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亚楠
在被媒体称为“知识付费”元年的2016年,做网媒出身的樊高(化名)紧跟潮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玩知乎”。凭借对自己“业内人士”的定位,以及对策划、娱乐等行业的专业解析,樊高通过“回答别人的提问”收入了3万多元,并由此结识到了大批潜在的客户。“如果我能再早一点开通,钱会赚得更多。”樊高对记者说。
樊高所指的最佳时间点,是在2016年4月知乎推出的“值乎”后。“必须通过付费才能看到好友在朋友圈里分享出来的打码知识内容”,这是所有微信用户对此现象的普遍印象。
仿佛一夜之间,“知识值钱了”,知识付费的各类平台开始层出不穷。而凭借知识付费这个风潮,一批问答类付费产品意外表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除知乎的“值乎”外,还有果壳推出的新问答类产品“分答”、丁香园推出的“来问医生”、脉脉推出的“业问”以及微博的“微博问答”等。
“人们更愿意相信自己欣赏的人,这是自媒体时代的趋势。”樊高如此分析问答类产品兴盛的原因。而微信公众平台“秋叶大叔”创始人秋叶则在《分答:一分钟让你的知识变现》一书中如此解释分答的特殊性,“其最大创新就是‘偷听功能……给偷听者增加一种社交的‘窥私欲,同时还有一种对比产生的‘满足感,你用1元钱听到了价值4999元钱的内容,这样的感觉是不是超棒?这种快感远远超出了回答内容本身的快乐”。
有人将这种“提问者付出金钱,答题者付出脑力”的问答方式比喻为“网络时代孔子的肉干”。春秋时期,孔子收徒要收十条肉干做束修,然后才传授知识。付费问答和孔子收徒异曲同工。但网络时代,伸出手将“肉干”交上,就能得到人们想要的知识吗?答案并不是一定的。
名人们的玩法
4个月前,微博上最热门的新闻要数“国民老公”王思聪开通微博问答。王思聪用“熟能生巧”4个字回答了一网友花费5000元提问的问题“如何鉴定绿茶婊”。据了解,这条提问在当时吸引了19万人的围观,按照微博问答“围观一次1块钱,扣除10%平台服务费,博主和提问者均分围观收入”的规定计算,王思聪和提问者均收入8万多元。
这样的事件发生后,提问者和答题者热情高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微博问答的互动中来。为应付诸多提问,王思聪甚至“约法三章”,规定只回答“高质量问题”,且将价格提升到了上限1万元。
事实上,这不是王思聪第一次涉足付费问答,2016年5月,“分答”上线,王思聪成为答主,回答了网友32个问题,问题标价从3000元一路飙升至4999元,两天内共计赚了23.8万元,赚够了眼球。
著名编剧史航也是“分答”上的大咖之一。在史航的带动下,文艺界许多人也开始玩起了付费问答。歌手汪峰、演员章子怡、主持人张泉灵以及作家马伯庸、蒋方舟等名人也相继入行,使得付费问答开始被人们熟知。
有数据显示,“分答”上线短短两个月,有超过10万人开通了账号,上线第一个月,有超过30位答主凭借这种“一分钟时间回复”,轻松做到了月入万元。
付费问答火了起来,可是否就契合人们为知识买单的意愿呢?
记者调查发现,“分答”上线初期,有一个明显“吸睛”阶段,其核心答者多是话题人物,许多提问也都与明星的私生活相关。比如,号称专门关注娱乐圈的答主“孟大明白”的生意就很火爆,她曾吸引近4万人的关注,并在3个月内靠回答386个问题轻松带来2万多收入,可见想偷听明星八卦的人就是多。
演员章子怡在“分答”一次提问定价是2929元,而如此之高的定价也拦不住粉丝的提问。章子怡只回答了45个问题,内容多涉及育儿经验,通过“分答”,她显示了自己做妈妈温柔的一面。
当然,也有不乏奇怪玩法的名人。演员叶璇在“分答”疯狂回答问题,却有很多回答只说了一秒甚至无声音作答,被网友质疑是在骗钱。“有些人上过一次当后,第二次仍然去问,是不是傻?”一网友就此现象通过“分答”提问答主秋叶,秋叶则表示,“明星给出的答案虽然平淡无奇,但由于他们‘专门回答了这一问题,同时又增加了一个声音的专有属性,所以它拥有了炫耀分享的价值”。
一个名人“随便说两句”就能获得数万元收益,而精心设计各类八卦问题的提问者亦发展了一门新的“赚钱生意”。如此一来,号称“知识变现”的付费问答似乎成了众人猎奇窥私的渠道,与付费问答的初衷“分享知识”相去甚远。
“付费问答所提供的碎片化的知识点,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所以,这种看似知识变现的模式,其实是人气变现。”曾做过付费问答的互联网专家丁道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有意思的是,当“分答”被质疑是要搞粉丝经济时,果壳公司的创始人姬十三却说“没必要分那么清”,“知识经济加上粉丝经济就是‘分答”,意指引入明星只是成功推广“分答”平台的策略,而专业人士更能代表“分答”的价值。
