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龙
摘 要:新课程的实施,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改精神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要体会新课程标准体系中所包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3-005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3.035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要想成功,从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用具的准备、相应知识的自我构建、良好课堂秩序的建立、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教师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都至关重要。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达成这些目标,高质量地上好数学课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愿望。
一、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如今的数学教材,有充满童趣的主题图,有生活味十足的数学问题以及丰富的实践操作活动等,这些都渗透了对知识形成过程的重视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因此,教师除了在知识传授上要准确无误外,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生活的热情也是教师当仁不让的职责。饱满的精神状态、清晰准确而又幽默风趣的语言、充满机智的课堂调控能力、谦虚好学的学者风范是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重要原因。
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角色,用自身的魅力使学生充满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使课堂活动异彩纷呈。
二、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新课标背景下,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
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我们要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的具体问题与数学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现实的生活情境转化为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既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又具有适度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情境,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學“一元一次不等式”时,教师可给学生出这样一道题:四中至教育局距离5千米,一天早上学校接到电话,要求校长必须在上午9:00准时赶到教育局参加紧急会议,接通知后,校长准备步行去开会。假若校长平均步行速度为100米每分钟,问校长最迟在什么时间出发,才能准时参会?这一问题既紧扣了教学内容,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于是迅速开始分析、讨论。
四、积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贵知疑,教师不但应善于设疑答疑,更应善于鼓励学生质疑,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对已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中通过展现“问题——解决”的思路分析,形成系统的条理的推导线索,把数学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性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不能仅仅以分数衡量一个学生。同时,我们应该正确对待那些总爱提问题的学生,其实爱提问题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如果学生向教师提问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很有可能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他也许会从此失去提问的兴趣和勇气,成为一个不善思考的人。相反,如果教师能重视学生的问题,就能保护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也能让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尊重。
这也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不能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要充分考虑学生可能的想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学生的算法是否正确,教师都应该板书出来,再进行评价。因为板书是对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鼓励,是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呵护。
总之,面对新课程,我们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向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才能与新课程同行。
参考文献:
[1] 黄家超.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1(30):58-59.
[2] 杨永挺.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