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学分制实施问题归因与路径选择

2017-12-25 09:17:10马昌文贺树月
山东工会论坛 2017年6期
关键词:学年学分制院校

徐 伟,马昌文,贺树月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590)

地方院校学分制实施问题归因与路径选择

徐 伟,马昌文,贺树月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590)

地方院校多在“倒逼”情景下实施学分制,学分制的推进首要问题是明晰学分制和学年制优劣性,同时了解学分制改革的本质和关键环节,分析学分制与自身的契合度。当前学分制实施面临诸多难题,诸如院校办学自主权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课程体系不合理、学分制教务管理系统不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落后等。推行学分制路径选择方面本文认为要确立实施学分制相关理念及目标,小步徐趋、渐进到位,同时需要各个部门协同配合及导师制度的确立等。

地方院校;学分制;学年制;教学质量评价

新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近70年的发展,新常态下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更需回应“钱学森之问”,改革目标契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学精神,“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争取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现阶段,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不断开展和深入,高校学习、借鉴学分制来解决多年来学年制积累的弊端,将是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那么推行学分制之初,管理层面和教师层面需要思考三个问题,即培养人才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而学生层面,潘懋元指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或者说,已经迈进了成熟的大门,但是又不完全像成年人有那么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应当向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他们。”对于大学生,实行学分制是他们对于学习自由的一种表达。外因层面,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地方院校新校区逐步建设完成,新进教师数量增加,学分制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期,高校应当抓住此次机遇,实现教学改革质的突破。

一、推行学分制的思考

现阶段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主要有两种,即学年制和学分制。学分制也称学分积累制,其产生和发展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源于威廉·冯·洪堡对于大学精神的定义,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学制度。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起始于西方学分制的自由选修也曾造成过教学混乱,但西方院校针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逐步形成了以学生选课为基础,学生自我规划专业、自主安排学习的模式。而学年制是以学校安排为基础,事前规定好学生的专业、班级及每学年开设的课程、学时数等,强调事前计划、严格执行、整齐划一,只有完成学校规定开设的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才能拿到毕业证。学年制和学分制都有着自身的特点。

国内教学管理制度的演进,笔者认为大致分为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改革开放至今三个阶段。我国学分制始于张伯芩在天津南开大学实行积点学分制和选科制。1918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确立选课制。1922年政府提出“谋个性之发展”理念。1931年政府颁布《学分制划一办法》规定各校一律采用学年兼学分制,学分计算参照美国,此办法一直施行至新中国成立[1]。1952年新中国高等教育确立了完全苏联模式的思想,院校设置专业化、学年化,对于高等院校的影响至今都极深,“文革”期间的高等教育情形在此不再赘述。改革开放后,学分制推进经历了恢复运行期、徘徊停滞期、发展新时期,但各省、各高校进度不一,发展中又出现多种模式,比如计划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全面加权学分制、复合型学分制等,都是基于学校特色的学分制,但都不是完全意义的学分制[2]。学分制实施前高校应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学分制与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

学年制和学分制两种制度都基于当时的政治、社会、经济、人文等多种环境,都有各自的内涵及特点,都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3]。但我国高等教育学年制已有多年积累,人才培养同质化、课程教学书本化、服务面向模糊等问题凸显,致使学生自主性不强,缺少主动思考,缺乏主见,造成了学生个性发展得不到满足、创新性差、实践能力差、适应性差等问题层出;出现了教师教学无压力、人才培养模式僵化、教学方法陈旧等状况;过分强调专业的培养,专业面过窄,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考试制度改革滞后,重视结课考试,忽视学习过程的考核,教与学的积极性发挥不够等问题也很突出。学年制已经很难适应新常态的高等教育发展大环境。笔者对15所高校(包含5所985高校和10所地方本科高校)学分制和学年制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虽然各高校对此反映不一,但均透露出学分制改革在实施中面临着诸多困难,也都坚信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方向是推行学分制。实施学分制关键是深入了解并借鉴学分制的理念、价值取向,解决学年制存在的问题,这是我们实行学分制的根本目的和意义[4]。

调查结果显示,高于70%的学生对于学分制有一定的了解;18%的学生认为现在的学生不完全具备自己选课的能力;82%的同学认为学分制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36%的同学认为该校课程设置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4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课程内容陈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另有45%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脱离实际,缺乏实例;45%的学生评价现行课程制度缺乏创新能力;55%的学生认为现行课程制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好,且有36%的学生认为不利于对社会的了解。从调研结果看,推行学分制是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但推进中还有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学分制改革的本质和关键

