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荣,张虹霓
(山东管理学院 工商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7)
企业长寿基因模型构建
张会荣,张虹霓
(山东管理学院 工商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7)
国内外企业“高死亡率、短寿命”现象的不断加重,表明研究如何实现企业长寿与成长愈加紧迫与重要。在回顾以往相关研究基础上,界定了企业长寿基因是企业具有遗传信息的、决定其成长形状特征并实现代际传承的功能单位,并构建了以企业文化与制度为双链,企业家、技术、财务、变革能力为碱基的企业长寿基因螺旋双链四碱基结构模型,四碱基连接在两条长链内侧,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形成特定的企业长寿基因遗传信息,控制企业生命活动,对企业实现长寿与成长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企业成长;企业基因;企业长寿基因;长寿基因模型
根据美国《财富》杂志统计,全球500强企业的寿命一般是40-50年,跨国公司是10-12年,而我国企业“高死亡率、短寿命”现象更加严重,仅9%的企业有超过5年的生存期[1](p68-70)。巨人、银广夏、百龙矿泉壶、春都等曾是企业界的巨星,却仅辉煌数年后就陨落了,成为历史名词。人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企业的平均寿命却越来越短,原因是大部分企业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做大或者获得名利,似乎忘记了企业的最终目的是长寿成长,是基业长青[2](p62),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但在最初快速成长期过后,大多数企业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无一不揭示寻找百年蓝筹甚至是10年蓝筹的困难性。因此,企业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何使自己健康成长、基业常青,是我国企业管理界与实践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企业家和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3]。近年来,企业成长、企业演化、企业生命周期、企业基因、企业长寿等术语频繁出现在经济管理领域文献中,其中将企业视作一种“生命体”的理论越来越受到关注。与此同时,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与基因理论研究的革命性突破,生命密码也在逐渐被破译。将基因理论作为一种方法运用到企业成长研究中,对企业成长理论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也为人们从更精细的角度探究企业长寿成长的遗传密码及这些因素如何与环境作用、促进企业实现长寿成长奠定了基础。
长寿企业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末,得赫斯首次提出“长寿公司”的概念[4]。随后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长寿原因进行探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企业寿命阶段论和企业寿命归因论。
企业寿命阶段论起源于马森·海尔瑞提出的“企业生命周期”概念,之后属爱迪斯的研究最为系统,他把企业的成长和寿命视为一个具有若干阶段的连续过程,并把企业生命周期划分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老化阶段三个阶段[5]。我国关于企业寿命阶段论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其中按企业规模、企业销售额、企业经营战略等划分企业的生命周期[6-7]为大多学者所认可。在此基础上,周晖、刘红缨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出发,探寻创新与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关系,总结出创新可塑企业长寿之身[8]。
企业寿命归因论目前已成为研究企业长寿及其根源的主流观点,其主要从企业寿命的影响因素着手研究促使企业健康、延长企业寿命的处方。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内也掀起了寿命归因论研究的热潮,如石军伟认为长寿企业是生命型企业,而核心竞争能力、蜕变经营战略、超越竞争战略和差异化竞争战略是长寿的秘诀[9][p48-49];卫华诚从北京同仁堂文化总结提炼出的长寿文化与西方的创新、认同、宽容和财务保守的本质特征相辅相成[10];王关义也在分析国际长寿企业特征时发现核心价值观、不断创新与高素质管理团队是企业的长寿基因[11]。学者王锦旺、闫冬和在分析“三鹿奶粉”事件的基础上就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的长寿基因[12]。同时,随着仿生学理论与企业基因理论的发展,不少学者尝试用遗传学理论揭示企业长寿的根源。企业作为一个生命体,姚进从企业基因的角度论述了企业基因内涵:文化、机制和改革,其中文化是长寿企业的动力源,机制是长寿企业的发动机,变革是长寿企业的护身符[13]。李钢在借鉴前人的研究,基于企业基因角度研究企业演化机制过程中提出“长寿基因”概念:最终有利于实现企业长寿的物质,能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要求,不断朝前地、自觉地调动自身潜能,并发挥出最大作用[14]。
