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驰疆
唐朝人熏香、吃香、斗香,衣食住行都离不开香
唐朝人爱香,那是出了名的,光是描述香的唐诗就超过百首:王维“焚香卧瑶席”,李白“盛气光引炉烟”,李商隐“一寸相思一寸灰”……香,大概是除了笔墨外,唐代文人骚客最大的爱好了。
要了解唐代的香,就不得不提陕西历史博物馆。身处十三朝古都,盛唐中心,这里与香有关的文物不胜枚举。 “在这些文物中,有一个小银球显得尤为别致,有学者认为那和杨贵妃临死前佩戴香囊是同款。” 博物馆馆长强跃对《环球人物》记者说,“香囊虽小,但里面跨越千年的技术和爱情,可是一点也不简单。”
不论如何运动,香料都不会洒出来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唐代葡萄花鸟纹香囊,是目前出土的最精美的古代香具之一。与常见的刺绣式不同,这个香囊用银打造,呈圆球形,通体镂空。强跃向记者介绍:“香囊被平均分割成两个半球,下部球体内设置了两个轴相连的同心圆环,环内又设置了一个半圆形香盂,外壁、圆环、香盂之间都用银制铆钉铆接,环和盂都能自由移动。这就让盂的中心始终正面朝下,不论香囊如何运动,盂里面的香料都不会洒出来。”
时至今日,这个香囊依然能灵活转动,平衡不倒。正如唐代注释书《一切经音义》中写的,“香囊,机关巧智,虽外纵横圆转,而内常平,能使不倾”。
事实上,香囊内部的力学原理与1000多年后西方物理界常用的角动量守恒定律很相似——1850年,法国物理学家福柯按照这个定律发明了陀螺仪,被广泛用于飞机上的航线测量、导航,仪器形状与香囊内部结构几乎一样。
这样精美的香囊,是如何被发现的呢?1970年10月5日下午,西安市何家村一个工地上的工人用铁锹干活时触到了一件硬物,扒开土一看竟是一个灰色的陶瓮,打开瓮盖,里面全是各种金银宝器。消息一层层传到了陕西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旧称),馆内专家全员出动,不久又在工地上找到了第二个陶瓮。经过清点,博物馆专家在两个陶瓮内发现了1000多件唐代文物,一些古代外国货币、金银制品都是首次发现,其中就包括了这个精美的香囊。
经考证,两个陶瓮的主人是唐德宗时的尚书租庸使(户部掌管钱财的官员)刘震。783年,朱泚、李忠臣等泾原镇军官兵变,长安被叛军围城,德宗匆忙逃离。当时,刘震负责保管朝廷财务,本想带着宝物出城,未果,于是折回把大批珍贵的宫廷精品埋了起来,但很快,刘震就投降了叛军。不久,朝廷军队收复京城,刘震因投降敌军被砍头,于是这个香囊和其他器具一起成了无人知晓的地下宝藏,直到1200年后才得以重见天日。
“一开始,博物馆的研究人员给香囊起的名字是‘银熏球,认为是类似于‘被中香炉的作用。”强跃说。但后来,《旧唐书》中的一段記载引起了考古学者的注意: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无奈在马嵬坡赐死杨贵妃,将其草草安葬。一年多后,玄宗回到长安,密令高力士为杨贵妃改葬。高力士挖开坟墓,发现陪葬中只剩一个香囊。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学者分析,若香囊为绸布所制,应该早已腐坏,于是推断当时杨贵妃佩戴的,大概就是与何家村出土的金属形制相似的香囊。
晚年的唐太宗当上了太上皇,只身一人居住在兴庆宫内,形影相吊。他将杨贵妃生前的香囊放进衣袖,终日带在身边,还让画工画了贵妃肖像挂于别殿,“朝夕视之而欷歔焉”。就这样,香囊成了杨贵妃的化身,也成了唐玄宗晚年的情感慰藉。
光是熏衣服就要800多件香炉
在唐玄宗时代,唐朝的香文化进入鼎盛时期,花食、抹香、熏香、斗香,无论男女,都讲究焚香熏衣,香汤沐浴。而杨贵妃更是香料领域的名人,唐末学者张祜写过一首诗:“蹙金妃子小花囊,销耗胸前结旧香。谁为君王重解得 ,一生遗恨系心肠 。”说明她爱戴香囊的习惯是众所周知的。
在唐朝,达官贵人要用香,文人墨客要用香,普通人家也要用香。“平明小猎出中军,异国名香满袖熏”,即便是出兵打仗的军人,也不能免俗。香料的用途也是多得远远超出现代人的想象,除了最简单的点香、烧香,还有熏衣服。唐中宗就曾为女儿安乐公主打造了一件熏衣服的百宝香炉,镶嵌以“珍珠、玛瑙、琉璃、琥珀、玻璃、珊瑚”等宝贝。可见,熏衣服在唐代是个重要的事情,地位越高的人越是重视。
唐朝最爱熏衣服的皇帝是唐玄宗,他不仅熏衣服,还要熏地毯,“宫中每欲行幸,即先以龙脑、郁金藉地”,这种奢侈的做法,直到百年后的唐宣宗才得以取消。唐玄宗还爱赏香料给大臣,名相张九龄写过一篇《谢赐香药面脂表》,“某至宣敕冒赐臣襄衣香”,说的就是唐玄宗赏赐“衣香”。所谓“衣香”,是专门用来熏衣、杀虫的香料,收存衣服时将其放在衣服中间。
用香料也就罢了,唐玄宗的臣子们熏衣服有时还得用到香炉,场面可谓隆重,玄宗、肃宗、代宗三朝老臣元载就是典型。他的妻子晴天晒衣服时,“青紫丝绦四十条,各长三十丈,皆施罗纨绮绣之饰。每条绦下排金银炉二十枚,皆焚异香,香至其服。”最后算下来,他家光是晒次衣服就要出动800件香炉!