学分制是否能全面支持高校根据市场需要、科技发展要求以及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去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这是学分制改革的关键。要从表面形式特征、社会属性以及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本质特征等角度全面认识学分制。现阶段地方院校大多以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习进度和质量,但其教学制度不一定是学分制,也没有反映出学分制的本质和关键[5]。从学年制到学分制的关键还是在原有教学的基础上,继承原有教学模式的优点,通过学分制的实施来解决学年制的弊端。学分制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挑战和革命,但转变是渐进的过程,高等教育改革也一定要摒弃照抄照搬的旧方法,更不能有一蹴而就的思想。

(三)学分制和自身特点的契合度

学分制和自身特点的契合度主要考虑学分制实施是否基于高校的服务面向与定位,发展历史与文化积淀,学科专业体系与特色,科研水平与实力,师资队伍规模、水平与结构,办学条件等,学分制的推进是否契合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方面的需求。这之间还包含三个度的问题,即课程选择自由度、学习安排自由度和专业选择自由度等。

二、学分制实施面临的难题

学分制改革就是破除以往摊派制、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学校教学平台打造成一个教育超市,学生根据自身喜好、学习能力、经济承受能力等来决定课程的最终选择,培养学生自主、理性的性格,以期达到公平、和谐、透明的教学联动。但现阶段高校在推进学分制改革中遇到了诸多难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办学自主权小

各级政府多次强调高等院校的去行政化问题,但很多核心环节,政府还是运用行政眼光、行政思维,用处理行政事务的手段对待学术和学校事务。专业设置、职称评定、教学管理、招生就业等方面,政府都在使用着无形之手进行管理。自主权小在学分制推行中将成为重要阻力,人、财、物等方面的制衡也决定了高校现阶段很难实行完全学分制。

(二)师资力量难以满足学分制选课要求

高校扩招,每年的招生数量从1998年108万人飙升至2016年698万人,而比较“985”“211”高校,地方院校的招生规模更是爆炸式增长,其招生数约为重点院校的两倍,而师资力量的增幅明显低于招生数量。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普通本科院校的生师比在16:1与18:1之间,但实际的比率远远高于这个水平,笔者调研的15所学校的生师比在25:1与33:1之间。课程开出数方面,部属院校学期课程开出数在4500-5200门之间,而地方高校的课程开出数集中在2000-3000门之间,课程开出数量明显不足,很难满足完全学分制的选课要求。另外教师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诸多教师对于教学没有深刻理解,缺乏启发学生兴趣和理性的能力。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方面的主要特征是必修课比重大,占据了70%-75%,选修课设置较少,特别是专业方向课设置较少。因开课数量的限制,学生全凭自身兴趣选课的措施在现阶段实施不具备可行性,选课方式还没有形成体系,也很难使收益最大化。

(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现今本科生相对缺乏独立性、自觉性,经历了漫长的应试教育指导而成长起来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规划能力普遍不足。这无疑暴露出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存在着断层区,特别是在“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的选课体制下,对学生自律能力和自学能力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五)切合自身特点的学分制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或者未建立

现在地方院校的学分制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多是采用自身开发和成型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起来的,通过调研各个高校,发现这些系统运行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权限分配和选课模块的优化,数据冗余和存储的优化,多部门、多校区信息共享,兼容其他系统等方面的问题。

(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及缺失

质量监控体系陈旧或者老化,对于教师的立体、全面评价欠缺。未来的评价体系要增加不同主体评价的实效性,并要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进行评价,评价中要注意教师的发展阶段和差异性,有所侧重和甄别。

三、学分制实施的路径选择

学分制没有一个统一模式,探索适合自身的学分制模式至关重要。地方院校实施学分制的路径选择,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分制实施理念和目标的确立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趋势来看,学分制代替学年制将是一种必然趋势。学分制实施的条件是:学校必须具备先进的管理体系和较好的硬件条件,必须具有符合学分制要求的教师队伍和其他资源,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必须转变观念,明确专业对于知识的要求,明确课程建设方向,明确课程目标,有完整的课程体系。要以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考试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为重点,重点突破,逐步过渡。

促进学生学习自由的表达,尊重学生教育主体地位。自主学习是大学生学习生涯中的宝贵财富,也是从校园步入社会后的一项关键本领。自主学习是大学生学习心理的重要研究范畴[6]。但学分制下学生选择也是有限制的,学分制不是笼统、简单地自由选课,而是以专业为基础。专业课程限制了完全自由的选课,专业核心课作为必须的基础准备是不能随便选择的。

