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操作活动中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2017-12-25 11:53蔡秀明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思维发展操作促进

蔡秀明

【摘要】好动是幼儿的天性。本文论述通过操作活动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方法:投放适合的材料,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提供充足的时间,发挥幼儿的学习主体作用;利用启发性问题,激发幼儿的思维积极性;讨论操作结果,促进幼儿思维发展。

【关键词】操作 促进 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1A-0120-0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也随之不断发展、完善。如今,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已认识到“让幼儿在操作中主动探索”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操作活动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可广泛运用于各科教学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们把“教师讲解演示为主,幼儿动手操作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变为“幼儿动手操作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使教师教的过程变为幼儿自己学的过程。幼儿通过参与、感知、体验、发现、思考,获得感性经验,从而激发求知欲,促进思维发展。但是,让幼儿操作,并不是把操作材料发给幼儿,让幼儿自己玩,教师就撒手不管,而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进行操作。在这当中,既包括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包括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性。教师的指导必须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才能体现幼儿“主动探索”。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幼儿在操作中主动探索,从而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呢?

一、投放适合的材料,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

幼儿有求知、愉悦的需要,有探索、体验的需要。这种需要一旦被激发,幼儿的主动活动就成为可能。幼儿的主动活动除了自身的主观条件外,还应有使主体活动得以实现的客观条件,而这个客观的物质条件是由教师创设的。所以,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充足的操作材料,如小棍子、石子、水、沙、朔片、杯子、扣子、玉米粒、利用废物制作的玩具等,通过材料直接刺激幼儿的学习欲望。由于各幼儿知识水平不同,教师应考虑幼儿不同年龄和同一年龄幼儿不同水平的差异,为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

(一)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提供不同的材料。小班幼儿由于知识贫乏,只能了解一些粗浅的知识,因此,为小班幼儿提供的材料种类和数量应少一些。而中大班幼儿经过一年的小班学习后,已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对事物间的关系有一定的判断推理能力,在操作中会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思考、领悟知识,因此,为中大班幼儿提供的材料种类和数量可以多一些,并适当增加难度,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二)根据同一年龄段幼儿的不同水平提供不同的材料。在同一个班上的幼儿往往有能力强、弱之分。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如果提供的材料太容易,就会使他们“吃不饱”;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如果给他们提供的材料太难,就会“吃不下”,久而久之,就会失去信心,甚至产生自卑心理。在教学活动中,对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应多给他们提供色彩鲜艳的、会动的实物进行操作,而能力较强的幼儿则让他们动手画、剪,或者是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卡片。我们为幼儿提供的材料要因人而异,只有适应教学内容要求、适合幼儿水平的操作材料,才能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动力。

二、提供充足的时间,发挥幼儿的学习主体作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识结构有一个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无论是幼儿动作的发展还是新概念的形成,都依赖于儿童与环境交互作用,并要有一定的时间。根据这一觀点,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对幼儿的探索不应直接指点,对幼儿的疑惑不应急于表态。幼儿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我们不应马上给予帮助,而应耐心等待,让幼儿多次探索,发现问题。例如,让幼儿练习按长短排序时,教师把长短不一的木棍发给幼儿,要求幼儿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的顺序排序。有的幼儿一根一根比较木棍来排序,花了好长时间,结果越排越乱。这时,教师不要急于求成,或给予帮助,而应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好的方法。经过多次重复练习,有的幼儿就想到了把所有的木棍抓在手上、竖在桌面,然后从中抽出最长或最短的木棍摆起来……实践证明,要让幼儿操作达到预定的目的,就必须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去摆弄、思考、领悟。因为各幼儿知识水平不同,领悟知识的先后有差异,对探索较慢的幼儿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能让旁人代替,而应耐心等待,给每个幼儿自信心。并且,知识的构建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同一类的操作练习应鼓励幼儿在课内外多次重复。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引导作用,为幼儿创设多次练习的机会,充分发挥幼儿的学习主体作用。

三、利用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幼儿的思维积极性

操作活动是一个感知、探索、发现、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往往会遇到困难。这时,教师应该在鼓励幼儿主动探索的前提下给予必要的引导、启发,从而激发幼儿的思维积极性。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利用启发性的问题,促进幼儿积极思考。启发性的提问对幼儿来说能起到“一点即通”的作用,并能引导幼儿积极思考,让幼儿进一步深化、感悟知识,从而能达到操作目的。因此,在幼儿操作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及时向个别或小组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和探索。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幼儿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幼儿足够思考的时间。比如,在中班科学活动“认识水”的教学中,教师让幼儿通过玩水、闻水、尝水等操作活动来认识水的性质(无色、无味、流动、浮力等)。教师发现某幼儿正在玩倒水时,可以提问:“你倒水时,水是怎样从上面的杯子流到下面的杯子呢?”启发幼儿关注并说出“流”字,从而就能通过问题启发幼儿积极思考,得出“水会流动”的结论。这里,教师运用的是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而不是对幼儿说“水是不是会流动呀”“水会流动,是吗”之类的带有暗示性、容易导致幼儿顺应而不积极思考的问题。

四、讨论操作结果,促进幼儿思维发展

讨论问题往往是一个人思维积极活动的体现。幼儿在操作中所获得的感性经验是有差异的,而且是零散的、片面的、粗浅的。因此,在幼儿操作后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要求,引导幼儿讨论操作的结果,促使幼儿将操作中获得的感性经验予以整理归纳,明确概念,使思维由外部物质活动向内部思维活动转化。我们可以采用集体教学形式或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就问题展开议论,互相补充,充分思考。教师要倾听幼儿谈些什么,了解他们的水平及差别;要努力让每个幼儿都能发言,特别是表达能力差的幼儿要给予暗示或提示,让其大胆发言,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发言自信心。最后,教师要对幼儿的讨论给予补充、整理、归纳,以使全体幼儿对探索中所获得的知识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操作活动不仅能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能使幼儿的外部动作内化为思维活动,从而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操作活动的重要作用,让幼儿在操作中主动探索,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猜你喜欢
思维发展操作促进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关于数控机床操作中防碰撞措施的探讨及分析
泌尿外科手术及操作致输尿管损伤临床分析
筑巢引凤共建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赢
“体验式旅游”促进吉林省旅游资源优势的作用研究
活化经营管理机制 促进国有林场发展
微信营销对小微企业的促进作用研究
新课标下的语文有效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