育、会展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繁荣区域消费。

服务城市智能化发展模式

在公共服务领域,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环境下的城市新形态,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可实现对城市海量数据的采集、存储、计算与分析,助推城市智能化的发展。

园区作为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已经形成了“四纬、三库、九枢、三通”的智慧城市框架,即按照政府、社会、公众、企业四个维度,以人口库、法人库、地理信息库为基础,建设包括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商贸、医疗、人才等九大枢纽,并通过政务通、企业通、居民通将九大枢纽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社会、生活各领域之间的互联互通。在园区,“智慧生活”已触手可及:智慧交通为市民搭乘公交和开车族出行提供了便利;智慧社区信息平台提供了覆盖63項社区业务的网上入口及20项居民生活办事指南,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网上办理社保等相关业务。

园区“智慧城市”建设也为现代服务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涌现出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服务企业。如麦迪斯顿医疗科技等企业基于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提供麻醉医生工作站、重症监护临床信息系统、移动门诊输液系统、HIS(医院信息系统)等医疗卫生服务;在语音识别技术领域位列全国前列的思必驰科技,正在专注于拓展NUI(自然交互)操作系统的应用板块和应用场景;电商企业如聚美优品、工品汇、赛富、双乾支付等提供电商智慧云服务;八爪鱼通过云计算技术与旅游产业的结合,提供智慧旅游云服务,并对旅游标准化和智慧旅游的实施、推广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起到示范与推动作用。

总部经济+平台经济发展模式

总部经济在产业带动、人才集聚、技术创新和要素集聚辐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伴随着园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总部经济已成为园区创新发展模式的必经之路,对促进园区由生产制造功能向服务经济乃至综合服务功能转型具有重大意义。早在2003年园区就出台政策鼓励企业总部落户,10余年间不少大型外资制造企业逐渐衍生出投资、管理职能,国内企业地区总部、功能性机构也先后进驻,本土企业逐渐培育壮大,园区总部经济初具规模。截至2016年底,园区经省、市、区认定的各类总部达67家。今年以来,园区陆续发布《总部用地供应管理办法》《鼓励总部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并在核心区域规划建设企业总部基地,以此进一步推动园区总部经济发展。

为适应转型发展时期“集约高效利用资源”的要求,具有较大产业带动效应、强劲服务功能及创新能力的平台经济成为了现阶段园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新模式、新动能。自2013年起,园区以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工作为契机,重点支持相关产业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用户企业提供基础性、公共性、支撑性服务,这些平台无论在服务次数、服务企业数量以及服务产生的效益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委员会)

责任编辑:王 婷

猜你喜欢
总部服务业园区
中国服务业开新局
RAYDATA总部办公室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Bloomberg欧洲新总部
Adobe总部改造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Dave&Bella办公总部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