(二)加大宣传力度,小步徐趋、渐进到位

学分制改革的推进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乎师生切身利益。要让师生全面、准确、完整地了解学分制相关政策,宣传工作必须先行。要采用网络、短信、微信等宣传平台,强化政策宣传。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使越来越多的人理解、支持、参与学分制改革。

(三)学校各个层面协调配合

学分制推进是教务、财务、学生、人事、后勤、网络与信息中心等多部门协调配合的系统工程。要做好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凝练专业的特色;了解社会需求的导向,优化课程体系;推进通识教育,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空间;突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等。进一步扩大选修课的比例,减少必修课的比例。

笔者认为,课程结构应当分为三大类:通识教育课、专业课、实践课。用学分制的理念重新梳理课程体系,一定要在学年制基础上减课、减量、减必修。具体操作:首先要建立起培养方案、选课制度、管理体系改进的联动机制。其次要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课程考试制度、以学分制价值观为指导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以及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为进一步深化学分制建设工作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包括管理体制的构建、学生导师制的建立、师资队伍完善规划等。课程基本结构具体安排见表1。

表1 课程基本结构

完备的课程体系和相对自由的选课制度是主线,课程是知识聚类形成的知识体系,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养成素质的载体,其包含两个维度:横向知识体系维度和纵向传授知识的进程时间维度。一门课不是一本书,也不是几本教材。要尽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包括横向、纵向和适应性。在规划、设计培养方案时,一定要学会用学分制的理念去思考专业和课程建设、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设计、考核制度改革、教与学的关系调节以及哪些事情交给学生自由去选择更为合适等问题;实行注册专业制度,学生选课是核心工程,要考虑到现阶段地方院校的师资水平,在确立专业主干课程的同时,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选课自主权,在优胜劣汰前提下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四)以问题为导向,用学分制的价值观和理念解决推进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需深化改革,其他方面的改革还不完全配套,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还没有完全确立。要以问题为导向,采用学分制的价值理念,发挥学分制具有较大弹性、柔性、学生自主选择的优点,克服过去学年制刻板、僵化、限制太多的弊病,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目标。

(五)导师制度和质量监控体系的确立

高等教育在本质上是一项公共服务,谁能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对学生做到最优质的服务,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不被时代淘汰。由于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信息不对称,选课前的指导是必须的,导师制应与选课制相伴生。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导师制度在学生管理方面已实现了系统化,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在6-12位之间,导师的工作内容包括指导学生选专业、制定学业计划等。要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导师要重视自身人格魅力的影响,包括人格感召力、创造力、辐射力等,建立起相配套的各项机制[7]。同时要厘清教师教学质量观,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一项综合活动,要注意教学本身的特殊性、动态性和连贯性,尽量客观公正。

四、结束语

随着各省高等教育收费改革试点办法的相继出台,高校按学年收费的模式也将逐渐改为弹性的按学分收费的模式。按照学分收费是我国高校学分制综合改革的关键性突破,也将标志着探索十几年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真正实现。只要我们树立“学生为本”“学习自由”的理念,少一些学年制固有的安排,让学生多一些自由选择,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必将得到提高,完全学分制也必将能够得到很好的推行。

[1]蔡树深.从北京大学学分制的实行看当前医学教育学分制改革[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1994(4):38-39.

[2]樊桂清.浅谈我国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J].西南教育论丛,2007(4):76-78.

[3]李梦洋.学分制与学年制的比较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22):169.

[4]吕向虹.论学分制内涵体系及其制度设计理念[J].高教探索,2007(2):47-49.

[5]韩磊磊,源国伟.中国高校学分制30年——大学教学制度改革讨论述评[J].高教探索,2008(4):62-67.

[6]方侠辉.自主学习的人本理念[J].教导刊(电子版),2015(2):18.

[7]吴玉国,宋崇智.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6):138-139.

本文为2015年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招生考试科学研究专设课题“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院校考试制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ZK1437B004)、2017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课题“地方高校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项目编号:SDYY170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G642.4

A

2095-7416(2017)06-0093-04

2017-09-27

徐伟(1979-),男,山东巨野人,博士,山东科技大学交通学院讲师。

刘勇波)

猜你喜欢
学年学分制院校
《读写拍档·新高考版》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编辑计划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全国第17届可拓学年会”征文启事
第二届星火学年
星火(2020年2期)2020-03-04 02:58:08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59
杨浦区老年大学举办2015
——2016学年期末汇报演出
科学生活(2017年1期)2017-03-20 04:01:04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