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利用变革实现一次甚至多次逆运行而始终保持在商业年龄的盛年时期并成为长寿企业,最终都可能是由长寿基因所决定。因此,如何针对企业成长的复杂性、影响因素的难甄别性,构建支持体系(即企业长寿基因生命模型),使得企业实现长寿成长是理论界、企业界和政府关注的重点和难点[15]。根据遗传学对生物基因的界定,长寿基因应当是一个具有遗传性质的功能单位,具有对生命体发生遗传的性状起决定作用,也就是说企业长寿基因是企业具有遗传信息的、决定其成长形状特征并实现代际传承、持续成长的功能单位。从功能和性质而言,企业长寿基因除了基本具备生物学中的功能特征外,还应当是各种企业资源的集成,不同的长寿基因要素则形成企业的不同外在表现形式,如资源整合能力、技术能力等。综上分析,本文初步将企业长寿基因要素界定为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企业家、技术、财务、变革能力等要素,并通过表达调控过程转变成能够执行某种或某些职能活动的功能模块,而这些要素的集合体掌控着企业“遗传密码”,决定企业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如何根据环境变化做出反应,从而通过调整内部结构以更好适应环境。这些集团模块即长寿基因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可以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如何在与环境互动中实现企业生存与持续成长。
企业遗传基因一般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自身长期积累的成功经验,经验形成后则变成企业基因,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并按经验行事;二是模仿他人的成功经验,优异基因一经发现,将迅速被其他企业效仿甚至复制。通过对企业长寿基因内涵的梳理和分析发现,企业文化与制度是决定企业持续成长的根本要素,而企业家、技术、财务与变革能力则是决定企业持续成长的重要要素。
企业文化是企业中连接各种关系与各要素的重要链条,决定企业持续成长的基本要素[16](p26-32)。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相辅相成,协调高效运行的制度规范了企业生命系统的每一个环节,是企业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17]。企业的目标与企业DNA的基本特征决定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像灵魂一般成为贯穿于企业的方方面面,并通过一定的形式向整个组织辐射,成为组织的生命支柱。
1.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根据内外部环境,在长期运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价值观、企业使命、伦理道德标准、制度规范,及全体员工所共享的企业远景等组织本质特征的总和。田奋飞认为企业成长演化以文化传变为主线,具有明显的文化的传衍与变异痕迹。健康有力的企业文化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其植根于组织并在组织中蔓延、渗透[18]。日本作为长寿企业大国,百年历史企业达两万余家居世界之首,而“长寿企业”秘诀之一是从家训到社训的伦理自律、和合观与集团主义、忠顺观与归属意识、守成观与传承责任等方面的企业文化传承[19]。同样,在分析以北京同仁堂为例的中国长寿企业过程中,李钢指出与企业核心价值观、对环境的敏感、具有认同感和凝聚力及具有宽容的特质和保守的财政政策密切相关[14],而卫华诚总结提炼出长寿文化即“仁、义、礼、智、信”[10](p10-11)。姚进认为由文化、机制和改革构成的企业基因中,企业文化是企业长寿的动力源。由于企业文化一般以价值观为核心,决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效用,对于作为生命体的企业而言,文化具有基因的作用。企业作为生命体,他的统一理念的确定,是明确企业为何生存,如何存在,这一理念为组织成员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思维框架”,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或制约企业发展[13](p11-12)。
2.企业制度。制度是企业在一定内外部环境下,协调企业生命活动及各种关系的一种规范或者契约,主要包括财产制度、法人制度、组织制度以及管理制度等,是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制度体系。纳尔逊和温特通过制度演化分析,提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习俗、传统或行为规范,在稳定演进的博弈结构中进行[20]。贝斯肯认为公司特征是DNA,包括程序和结构,是企业制度和文化的重要部分[21](p34-49)。一个企业对环境的应变机制以及对企业成长理论和规律的适应机制,很可能是以企业制度或者企业文化的形式存在,或者是一部分形成了企业制度或企业文化[22](p18-32)。纳尔逊和温特等人将约定俗成的活动、节日等,不需企业强制执行而是靠习惯、偏好势力等维系的企业风俗称为惯例,并认为惯例是企业长期积累形成的、储存在组织内部并将影响企业行为的遗传因子,具有内在稳定性的特征。企业制度的演进是促进企业长寿成长的关键力量之一,同时也会在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发生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是制度选择的结果,与时俱进的制度能够适应企业生命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促进企业成长,否则将会阻碍企业成长。
