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伟+吴际+韦昌勇
【摘要】本文探讨有效教育对广西中小学要素组合式课堂带来的变化。通过对比广西十二个试点县(市、区)在项目启动前后在课堂要素、动静转换情况、小动、大动、动中学时间、强化等方面数据,发现:1.课堂中要素种类明显增多,“看”“听”“讲”等的次数变少,课堂“动”了。2.实验班使用要素种类更多,显著减少了“听”的环节,增加了“做”与“动”的环节。3.课堂中动静转换、小动、大动和动中学时间显著增多,实验班优于非实验班。4.要素强化方面差异不显著,做中学强化变得更普及,实验班的“情境故事强化”与“做中学强化”明显好于非实验班。
【关键词】广西 中小学 有效教育 要素组合式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1A-0004-03
一、引言
由孟照彬所创建的“组织参与式的有效教育”,是当代中小学教学改革研究的新突破与新成果,其提倡在教育中把西方擅长的“个性”“创造性”与东方擅长的“知识性”有机整合起来,被称为第六种教学方式。有效教育从广大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使师生双边教学更有效的新方法,提倡小组合作,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参与学习,主张关注边缘学生,通过课堂的组织和参与来构建体现“三动”(主动、互动、能动)和“三性”(知识性、个性、创造性)的课堂,达到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1]。有效教育采取“农村先行、城乡互动,在两条战线上长期作战”的推广策略,目前已在广西、云南、湖南、贵州、陕西、广东、新疆、甘肃、重庆等省份推广,大有星火燎原之势。
胡杰(2008)指出,有效教育是最实用、最有效且易于操作的课改模式之一,其核心理念和思想使得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率提高,其内容符合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引导学生终身学习,能把知识与技能很好地传授给学生,能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同时充分尊重学生,注意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1]。2010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布,确定12个县(市、区)为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区县,开始推广有效教育模式。2013年,增设8个县(市、区)改革试点,现在广西已有20个县(市、区)在实施“MS-EEPO有效教育”。
广西是全国有效教育实施最早的省份之一,大面积的试点已有5年之久,为了实时掌握有效教育的实施成效,在实施之前进行了基线调研,实施之后做了中期巡视检查。本文通过前后课堂的对比,考察有效教育项目实施前后广西中小学课堂的变化。
二、有效教育要素组合式课堂简介
(一)有效教育要素组合式课堂
要素組合式课堂是有效教育最基本与最常见的课型方式,它将课堂教学中的元素划分为七种:“看”“听”“讲”“想”“做”“由静入动”“由动入静”。有效教育要素组合式课堂强调课堂中七个要素换着用,充分调动学生感官,顺应学生学习心理、生理特点,让学生能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较大幅度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性。“由静入动”与“由动入静”主要靠组织形态的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大组活动来调节,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一节课一般小动2—4次,大动1—2次[2]。
(二)要素组合式课堂的理论基础
1.课堂上教师多种要素轮流使用与结合运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上个世纪西方学者进行了课堂要素组合的效果测试,表明要素组合能提高学习效率。结果如下:(1)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看,效果只有20%;(2)教师讲,学生听与看,效果有30%;(3)学生讲、听、看结合起来用,效果可达50%;(4)讲、听、看、想加动静转换,效果可达70%;(5)7种要素都能巧妙运用,90%以上的学生都能达到教学要求[3]。
2.课堂上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
不同年龄段学生由于生理、心理原因,学习专注时间不同,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专注时间约为7—8分钟,中学生专注时间约为12—15分钟。课堂上超过这个时限,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开始分散,不能集中。当学生注意力动摇的时候就要进行动静转换,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维持学习效率。课堂中要安排活动,适时进行动静转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2]。
3.知识要点与内容要不断强化,学生才能真正记住、记牢
想让学生真正记住、记牢学习内容,就要对学习内容反复讲解与练习,但若仅作一定次数的重复,不但效果差,学生亦容易产生枯燥感。课堂上要适时进行动静转换并组合运用“看”“听”“讲”“想”“做”五个学习要素。通过不同方式反复强化关键要素,才能提高效率[2]。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广西12个县(市、区)的中小学课堂,这12个县(市、区)分别为:南宁市兴宁区、横县,柳州市柳南区、三江侗族自治县,防城港市港口区,玉林市玉州区、北流市,河池市天峨县,来宾市象州县、忻城县,崇左市天等县、凭祥市。共听取741节课。
基线调研阶段共听取532节课,小学课堂283节(53.2%),初中课堂184节(34.6%),高中课堂65节(12.2%);年级取样分布于1—12年级,考虑后期的跟踪研究,取样以3年级、4年级、7年级和8年级较多;科目取样以语文、数学和英语课较多,分别为:153节(28.7%)、147节(27.6%)、94节(17.6%),其它科目有10—20节不等。
中期巡检阶段共听取209节课,小学课堂97节(46.4%),初中课堂82节(39.2%),高中课堂30节(14.4%)。听取实验班117节,占56%,非实验班92节,占44%。年级取样分布于1—12年级,年级取样以4年级、5年级、8年级和9年级较多,科目取样以语文、数学、英语及政治课较多,分别为:82节(39.2%)、69节(33%)、15节(7.2%)、15节(7.2%),其它课程均有涉及。endprint
(二)研究工具
