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园
(河北大学 经济学院,河北 保定,071002)
【经济与管理】
流动人口对大城市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贡献研究
——基于宁波市数据的测算
李庄园
(河北大学 经济学院,河北 保定,071002)
进入21世纪,伴随着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出现了一大批快速发展的新兴大城市,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并参与到流入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对流入地城市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增加做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贡献。根据宁波市第二、三次产业和行业数据,理清流动人口对新兴大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路径,构建柯布—道格拉斯型生产函数模型,并引入宏观税负变量,估算流动人口对城市经济和财政收入的贡献份额。通过分析,流动人口就业于不同行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方式不同,因此将宁波市流动人口就业结构及产业结构优化的经验传递到其他区域发展的大城市,从而优化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控制流动人口规模,留住优秀人才,合理规划流动人口在各行业的分布,最终共享流动人口在区域协同发展的成果。
流动人口;经济增长;协同发展;财政收入
城市的经济持续增长不仅需要足够的资本积累,更重要的是需要持续的劳动力供给。大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快,人口规模大,且无一例外吸引聚集了大量的流动劳动力。流动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收入的贡献日益彰显。
随着我国各地经济普遍发展,国家战略发展及经济追赶,大城市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会在未来逐渐减弱。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许多问题日益凸显。在总人口规模增长速度减缓的基础上,流动人口增速亦将减缓,快速发展的大城市如何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流动人口对大城市经济增长的具体作用方式是怎样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或流动人口在各产业中分布的不同是否会对城市经济增长带来影响?都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宁波市是浙江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和全国15个中央计划单列市(副省级)之一,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人均收入居全国第四位,消费水平居全国第二位。本文基于2010年“六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宁波市长表数据中三大产业和行业的数据具体解释流动人口对大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以期深入认识我国加速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在经济发达城市的经济活动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一般规律,并为其他区域大城市吸引和利用流动人口促进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有关迁移的文献认为,人口流动是一种生产要素的空间再配置过程,所以其发生和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1-4]。一方面,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劳动力资源起到补给作用,另一方面,促进了流动人口与当地户籍人口劳动力的竞争,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经济发展的稳定有效。人口流动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同步即时效应和异时累积效应,且后者的作用大于前者[5],即便没有技术进步因素,持续不断的劳动力流动依然会带来经济增长[6]。同时,人口流动对我国地区间收敛效应的影响很大[7],根据对近十年我国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初步考察,也能够证明人口的迁移和流动对中国整体经济来说是帕累托改进[8]。除了对中国整体经济的考量外,对地市级数据的定量分析结果也证实了流动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即流动人口每增加1%,会导致地区GDP增长0.54%,另一方面,地区GDP每增长1%,会促进区域内流动人口增加 0.52%[9]。其中,上海市数据分析认为从公共收支角度看,流动人口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经济做出了净贡献[10]。
综上所述,大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流动人口的大量流入。流动劳动力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能动要素,但同时,流动人口年龄结构及其产业、行业分布结构直接受到大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即产业结构决定着人口结构。因此,研究流动人口对大城市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加的贡献份额,是为了更好的定位大城市的产业结构,发挥产业对人口的“筛选功能”,合理分布大城市流动劳动力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和流动人口的双转移。
我国人口流动的基本模式是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结合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是经济增长最直接的动力[11]。流动人口进入大城市,与当地户籍劳动力共同构成劳动力供给,通过增加劳动力供给,实现对大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此外,还通过流动劳动力产业分布作用于大城市经济增长,流动人口在大城市中的产业分布可说明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12]。就目前而言,我国大城市大都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第二产业是大城市的基础、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流动劳动力多聚集在第二产业中,因此,大城市经济发展必须有流动劳动力作为主要要素参与其中[13]。但是,从大城市经济发展长远趋势看,大城市在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会更加注重第三产业,即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因此,产业之间是相互转型的关系,更是相互带动的关系[14]。基础产业、低端产业的发展是高端产业发展的根本和支撑,而高端产业也应反作用于基础产业,带动基础产业向着优化、创新的道路继续发展。
为突出劳动力与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选用柯布-道格拉斯型函数。在考虑了主要研究目的、数据可得性以及模型灵活性基础上,分别构建流动劳动力对经济增长贡献模型和经济增长与财政收入关系模型。
(1)流动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模型
柯布-道格拉斯型函数的基本模型为:
其中,Yt表示经济总产出;At表示综合要素生产率的技术进步因子;K表示资本存量;L表示总劳动力,本文中总劳动力是户籍劳动力和流动劳动力的总和。α、β分别表示模型中资本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