企业文化和制度为企业长寿成长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而这一过程须有企业家、技术、财务与变革能力等构成长寿基因的重要要素相互扶持。企业家是企业的神经中枢,是产业车轮的轴心,技术与变革能力则是企业始终保持竞争优势与商业盛年时期的源泉,而稳健的财务政策则是企业能够实现长寿的保障,其均在企业持续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企业家。企业家是企业的大脑,是企业的灵魂。熊彼特最早指出,企业是实现新的生产要素组合的基本单位,而企业家则在这一单位中扮演着重要的主体角色。企业家是企业和员工之间的纽带与桥梁,他的价值观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思想也是企业文化的雏形。企业家的这些特征决定了企业家始终作为企业长寿基因的关键要素贯穿于企业各个方面,连接企业内外各种关系要素,其精神辐射到企业组织的各个角落,成为带动企业成长的履带。
2.技术。技术决定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技术能力主要指在检索、选择、采纳、吸收和改进现有技术知识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学习、存蓄与使用技术知识[23]。纳尔逊在探讨“研究与开发组织”活动的基础上构建了技术理论分析框架,来阐述技术进步所推动的经济增长[20]。何巨峰和邓晓峰结合组织生态学理论提出企业技术能力基因模型,认为技术能力基因具有多样异质性、生命周期特征以及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当企业将技术应用于生产运营活动时,技术就成为推动企业成长的内在动力。同时,某些核心技术不仅可通过技术转移在组织内外部进行复制,还可在企业的各个成长阶段间传承[24]。
3.稳健的财务政策。稳健的财务政策为企业长寿提供一定的保障。长寿公司在财政上比较保守,同时极端重视稳定的现金流。由于拥有适当数目的资金储备,这些公司在企业遇到新的机遇或选择时就有一定的灵活性,容易把握机遇的优先权和主动性。而且在选择新的业务方向或方式的同时,可以独立于公司主营业务的具体范畴而另辟新的空间,为企业长寿不断地选择了新的未来的发展方向或方式。要生存就必须保持能量的积蓄和储备,应付由于环境变化而带来的危机。在企业中,这个能量就是资金,其对应着生物体所必须的食物和脂肪。由于生存是第一位的,为了生存长寿企业必须保证足够的资金储备,这就是稳健的财政政策。
4.变革能力。变革能力是企业始终保持鲜活的动力之源。熊彼特认为经济活动本质上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称为“创造性破坏”。摩尔进一步从企业战略层面提出商业过程中物种水平上的进化是保持企业成功的关键,其为社会创造了真实意义的价值[25]。政策法律的变更、技术的进步、经济水平的提高,企业站在市场发展的前端,或多或少会出现不适应市场发展的情况,因此企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随着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改变,主动或被动地进行创新和变革,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长寿企业能否利用创新和变革实现一次甚至多次逆运行而始终保持在商业年龄的盛年时期,是企业能否实现长寿的关键。
企业基因理论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随着其在企业成长理论中的应用,目前已经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例如提区认为企业DNA由决策架构和社交架构构成[26](p114-122);贝斯肯认为公司DNA是一个柔性的关于结构和程序的数据库;而企业蜕变理论认为企业生物法人由十二对染色体组成[21](p34-49);周晖认为资本链与劳动力链构成两条长链[27];纳尔逊提出企业的DNA由四个基本要素即组织架构、决策权、激励机制和信息传导组成[20];奥瑞克认为企业能力要素是企业DNA等,这为构建企业的长寿基因模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8]。在前面两部分对企业长寿基因进行了内涵界定,对其主要构成要素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在此尝试构建企业长寿基因结构模型。
在遗传学中,基因是DNA上一段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与DNA一样具有螺旋双链四碱基的结构,其中螺旋长链是两条3'5'——磷酸二酯键相连构成长链,构成基因的骨架;鸟嘌呤(G)、胸腺嘧啶(T)、腺嘌呤(A)和胞嘧啶(C)构成四碱基,其特定的排列组合构成不同的遗传信息。生物基因的这种特殊结构使得学者们在研究企业基因结构模型时按照与生物基因结构是否相似可以分为创新型结构和模仿型结构两类[29],本文主要使用模仿型结构来界定企业基因内涵与构建基因结构模型。模仿型结构是指模仿生物基因双链四碱基的企业基因结构模型。代表人物周晖认为劳动力链和资本链构成企业基因的双链,四个碱基分别是技术、公司治理、企业文化和企业家[27](p110-115);李欲晓则认为双链是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四碱基是制度、技术、管理方式与非人力资源要素[17](p26-32);而许晓明和戴建华认为企业基因是“资源—能力碱基对”和“信念—意识碱基对”[30]。李全喜等运用和谐理论进行分析,提出双链是“和链”与“谐链”,四碱基则是“理念、制度”(和链)以及“技术和工具”(谐链)[31];薛晓芳等在研究虚拟企业基础上指出双链是契约链和知识链[32],四个碱基则与纳尔逊的观点完全一致,为组织架构、决策权、信息传导与激励机制。在总结有关企业基因结构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结合生物学对生物基因的界定,接下来将进一步明晰企业长寿基因的结构模型。
