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山区石漠化生态治理的生态效应探讨

2017-12-25 16:49李双玲
绿色科技 2017年22期
关键词:生态治理

李双玲

摘要:指出了岩溶山区石漠化是我国生态建设发展中需要着重考虑、解决的一项重要的环境问题,也是制约我国岩溶山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对于一些高原低山丘陵广布的地区,岩溶发育相对较为强烈,存在很严重的土壤侵蚀,是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基于此,对岩溶山区的生态环境探讨了进一步优化改善的方法,提出了石漠化治理应遵循的原则及策略。

关键词:岩溶山区石漠化;生态治理;生态效应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22009402

1 引言

针对当下出现的岩溶山区石漠化的区域,不论是國家、各级政府,还是广大群众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理与财力,做出的努力与开展的大量工作,都为生态重建、恢复提供了有力支持,也获得了相应的治理效果,但针对治理的生态效应方面的研究却较少,石漠化的增长趋势也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因此,为了取得更理想的治理效果,真正遏制石漠化,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应充分重视生态治理效应的探究与总结。

2 岩溶山区石漠化生态治理的生态效应探究

2.1 石漠化生态治理的生态效应

各样地同级石漠化的土壤物理性质变异系数值降低,就代表着其研究区土壤在经过治理后,各项物理性质指标的空间变异程度有所减小。土壤样品的总孔隙度也呈现出一定的下降情况,能够使得土壤侵蚀现象得到一定改善,耐冲击力也有所增强,可以更好地保持土壤养分。同时,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也随之大幅度提升,毛管孔隙度的下降程度也较为显著,土壤结构的优化也能够满足常规要求,拥有更好的保护土壤能力,透气性、透水性能也随之得到了一定提升。此外,因为土壤拥有较高的保水能力,不仅要可以使得田间持水量得到显著提升,土壤最高含水量的比重也会得到一定增加,能够为作物的生长提供更理想的条件。而毛管容量的下降虽然比较显著,但其孔隙率变化却得到了有效降低,及时减少了一些毛管持水量,但地面上的平均容量仍然可以为作物增长提供充足水分[1]。

2.2 植被石漠化生态治理的生态效应

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以及具体的格局分布往往都会受到土壤pH值、水分含量,以及有机质等方面的影响。各地区植物的均匀度、高度,以及地径等特点都能够将其显著的增长趋势呈现出来,植物生物量拥有的提高潜力是极为显著的,取得的生态效应也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级别植物群落变化、土壤质量生态效应变化之间应保持良好的一致性。对此,各地林业局应针对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检测工作的开展,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并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检测技术团队,科学落实各项石漠化监测工作。通过各项监测工作的有效落实,可以对石漠化的产生原因做出充分掌握,并针对人为、自然等不同原因,来采取更科学、适合的治理措施,尤其是毁林开垦等一系列人为原因给森林资源带来的严重破坏,应及时制止,避免由于水土流失现象不断加剧,最终形成严重的土地石漠化。因此,工作队伍应注重监测工作的定期开展,结合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与需求,对治理措施作出不断优化,以此来确保石漠化生态治理效果,尽快地恢复、重建被破坏的生态环境[2]。

2.3 土壤营养元素提高的生态效应

任何有机物一些细小变化,潜在、轻度的石漠化土壤总体中含有的有机质呈现下降趋势,同时,岩石中含有的有机质则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在经过治理之后,土壤全磷含量能够得到大幅度提升,氮的总含量的平均值的增加也能够达到18%,全磷含量则大约能够获得20%的增幅,此外,钾的总含量会下降43%左右。而通过全磷等一系列营养元素含量的有效增加,能够为土壤结构、性质的改善提供积极影响[3]。

3 石漠化治理应遵循的原则

3.1 自然性原则

简单来讲,一切治理措施的实施都要遵循生态恢复、重建的基本原则,真正体现出对自然客观规律的尊重。比如,在进行退化生态系统物种的构建时,应对地带性原则作出充分考虑,主要进行乡土种植。在进行植被个体密度、种类搭配的恢复过程中,应对种群密度效应、物种间互相的影响,以及生物互补的原则做出综合考虑。此外,对于整个系统的构建,也要时刻遵循食物链、生物多样性等原则,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理想治理效果,才能够尽快恢复、重建生态环境[4]。

3.2 因地制宜原则

很多地区间的地形、气候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与复杂性,对此,形成的石漠化程度,以及生态系统在结构、功能特征也是各不相同,特别是在稳定性、恢复可能性上差异性相对较大。所以,在实际治理过程中,应始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当地地理环境、石漠化程度等方面做出全面把握,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经济发展现状等因素也要做到准确把握,以此来探索、实施更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取得更理想的治理效果。

