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江苏区域现代化之路

2017-12-25 02:14夏锦文
群众 2017年12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江苏现代化

夏锦文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省委书记娄勤俭要求,对十九大作出的一系列重大政治判断要敏锐把握,要在时代洪流、历史进程中思考江苏发展的方向和定位、目标和任务,根据“两个15年”的战略安排,紧密结合我省实际作出前瞻性的研究部署,努力探索符合客观规律、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江苏特点的区域现代化之路。江苏如何走好区域现代化之路有待深入研究、前瞻性部署,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认清“江苏使命”、扛起“江苏担当”、作出“江苏表率”。

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区域现代化夯实基础

从江苏发展历史方位看,全面小康已取得决定性胜利,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在建设当中,其战略目标就是要在更高质量、更高标准上把江苏小康的地基夯实打牢,为开启现代化新征程奠定更高起点、积蓄更强势能。

发展水平接近高水平经济体门槛。江苏早在2013年全省人均GDP就超过当年世界平均水平的10486美元。2016年,全省人均GDP达14341美元,稳居全国各省(区)首位。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江苏已经进入中上等经济体的发展水平。

发展整体质量达到较高水平。产业结构实现根本性提升,2016年第三产业占比达50.5%,对经济贡献率达到60.8%,标志着江苏进入“服务业社会”。创新能力持续走强,企业创新指标全国第一,创新环境、知识创造、知识获取、创新绩效等位列全国第二名。发展共享性水平较高,2016年,苏南、苏中、苏北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0∶1、2.1∶1和1.9∶1,在全国处于较好水平。

全面小康建设进程走在全国前列。江苏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由四个标志性时序进度组成:一是江苏全省已在2013年达到省定标准的90分以上(当年评价总分达91.1分,2003年老标准以90分为达标),即2013年江苏已开始跨入了全面小康社会的门槛,但仍没有达标,更没有实现。二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全面小康社会标准测算,江苏在2016年以省为单位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标准,但达标不等于实现。三是预计2018年以省为单位达到江苏省定全面小康社会标准,同样已达标但仍不能说已全面实现。四是“十三五”期末,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将全面协调,结构完善,质量较高,基本做到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实现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找准江苏区域现代化发展的重点方向

从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规律看,现代化不仅由先发国家逐步传递扩散到后发国家,而且在这些先发国家内部,其现代化也相对集中在一个区域,其起步和发力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自然、区位和人文条件相对优越的地带,形成一国现代化的核心区和力量中心,并逐步带动其他地区的现代化。借鉴现代化先行国家的发展规律,结合江苏实际,江苏区域现代化发展要在五个方面实现质的飞跃:

在加快发展动力转换上实现质的飞跃。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科教大省和人才大省,江苏有责任、也有条件在发展动力转换上先行一步,加快实现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这是事关江苏能否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有效发挥先导性带动作用的关键因素。

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上实现质的飞跃。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这意味着区域协调发展的“旧机制”已经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江苏应果断摒弃传统的产业梯度转移做法,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着力构建新型区域合作关系,推动區域产业分工从“梯度转移”向“产业协作”转变。

在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上实现质的飞跃。十九大报告多次提到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江苏的情况来看,预计居民收入将先于全国顺利跨越“倒U型”曲线的拐点,进入曲线右侧的下降期,居民收入差距有望逐年缩小。为加快推动这一拐点的早日到来,江苏应切实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为全国探路。

在提升人的现代化水平上实现质的飞跃。人的现代化是区域现代化的主体动力。离开了人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无从谈起。江苏在区域现代化的探索实践中,要加快实现从人力资源大省向人才强省的转变,高度重视企业家精神培育和工匠精神塑造,加快实现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

在促进经济社会公平正义上实现质的飞跃。现代化是一个剧烈的社会转型过程,在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带来城乡分化、地区分化乃至财富分配不均衡等问题。为此,江苏在探索区域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应未雨绸缪,主动解决和克服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失衡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的全面提高、均衡发展。

推进江苏区域现代化发展的重点路径

遵循中央嘱托,强化顶层设计,把先行探索作为江苏区域现代化的历史使命。省委省政府把中央领导对江苏发展的嘱咐化作自觉的行动,做好顶层设计,以此指导全局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近几年,江苏全面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不仅有总纲、有部署,而且还分别制定了工作方案和推进计划,加强督促检查,定期盘点对账,引导全省各地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干在实处、务求实效。

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支撑,把“创新立省”作为江苏区域现代化的核心动力。作为产业大省,构建具有江苏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江苏推进创新与产业融合的战略抓手。一要立足优势产业,锻造一批世界级的行业领军企业,力争建成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核心承载区。二要发挥制造业细分市场的领先优势,培育更多行业隐形冠军,为全国乃至全球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专业支撑。三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把“质量强省”作为江苏区域现代化的重要体现。质量是产品打开市场的“通行证”。江苏从制造业大省转变为制造业强省,提升产品质量是不二法门。一要在若干优势领域打造世界领先的质量引领型产业,推动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二要提升产品、服务、工程、环境质量,推动江苏速度向江苏质量转变;三要加强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建设,推动江苏产品向江苏品牌转变。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把“共建共治共享共富”作为江苏区域现代化的价值诉求。共建,核心是激发人的主动性创造力,重点是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激活并释放人的创新潜能。共治,主要是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共享,重点是政府履行好再分配职能。在初次分配领域,让每个人享有公平的培育人力资本、从事就业创业和获得公共服务的机会;在再分配领域,政府要合理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并调节初次分配结果,承担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中的转型成本,保护弱势群体的劳动力市场权益。共富,关键要在共同富裕上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子,保障全体人民共享幸福安康的生活。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把“好生态”打造成江苏区域现代化的显著标志。十九大报告从生命共同体和现代化的高度深刻诠释了生态的价值。江苏生态本底优良,群众对良好生态的需求强烈,有条件也有必要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区域现代化的核心标准,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让良好生态成为江苏区域现代化的显著标志。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段培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江苏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数读江苏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