仿照遗传学的基因内涵及根据上述分析,本文采纳双链四碱基为基础的模仿型基因结构,构建以实现企业持续成长为核心,企业文化和制度为两条螺旋长链,企业家、技术、财务与变革能力为四碱基的企业长寿基因模型。其中,两条螺旋长链是企业能够实现持续成长的灵魂,贯穿于其方方面面,且能够相互转化,共同排列在外侧;四碱基通过相互之间的作用以特定的组合排列在双链内侧,如图1所示。企业长寿基因六种要素因具体内容及其排列组合不同而构成不同企业的长寿基因,从而表现出企业个体的异质性,控制企业活动,影响成千企业的成长。
图1 企业长寿基因模型
从企业长寿基因模型结构图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和制度共同组成长寿基因的两条核心长链,两者及其相互作用决定了企业个体的表征与内在灵魂。企业文化与制度就像是企业个体实现持续成长两大支柱,两者任一出现短板都会影响企业成长的长度与宽度。优秀的企业文化能保证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的发展,在企业成长过程中企业文化或部分企业文化可能以制度的形式存在,企业制度的部分内容也可以企业文化表现出来[33],使企业文化能始终保持先进性,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指引企业向前发展,营造良好的内部氛围,最终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推动企业实现健康快速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企业实现持续成长。
企业家、技术、财务与变革能力共同构成长寿基因的四碱基,其依附于企业文化与制度两条螺旋长链,四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以特定的顺序排列在两条长链内侧,构成不同企业的特定遗传信息。企业家是整个企业的大脑,是初始企业文化的雏形,而企业文化的传承则影响着企业家的价值观与决策;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保持技术的先进性是企业实现持续成长的保证;稳健的财务政策是企业实现持续成长不可或缺的前提,而变革创新能力则是企业实现持续成长的手段,而这均需要优秀的企业文化与制度作为支撑。如上所述就像生物基因一样,长寿基因也呈现出螺旋双链四碱基结构,这为企业长寿基因的复制提供了可行性。
生物界的生命体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基因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生命体自身的健康,以及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样,作为生命体的企业,企业基因也扮演了与生物基因相类似的角色,决定了企业自身能否生存的更好、能否实现持续创新和持续成长等。企业持续成长产生困境的根源之一就在于未能清晰地界定企业的基因结构,而企业的基因结构应该是一种类似于生命体基因结构的存在。由此,在总结有关企业基因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生物基因的内涵指出长寿基因是一种功能基因。同时在分析长寿基因关键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长寿基因螺旋双链四碱基结构模型:企业文化和制度构成长寿基因的基本骨架,企业家、技术、财务和变革能力为排列在两条长链内侧的四个碱基。这个模型为人们了解企业长寿基因根源、对长寿基因的诊断和改进提供了形象的理论视图。
有的企业能持续不断地成长为百年老店,而有的则还未被大家认知便销声匿迹。与生物界中“自然选择”一样,经济中也有“市场选择”。那么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市场机制的选择过程中得以保留和存活,离不开企业时刻保持并不断获得具有竞争优势的长寿基因。因此,企业持续成长的策略应该从优化长寿基因的双链和碱基出发,各个部分要进行不断优化、并保持协调共生,企业整体长寿基因结构才能保持稳定并充满创新活力。第一,加强企业文化与制度的建设。企业长寿基因依靠企业文化和制度两条长链作为其内部结构的基础架构,双链要素是促使基因各个要素撮合在一起的中坚力量,是决定企业是否能够持续成长的关键要素之一。企业应从企业发展的精神层面出发,总结提炼企业的长寿文化,并结合企业及环境系统特征,完善和建设并始终秉承优质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持续成长;企业制度方面,应通过提高企业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在管理人员掌控方面建立高层领导参与制度、在组织制度建设方面建立灵活的组织结构,实现有机式组织和模块化组织的结合,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流动,保证组织结构的柔性等措施建立健全与优质企业文化相适应的企业制度。第二,优化长寿基因碱基要素,增强环境适应性。提高企业家素质,培养企业家的决策管理、沟通与学习能力,有利于整个企业战略制定与实施的掌控者的企业家把握企业发展的方略方针;保证企业实现持续技术创新,做好研发投资规划,合理选择技术创新模式,为企业健康持续成长提供保障;保持稳健的财务政策,既不过于保守,又要留有余地才能把握机遇的优先权和主动性;建立学习型组织,加强管理人员素质培训,提高企业洞察市场变化并迅速作出反应的能力,使企业在变革中获得重生。
基因是有功能的单位,是生命体实现生命活动的“指挥者”。长寿基因模型的构建对于企业长寿基因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希望能为企业探索持续成长之路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与此同时,企业持续成长离不开企业基因表达、调控和变异机制的协同作用及适合企业基因正常运作的外部环境,这样才能实现企业优良基因的延续和传承,但本文仅从内涵上揭示了企业长寿基因结构模型,对长寿基因对企业长寿成长的作用机理并没有作深入探讨,这有待进一步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并得到相应的实证检验。
[1]李明玉.解读百岁企业长寿的奥秘[J].商场现代化,2006(7):68-70.