3.3 可操作性原则

这一原则主要涉及到两方面:一方面是技术层面,要实施的一系列治理措施都要基于技术的有力支撑,且尽可能具备操作便捷的特点,从而使得治理区民众可以更轻松、快速地接受与运用;另一方面,治理措施的具体选用,以及相关工作的科学规划也要充分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在经济层面具有理想的可承受性与可行性,以此来为各项治理措施的科学、有效实施提供有力保障[5]。

3.4 循序渐进原则

不论是对于哪一区域来讲,其形成的石漠化程度都会存在一定差异,而任何退化、受损的生态系统也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恢复或是重建的,石漠化的有效治理也不例外。因此,在具体治理中,应摆脱速战速决等急功近利的理念,要真正认识到轻重缓急,结合具体情况,循序渐进的落实各项治理工作,从而让其治理工作真正成为促进其治理区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工程。

4 岩溶山区石漠化生态治理的策略探究

4.1 生态修复

这一治理措施的基本内容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针对不同区域存在的石漠化程度、地貌特点,坚持遵循适生适种、适地适用的原则,对乔灌草做出合理配置,结合实际情况,运用人工恢复等一系列修复技术,来尽快的完成对生态系统的适应性修复,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避免石漠化的再次产生。

4.2 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

很多地区其实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由于长期严重流失,且经常积涝成灾,进而导致工程性缺水的出现。对此,应遵循“开源”、“节流”有机结合的原则,统筹开展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具体实施中,可以采用多渠道开源,修建地下水库、集雨设施等等,真正实现生物、工程节水与水资源循环利用之间的有机整合,在有效改善水资源流失现象的同时,促进水资源利用率的大幅度提升。

4.3 生态移民

对于资源较为匮乏、人民生活贫困,且生活环境极为恶劣,缺乏生产力诸多要素合理结合条件地区,在无法吸收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基础上,可以实施生态迁移的措施。这一措施的科学实施,能够有效缓解石漠化地区红土地、生态方面的承载压力,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迁移人口逐渐摆脱贫困现状,这样在有效治理石漠化的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提升人们生活水平。

4.4 基本农田建设与生态农业

基本农田建设这一举措的中心任务为土地整理、水土保持,主要是加强中低产田土改造、兴修小水利,以及节水灌溉、水土保持等工程的有机整合。简单来讲,就是生物、化学与农耕农艺等措施的科学整合,综合治理山水田林路,加强农田排灌渠系、坡面水系的构建与完善,以此来实现对水土流失的科学控制;此外,对于生态农业这一举措的实施来讲,主要是以牧农结合型、立体农林复合型为主的一些庭院型、节水农业型,以及生态农庄型等形式。如,可以大力推广自给型粮食种植业、增值型绿色产品加工业等生态农业模式。也可以通过退耕还林还草、水柜内养鱼等一系列措施来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很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岩溶地区石漠化的发生,加快治理已经成为了生态建设发展中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各地政府,应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政策等方面的代理支持,不断加大石漠化的治理力度,探索出更新颖、科学的治理措施,始终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的原则,不断加强岩溶地区非石漠化土地的开发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新的石漠化土地的产生,并通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措施的科学实施来快速回复、增加石漠化地区的森林植被。

参考文献:

[1]崔 娥.岩溶山区石漠化生态治理的生态效应[J].现代园艺,2016,(8):156.

[2]賀 祥,熊康宁,李 晨,等.岩溶山区石漠化生态治理的土壤质量效应研究:以贵州省花江峡谷石漠化治理示范区为例[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5):99~103.

[3]李 晨,熊康宁,吴光梅,等.岩溶山区石漠化生态治理的植物多样性动态响应——以贵州省花江示范区顶坛小流域为例[J].热带地理,2012,32(5):487~492,507.

[4]曾佐伟.加快毕节地区石漠化生态治理及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探讨[J].农业科技通讯,2009,(4):100~102.

[5]邹力行.开发性金融支持石漠化生态治理模式探讨[J].草业科学,2008,25(9):69~75.

猜你喜欢
生态治理
生态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视阈下的互联网与生态治理
浅析轻度盐碱地整治生态工程技术
城区河道现状及生态治理途径分析
发展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中日能源与环境合作社会发展与法律多元
论周秦生态伦理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文化产业生态治理
生态治理中的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定位
德国生态治理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迪
政府协同视角下京津冀区域生态治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