通过对(1)式变形,得出与At、K、L相关的劳动力人口历年劳动生产率,如(2)式:
(2)式乘以流动劳动力人数,得到流动劳动力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模型:
探究大城市流动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目的是为了更准确的得到流动人口在各个产业中的贡献份额,从而发挥大城市产业对流动人口的“筛选功能”。在大城市中,第一产业(农业)的流动人口参与率较低,因此,本文只对第二、三产业进行模型构建。在流动劳动力对经济增长总量模型(3)式的基础上构建分产业的经济增长模型,并进行测算。
(2)经济增长与财政收入关系模型
大城市经济发展的表现一方面是地区生产总值的提高,另一方面是财政收入的增加。为测算流动人口对大城市财政收入的贡献份额,在生产函数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宏观税赋变量,建立产出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模型,即:
其中,t*为历年宏观税赋,根据财政一般预算收入/GDP计算得到。
本文以宁波市数据为基础测算流动人口对经济增长与财政收入的贡献。如图1所示,宁波市净流动人口①由2000年的66.65万增加到2012年的186.19万。
图1 2000-2012年宁波市流动人口规模及增长率
根据2010年“六普”数据,宁波市0-14岁的流动人口占总流动人口的9.9%,15-64岁的流动人口占总流动人口的89.39%,其中16-59岁的男性和16-54岁的女性适龄流动劳动力总数占总流动人口的81.25%,65岁及其以上的人口占总流动人口的比重仅为0.71%,且没有超高龄人口。这与其他以务工为目的流入的城市一致,人口年龄结构属于年轻型,以劳动适龄人口为主。
(1)流动劳动力的规模
宁波市2010年流动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的比重为81.25%,2011年16-45周岁的流动人口占总流动人口的84.02%。据此,计算出宁波市流动劳动力劳动参与率,估算宁波市流动劳动力的规模及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宁波市流动从业人口总量规模基本保持稳定,近十年来宁波市流动从业人口绝对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增长趋势呈波动状态,尤其是2010年经历了大幅度增加后,迅速降为负增长。
(2)流动劳动力的产业、行业结构
流动劳动力产业、行业的就业结构决定着其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方式。宁波市流动劳动力就业产业分布长期呈现“二三一”(“二”指第二产业,“三”指第三产业,“一”指第一产业)的格局,以2012年数据为例,宁波市第二产业流动劳动力规模为79.86万人,占总从业人数的51.96%;第三产业为47.47万人,占总从业人数的30.89%;第一产业最少,为26.36万人。根据2008年宁波市具体行业划分标准及2010年“六普”数据宁波市长表数据汇总,可以发现宁波市流动劳动力聚集在加工制造行业中的皮革、纺织、服装等加工制造行业和第三产业中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行业。
本文以宁波市近十年数据为基础,结合2010年宁波市“六普”数据,分别对上文建立的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测算流动人口对宁波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及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份额。
1.流动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算
对柯布—道格拉斯型函数基本模型式(1)两边同时取对数可得式(5),如下:
对(1)式模型在SPSS软件中进行不包含常量的线性回归分析,得到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从而,可得到总量函数模型及第二、三产业的生产函数模型的回归结果以及各自的α和β值,如表1所示。其中K和L的系数即为总量函数模型或分产业函数模型中的α和β值。
表1 流动人口对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估计结果
将α、β的对应数值代入(1)式,可得:
总模型:
第二产业模型:
第三产业模型:
由(6)式可见,近十年来宁波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资本存量的增加,但是由于劳动力的投入而带来经济增长的份额同样不容忽视。以总模型为例,劳动力投入每增加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395%。第二、三产业生产函数模型也通过显著性检验,且拟合度较高。
根据式(3),将流动人口数据代入,得到总流动劳动力及分产业流动劳动力人口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体见表2。
表2 2003-2012年宁波市流动劳动力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单位:亿元
2.流动人口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测算
在整体经济发展中,不同产业行业对于经济的贡献不同,不同产业行业劳动生产率不同、对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我们根据数据建立分产业、分行业的生产函数模型,阐释流动人口对各产业产出增长和结构变动发展的影响。
(1)分产业流动劳动力贡献分析
流动劳动力对城市财政收入的贡献,也就是流动劳动力为城市创造的各类税收收入的总和,由于数据获得性的限制,采用流动劳动力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乘以宏观税负的方法测算。根据上文中(4)式,即可得到流动人口对宁波市财政贡献以及分产业的财政贡献。如表3所示。
表3 2003-2012年流动劳动力对宁波市财政收入的贡献单位:亿元
由于第二产业比第三产业能吸纳更多的流动劳动力就业,且第二产业流动劳动力对宁波市财政收入的贡献也超过第三产业,可见,流动劳动力的规模仍然是影响其所在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大小的重要因素。表3显示,2012年比2003年,总流动劳动力对宁波市GDP的贡献增加了8倍,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也增加了将近8倍。流动人口已经成为宁波市经济发展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2)分行业流动劳动力贡献分析
单纯依靠流动劳动力对宁波市财政收入贡献的绝对值,判定此种产业结构是否适合宁波市经济增长显然是武断的,因为各个产业所包含的行业不同,各个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以及参与劳动的流动人口素质也有较大差距,会造成各个产业流动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差距。在行业模型中,具体行业流动劳动力对地方经济及财政的贡献,如表4、5所示。
表4 2010年宁波市工业具体行业流动劳动力对GDP及财政收入的贡献单位:亿元
表5 2010年宁波市第三产业具体行业流动劳动力对GDP及财政收入的贡献单位:亿元
上文利用2010年“六普”宁波市长表数据测算得到2010年宁波市流动人口对各产业、行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目前宁波市产业结构呈明显的“二三一”格局,此产业格局是诸多大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经之路,即由工业化初级阶段过渡到工业化成熟阶段,最终走向现代服务业引领发展阶段。根据上文实证结果,进行分析。首先,宁波市流动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大部分年份高于GDP增长速度,表明流动人口的快速增加没有带动经济相应程度的增长,在劳动力方面也存在人力资本的浪费。其次,宁波市流动劳动力主要聚集在工业行业,低端加工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从事现代服务业的人数最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宁波市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但第二产业的流动劳动力人口对GDP发展贡献却没有高出相应水平,表明流动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对经济发展影响显著。第三,流动人口为宁波市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增加了财政支出的压力,加剧了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压力。并且随着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会留在城市中,流动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将带来越来越大的财政支出压力。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产业的“筛选功能”,合理分布流动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在保证基础产业持续推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多的留住高端流动劳动力,这应该是未来所有大城市流动人口就业产业分布的发展方向。