[2]马方.打造长寿型企业基因[J].走向世界,2010(3):62.
[3]邱凌峰.世界500强长寿企业成功因素探析——对中国企业的借鉴意义[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8(4):81-98.
[4][美]得赫斯(著).长寿公司——商业“竞争风暴”中的生存方式[M].王晓霞,刘昊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
[5]伊查克·爱迪斯(著).企业生命周期[M].赵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6]陈佳贵.关于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蜕变的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1995(1):5-13.
[7]李业.企业生命周期的修正模型及思考[J].南方经济,2000(2)47-50.
[8]周晖,刘红缨.创新与企业长寿之道[J].企业经济,2003(10):43-45.
[9]石军伟.抖出生命型企业的长寿秘诀[J].中外管理导报,2001(9):48-49.
[10]卫华诚.北京同仁堂文化的长寿基因[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4(4).
[11]王关义.国际成功企业的长寿基因[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7):6-7.
[12]王锦旺,闫冬和.企业社会责任—企业长寿基因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09(4):113-114.
[13]姚进.长寿公司的基因自我修复[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8).
[14]李钢.基于企业基因视角的企业演化机制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系,2007.
[15]朱岩梅,吴霁虹.我国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及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9):23-31.
[16]刘晔,阎淑敏.企业能力的基因表达及其进化机制[J].东北大学学报,2007(5):407-411.
[17]李欲晓.企业遗传基因的性质、结构与功能[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4).
[18]田奋飞.DNA初探:形成、结构、传衍与变异[J].社会科学家,2009(3):55-61.
[19]尚爻.日本企业长寿之道的文化解读[J].日本问题研究,2012(1):26-31.
[20]Nelson R, Winter S.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s Change[M]. Cambridg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w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21]Baskin K.Corporate DNA: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orporate Co-evolution[J]. Emergence,2000, 2(1) .
[22]Li Xianbai. Research on the Corporate DNA and R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2006b(6):18-32 .
[23]周浩军,蒋天颖.基于技术追赶的企业技术能力微观结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5):99-103.
[24]何巨峰,邓晓峰.基于DNA模型的企业技术能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4):103-105.
[25][美]Moore,J.E.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与战略[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26]Tichy,N.M.Revolutionize your company[J].Fortune,1993,(128):114-122.
[27]周晖,彭星闾.企业生命模型初探[J].中国软科学,2000(10).
[28][美]奥瑞克 J,吉利斯 J,罗伯特 W.企业基因重组[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9]张玉明,朱昌松.企业基因理论研究述评[J].东北大学学报.2012(6):28-33.
[30]许晓明,戴建华. 企业基因顺反子系统模型及其在企业蜕变中的应用[J]. 浙江大学学报, 2008,(4):117-127.
[31]李全喜,马晓苗,李坤.基于和谐理论的企业DNA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6):92-94.
[32]薛晓芳,孙林岩,霍晓霞.协同进化策略下的虚拟企业基因重组[J]运筹与管理,2009(3):138-143.
[33]李贤柏.企业DNA理论模式的研究价值[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6(6):81-85.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企业基因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研究”(项目编号:11BJY078)、2016山东管理学院教育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2016-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F270
A
2095-7416(2017)-0068-06
2017-11-03
张会荣(1974-),女,河北邯郸人,管理学博士,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山东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小企业成长与企业文化。张虹霓(1982-),女,山东济南人,山东管理学院讲师,山东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公司治理。
辛宝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