士大夫里也有清流,唐武宗时期有个大臣叫柳仲郢,他出门从不熏衣服。但也因此招到了非议,被众人“鄙视”,还被写进了史书,说他是“厩无名马,衣不熏香”,没有一点士大夫的样子。
除了熏衣服,唐朝贵族连盖房子都得用香。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家是“红粉泥壁,文柏贴柱,琉璃沉香为饰”;唐中宗的宰相宗楚客家“皆是文柏为梁,沉香和红粉以泥壁,开门则向其蓬勃,磨文石为阶砌及地,着吉莫靴者行则仆地”;元载家则是“以沉香为梁栋,金银为户牖”……当然,最奢侈的还是杨贵妃一家。唐玄宗在兴庆宫里为杨贵妃建造了沉香亭,用的全是沉香木,方圆百里都飘香四溢;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更是“土豪”,在家里建了个四香阁,“用沉香为阁,檀香为栏,以麝香、乳香和为泥饰壁”,比妹妹的亭子更奢华。
唐朝贵族的香文化发展到最后,成了一个复杂的体系,各种规矩数不胜数。不仅不同等级间用香料不同,就连不同季节、不同时辰用料也不同,甚至还区分出除夕夜逐煞、元旦朝贺、十五灯节酩宴、妃产子等特定时辰的用香。皇帝登朝时要熏香,祭祀时要熏香,看大臣的奏章之前要熏香,进士考试前,主考人和考生也要在香烟袅袅的香案前行礼……香就这样成为唐朝王室贵族最重要的生活用品之一。
唐代口香糖
为什么唐代人对香如此着迷?首先,当时佛教盛行,香作为佛家仪式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自然成为流行;其次,随着丝绸之路的拓展,西域的香料从四面八方进入中原,文化的交融令香文化蓬勃发展;最重要的是,当时人们普遍认为香就是君子、文人的象征,屈原在《離骚》中写“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汉代儒家也流行汤沐香、礼仪香,魏晋时则有升仙思想的“博山式”熏香,这些旧朝习俗都深深影响着唐朝人。
这种影响在文人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白居易“开箱衣带隔年香”,王建“闲坐烧印香”,柳宗元收到韩愈寄来的诗后,“先以蔷薇露灌手,薰以玉蕤香”。对这些文人而言,香就是礼仪。最有代表性的还得算是唐玄宗的哥哥宁王李宪。李宪能诗歌,通晓音律,尤善击羯鼓、吹笛,是有名的才子,他每次跟别人说话前,都要先将沉香、麝香嚼在口中,“方启口发谈,香气喷于席上”——要是唐代有口香糖,他应该是最好的代言人。在他的推广下,唐代文人将嚼一种名为鸡舌香的果实视为高雅举动,“吃香”流行开来。
在唐朝,香能点、能吃、还能斗。唐中宗时,宗楚客兄弟、纪处讷、武三思以及皇后韦氏等权臣就经常举办雅会,“各携名香,比试优劣,名曰斗香。” 斗香的内容一般是以香品的内容、香品气韵、香烟的聚散变幻、香品形制为主,还会有辨药、和香、香器、即兴赋诗填词、书画等诸多项目切磋与探讨。但如今,关于斗香的具体细节,史书中已经很难再搜寻到。
唐代香文化的鼎盛,不仅影响了后世,也影响了邻邦。玄宗时鉴真和尚六次东渡日本,每次都要带大量的香药。史书记载,公元743年他第一次东渡时带去麝香20脐,龙脑香、檀香、安息香、沉香等600余斤……日本的香文化中有着许多唐朝的影子,《源氏物语》中多次提到的熏香盛会,就是描述贵族们学习唐人的样子,举行斗香的活动。直到今天,这种熏香会在日本依然存在。
由此看来,唐代人对香的执念和探索的确是影响深远。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唐朝人对香料,那是把爱好当作事业来做的。
相关链接·馆长说
人物简介:强跃,出生于陕西韩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原西安碑林博物馆党委书记,现任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
《环球人物》:除了杨贵妃的“同款”香囊,陕西历史博物馆中还有哪些与香有关的藏品?
强跃:陕西历史博物馆里有171万余件文物,其中国家一级甲等文物有18件,各有各的价值,其中很多都与香有关,比如汉武帝送给姐姐平阳公主的鎏金银竹节熏炉,其工艺精美让人叹为观止;再比如和香囊一起出自何家村遗址的五足三层银熏炉,通体银色,十分华丽。
《环球人物》:有没有和香囊一样,蕴藏了古代“黑科技”的藏品?
强跃:有不少。比如五代青釉提梁倒灌壶,也是古代的“黑科技”,底部有孔却不会漏,就是通过巧妙的内部结构,利用连通器液面等高的原理,也就是我们后来常说的虹吸原理。除了科技含量,一些文物的文化价值更值得重视,比如和香囊一起出自何家村考古现场的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壶上的图案首次向世人展现了唐玄宗时期的“舞马”风潮……这些都是镇馆之宝。
《环球人物》:央视《国家宝藏》是档讲国宝故事,故宫等九大博物馆挑选珍品展示的节目。陕西历史博物馆也将参与其中,对这些珍品,您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强跃:《国家宝藏》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记录的语言,让文物“活起来”,让国宝走进日常生活。在这次《国家宝藏》中,我们选择的宝物,都必须要有故事性;第二,必须能反映那个朝代的时代特征;最后,要反映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术。通过这些,让观众对国家文化产生兴趣和自信,就是九大馆长参加节目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