明星之后,专业人士走红
事实上,正如姬十三所说,明星的“尝鲜期”过后,“分答”的答主排名的确开始发生了一些變化。值得注意的是,医疗健康类、职场技能类答主的排名在飞快上升。协和医院的医生张羽处于“分答”才华榜前列,她在“分答”上共计回答了200多个问题,赚了十几万元。专业领域的答主凭借职场上的经验和专业的技能,在“分答”上越来越受欢迎。
尽管还是有人抱怨大V们赚钱容易,但也有网友表示,花几十块钱向某专家咨询健康方面的问题“很值”,实现了去医院才能享受到的一对一的服务。
也有网友担心自己付钱给这些专业人士,在短时间内对方给不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据记者了解,除少数轻慢对待提问者从而“自毁招牌”的答主事例外,付费这件事本身就是对答主的一种约束。例如,协和医院的医生张羽为了回答出好问题,往往查阅很多资料,她的许多回答之所以“偷听”的人多,同她回复质量较高有很大关系。
不仅如此,一些优质答主回答的内容甚至具备“教科书”级别。“分答”答主、口语传播学讲师黄执中曾回答了一个名为“如何才能好好地赞赏别人,又不显得谄媚,或是油嘴滑舌”的问题。他说,“赞赏别人的最高境界,其实是要能够给出机会,好好让别人自己去赞赏他自己。比如说,当一个朋友完成了一个项目,你与其夸他‘哇!你好厉害啊‘好能干啊,还不如说‘咦?我听说很多人搞这个项目都失败了,你是怎么成功的啊……用我这种方法说完,你的朋友就可以接着这个话题顺理成章地多谈谈自己是如何克服外在的困难完成任务的。最后,他会觉得有好消息跟你说真是愉快啊。”
短短一分钟的时间,黄执中的回答信息量很大,包含理念、实例与步骤,提问者可以从中感受黄执中讲话的语气变化对交流的影响。由此可见,使用付费问答类产品,的确可以实现普通人向专业人士请教的目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一部分普通人,从中看到商机,想从“问者”变“答者”。而他们之所以使用付费问答,并不是为了获得与名人接触的机会,也不是请教专家答疑解惑,而是希望借助知识付费的潮流以及问答类产品的平台,为自己打造个人的品牌,顺便积累粉丝,赚点小钱。
“小神”也能玩知识付费
樊高便是看到商机的人中的一员。由于“分答”及微博问答平台所要求的答主门槛较高,樊高将“主阵地”放在了经营知乎的“值乎”上。他在知乎上的标签是,“信息传媒,品牌策划师,自由撰稿人,周易八卦”,以此标明自己擅长的领域。粉丝可通过樊高撰写的文章判定其专业性和可信度,再自行选择是否向其付费咨询。
樊高定位自己是知乎付费答题者里的“小神”,属“独辟蹊径的那种”。他摸得清市场规律,认为“未来的付费答题领域将会被分割垄断”,“当各个专业的‘大神们收到的问题饱和,价格变高,便会分流给二级的‘小神和三流的‘小小神”。
樊高对付费问答的形式很是满意,“之前做策划师的时候,需要应付很多的咨询,但往往100个来咨询的,最后能合作的不足10个,大多数人只是来‘套话。现在好了,来套话也是要付费的”。付费问答的形式帮樊高将那些没有诚意的客户拒之门外。
从2016年开通以来到现在,一年多的时间,樊高将前来付费咨询的人分成两类,一类是付钱买他的专业回答、创意、思维及对业内市场的理解,另一类就是看他会周易来寻求心理安慰的。“其实目前付费问答最大的市场也就是这两类。”樊高告诉记者。
谈到收费,樊高表示,他并未规定自己的收费标准,“全靠一个模糊的价值论”。樊高向记者解释,一方面自己涉及的专业太多,问题的价值不能一概而论;另一方面觉得,问答类市场还没有规范和标准,且知识这东西太形而上,“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规定收费标准可以帮他规避“一些不善意的差评”,“对方付100还是1000,我都会尊重他”。
但樊高也认为,“这样其实也不好”,很多时候就会轮到他对得到的报酬不满意了。“之前一个姑娘找我咨询了差不多一整天,就给了我50块。我做讲师的时候可是40分钟900元的标准哪。还有一个跟我聊二手跑车市场的年轻人,我跟他聊的内容或许能为他带来几十万的收益,可他才给了我500元。不过,有个找我爻卦的姑娘,我们前后才聊了没30分钟,她就非要给我200元,这让我很不好意思。我决定了,以后可能就按时间收费。”
一番尝试下来,樊高认为付费问答双方其实都是“彻底的小白”,“付费问答与其说是一场交易,不如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他迫切希望有关付费问答的这个市场能快点推出“满意度测评机制”,“类似于淘宝的评价机制,让大家可以跟着好评差评自行选择”。