根据国际通用的课堂观察记录表改编而成的MS-EEPO方式时点观察记录表。
(三)研究过程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共有两次调查,第一次为项目启动之前的基线调研,获得的数据作为对照数据,第二次为项目实施之后的中期巡检,取得的数据为观测数据,用巡检数据与基线数据比较来考察项目实施给课堂带来的变化。所有数据都采用spss20.0处理与分析。
四、结果分析
(一)课堂七要素使用基本情况
1.课堂七要素使用总情况
课堂使用的要素总和方面中期巡检显著低于基线调研,“看”“听”“讲”“想”“做”五个要素与要素使用总次数都是中期巡检数显著低于基线调研数,而“由静入动”“由动入静”数据则是中期巡检显著高于基线调研。中期巡检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在课堂总要素使用次数、“看”“讲”“想”“由静入动”上没有差异,“听”是实验班显著低于非实验班,“做”与“由静入动”方面,实验班数据显著高于非实验班。课堂中七要素及课堂中总的要素使用情况详见表1。
2.课堂要素使用种类情况
中期巡检与基线调研,实验班与非实验班虽然在每堂课要素使用的种类的平均次数上没有差异,课堂中更多使用六种和七种要素方面中期巡检(19.6%,10%)远远高于基线调研(13.6%,3%),实验班(23.2%,7.3%)好于非实验班(11.1%,1.6%),但仍然有较多老师课堂上使用要素种类較少,只使用2种和3种要素的分别有8.6%和18.2%。课堂要素使用种类情况详见表2。
(二)课堂动静转换、小动、大动与动中学时间
1.课堂动静转换
中期巡检中有79.5%的班级有进行课堂动静转换,而基线调研中仅有52.5%的班级有,中期巡检每堂课动静转换的平均次数远远高于基线调研的次数(t=-15.3,p=.000),每堂课动静转换在2次以上的,中期巡检有66.2%,而基线调研的班级仅有32.8%。实验班中有90.2%的班级有发生课堂动静转换,而非实验班中仅有62.5%的班级有,实验班每堂课动静转换的平均次数远远高于非实验班次数(t=5.74,p=.000),每堂课动静转换在2次以上的,实验班有87.9%,而非实验班仅有42.2%。课堂动静转换情况数据详见表3。
2.小动
中期巡检中有41%的班级有发生小动,而基线调研中仅有21%的班级有课堂小动,中期巡检每堂课小动的平均次数远远高于基线调研的次数(t=-3.83,p=.000)。实验班有46.3%的班级有发生小动,而非实验班中有37.5%的班级有课堂小动,每堂课小动的平均次数远远高于非实验班的次数(t=2.47,p=.015)。小动数据详见表3。
3.大动
中期巡检中有6.7%的班级有发生课堂大动,基线调研中没有发生,中期巡检每堂课大动的平均次数远远高于基线调研的次数(t=-3.42,p=.001)。实验班中有11%的班级有发生课堂大动,非实验班中没有发生,实验班每堂课大动的平均次数远远高于非实验班的次数(t=2.44,p=.016)。大动数据详见表3。
4.动中学时间
中期巡检动中学平均时间为10.27分钟,明显高于EEPO实施前的基线调研的平均时间(8.16分钟,t=5.36,P=.000)。实验班动中学平均时间为12.28分钟,明显高于非实验班的平均时间(8.05分钟,t=4.33,P=.000)。
(三)课堂强化
1.课堂要素强化
基线调研与中期巡检,实验班与非实验班数据在课堂要素强化方面基本等同,差异不明显,数据详见表4。
2.情境故事强化与做中学强化
情境故事强化方面的数据,虽然中期巡检高于基线调研,但差异不显著。中期巡检,做中学强化方面的数据高于情境故事强化(t=2.06,P=.041)。实验班情境故事强化的数据明显高于非实验班(t=2.03,P=.04),做中学强化方面的数据实验班高于非实验班(t=2.96,P=.004),数据详见表5。
五、讨论
通过近年有效教育的推广实施,广西中小学要素组合式课堂发生了变化,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变得丰富,一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更多地采用“想”“做”等要素来组织教学,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教师的强化方式变得多样和频繁,学生消化课堂内容变得容易。但要素组合式课堂具体对学生学习活动和成绩的影响如何,还有待以后的成绩分析。
实施有效教育改革后,课堂要素使用方面明显发生变化,开始注重“做”与“动静转换”,“看”“听”“讲”等要素显著减少,开始更注重要素使用的质量。课堂要素使用的适当与否,其对学习活动、学生成绩产生何种影响,还需要时间的考验,并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在课堂动静转化、小动、大动及动中学时间方面,实施成效显著,中期巡检明显好于基线调研,实验班好于非实验班,表明有效教育已经给传统课堂带来了变化,课堂变得更活跃,但是否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了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课堂要素强化、情境故事强化与做中学强化方面数据差异很显著,但中期巡检做中学强化方面的数据高于情境故事强化,实验班情境故事强化的数据明显高于非实验班,做中学强化方面的数据实验班高于非实验班。强化与知识巩固二者间的关系到底怎样,需要作进一步研究。
听课专家虽说都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优秀教师,都经过孟照彬教授反复培训,皆是省级专家,但听课、评课毕竟是个主观过程,本身难免带有主观色彩。而且基线调研与中期巡检两个不同时期专家的水平、熟练度肯定不同,不同专家对有效教育的理解以及其对标准的把握等可能会有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力求通过随机化及统计的处理解决,但不可避免仍为人诟病,在以后的研究中都需要做得更精确。
【参考文献】
[1]胡杰.“形”“神”兼备打造高效课堂——“EEPO有效教育”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2).
[2]孟照彬.MS-EEPO新基本功[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3]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课题组.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8(10).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专项课题(编号:2014ZJ002)的研究成果。并得到2013年度广西师范学院新增博士授权教育学学科点建设科研立项“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下的有效教育课堂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的资助。
(责编 秦越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