“目前的知识付费问答,只能说是‘体验式的,要做成规范,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但无论如何,这是个好现象,说明了大家对知识和时间的尊重。”樊高告诉记者。
付费获得的知识没有保障
付费问答通过知识变现的过程,因为缺乏规则的有效制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摆脱不了逐利的本质,和真正的知识分享还有一段距离。
首先是由于个人知识经验的有限性和不可复制性,导致很多问答不能得到认同,尤其一些知名人士的知识和经验其实并没有实际优势,提问者往往看中的是他们成功的经历,和对他们名人身份的好奇,因此回答得如何反而在其次,这也造成了回答者敷衍了事的现象。而在一些真正需求答案的人看来,这些回答是难以让人满意的。
有网友发帖说,“我之前问了个财经类专家一个关于某一个地方房价的问题,花了200块钱,可他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不清楚”。还有人曾经在“分答”中看到其他人提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恰好自己也关心,便花了1元钱“偷听”。但是听完后,他觉得这个回答“连一毛钱也不值”,便在回答旁边点了“呵呵”,代表着他认为这个答案不好。可即使看到了这个“差评”,仍然会有人继续“偷听”。例如有媒体报道,罗振宇的一条分答,在拥有35个“呵呵”后,依然有几百名听众偷听该答案。一名用户表示,看到题目觉得很有趣,就想知道罗振宇如何回答,虽然看到有人点了“呵呵”,但“答案到底怎么样,要自己判断”。
好奇心超过了回答本身,究竟传达什么样的知识就并不重要了,这很大程度上是先付费模式导致的。有网友留言表示“对回答不满意,退钱”。但先付费模式不是提问者能决定取消的,付不付费、付多少的权利在回答者那里,因此有很多人表示这是有风险的投资,有的就是“一锤子买卖”。
此外,回答者传授的知识不乏包装简陋、未经打磨的产品,科学性得不到保证,也是付费问答的一大问题。最优质的知识付费其实是高层次、高水平的知识问答,问答平台往往满足不了这些需求。财经作家吴晓波认为,“知识付费浪潮下,内容生产要更加倾向于精英化、专业化。知识创作者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还需要有很好的表达能力,能够把某一领域的知识进行结构化讲述”。
有人伪造身份,制造自己不同寻常的经历以吸引提问者的兴趣。一位名为“海贼·王路飞”的网友被发现拥有244个身份,都是编造的,如伊拉克战地记者、云南排雷战士、沈阳火车站小偷、社团卧底、技术员等。
还有便是回答抄袭的现象,以及“职业提问人”的干扰。这些无疑是更为恶劣的欺骗行为,此前,新浪微博爆出“白衣山猫”事件,这个曾经参与援疆项目的浙江外科副主任医师,被质疑收费回答网友的部分是非自己专业专长的问题,同时涉嫌抄袭。
付费问答领域的假问假答、自问自答,早已屡见不鲜。利益的驱使使得知识付费开始变味,也消减了提问者的热情。
据记者了解,针对内容水化、用户收听不满意等问题,知乎推出了类似淘宝商品的“七天无理由退款”,希望抑制劣质内容泛滥的趋势。但不可否认,整个行业还处于一种相对混乱的状态。
对于版权的保护,知识付费领域目前也缺乏有效机制,侵权行为随处可见。有媒体披露,一位房地产领域的大V入驻某付费私密社群功能的APP,入群费高达3000元,但很快在同一APP内就出现了“山寨群”,提供“转播内容、代提问”服务,入群费用仅200元,一天之内就有上百人加入,有人坦言“3000元群费太高了,还是希望能花小钱,办大事”。
一些贴吧里也不时出现这样的帖子:“‘得到APP的专栏音频免费分享,想要的小伙伴们留下邮箱地址”;“定期免费分享喜马拉雅FM、知乎Live内容,有需要的扫码加群”。有人将付费产品拷贝下来,再在贴吧免费分享。在淘宝搜索,也可以发现低价贩卖各大知识付费平台内容的商品,卖家通过网盘、微信群、QQ群等方式发给付款的买家。
付费问答确实能够满足部分人的知识需求,但这种需求往往是和现实的生活、工作需求相关的实用性、功利性的问题。据相关机构调查,深入浅出的“干货”“硬货”最受消费者欢迎,近2/3用户愿为“能提高工作效率或收入的知识和经验”买单,其次是“职业与学業的发展建议”,得到近四成用户青睐。
“没人愿意看教科书,大家喜欢从别人口里拿到方法论。”樊高说。
知识付费真的代表着未来的趋势吗?樊高倒是很乐观,“这是个趋势,且付费问答永远适合职场新人。未来有关职场发展、未来规划、项目意见、生活解惑这类问题会更多。毕竟在生活中可以感受到,越来越少有人愿意分享经验了。职场上有句俗话,好为人师,是情商低的表现”。
(摘自《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