第一,流动人口对城市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但需关注流动人口规模增速与经济增长增速不符的问题。流动劳动力对大城市经济增长和发展做出的贡献显著,但是,若流动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大部分年份高于大城市GDP增长速度,则表明流动人口的快速增加没有带动经济呈相应程度的增长,在劳动力方面也存在人力资本的浪费。在大城市的发展定位中,流动人口人力资本水平的调整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一样重要。如果出现流动人口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不符的问题的原因,首先是流动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低,配置水平低。低端产业必然吸纳大量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流动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势必能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因此,从长远看,在所有大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要适当限制科技水平低、劳动附加值低、就业人口人力资本水平低且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和行业发展;对于流动人口构成也应当有所筛选,通过相关政策尽力吸引和留住人力资本水平高的流动人口。其次是有效劳动力投入不高,流动劳动力在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高速流动,虽然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加,但要关注真正沉淀到区域大城市的高人力资本水平的有效劳动力是否充足,是否存在人才外流现象。此外,除了劳动力投入外,影响经济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是资本投入。大多数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为经济增长率低于资本增长率,且差距较大,日益增长的资本投资量并没有带来经济相应的增长。说明在流动人口聚集的大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应注意资源浪费、经济低效率的现象。
第二,流动人口对城市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较高,但就业结构水平低。流动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可以满足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行业的劳动力需求。由于流动劳动力在行业中分布不同,使得不同行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差异。流动人口对大城市财政收入贡献最多的行业往往是流动人口参与人数最多的工业行业,也是各个行业中贡献增长最快的行业,在大城市基础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流动人口必不可少。工业行业流动人口之所以对财政收入贡献大增长速度快,不仅是源于其庞大的流动人口参与数量,与工业行业快速增长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也有重要关系。但需要关注的是,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决定了其就业结构的低水平。
第三,流动劳动力存在于不同行业,会给大城市未来产业结构的发展带来影响。劳动生产率水平相对较高的行业,对GDP及财政收入的贡献较高,但聚集的流动人口数量并不是最多的。单纯依靠加工工业聚集流动劳动力数量多、劳动生产率水平低的行业对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加的贡献较其他行业小。城市发展需要吸纳流动人口,但在吸纳过程中,首先可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控制吸纳流动人口的层次,其次应注重流动人口的素质培养,加大流动人口公共教育支出,为流动人口创造学习专业知识的机会,提高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使得流动人口能够在不同的产业间合理分布。
通过宁波市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对于大城市经济发展而言无疑是把双刃剑,流动人口规模的增加势必为城市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加作出贡献,但对于城市经济发展,比流动人口规模更重要的因素是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影响着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是吸引和留住人力资本水平高的人才、劳动力。区域大城市在关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等指标的基础上,对流动人口进行合理调控,及时关注流动人口的规模和流向,及时留住高人力资本水平的人才,提高人才与其岗位的契合度。并加强流动人口养老扶幼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统筹、异地转移接续等,缓解流动人口的抚养压力,降低流动人口的流动成本,减轻流动人口的区域限制,提高流动人口生活幸福指数。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数量增长,而最终应该归结为合理结构基础上的质量增长,要想实现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就必须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使之更合理,更优化,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决定人口结构,因此,健康合理的产业结构将决定大城市流动人口的流向和最终作用着力点。在区域大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应该朝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方向发展,以技术进步为动力,提高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够将流入人口进行合理利用和疏解,并且高效的产业发展也能够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产业结构优化和高水平流动人口吸引是相互促进的。三是共享人口流动的成果。流动人口对大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也取决于流动人口的规模和结构。流动人口规模在其数量和结构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时,会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一个城市的发展必定与存在空间地理关联的其他区域和城市相关,对于人口规模基数大的城市,人口流动呈边际效应递减;反之,对于人口规模基数小的城市,人口流动呈边际效应递增。从而,区域大城市间应共同分享流动人口带来的经济效益,避免任何一个城市出现人口流动负边际效益的状况出现。
在区域一体化加快发展的大趋势下,空间地理上毗邻的地区间及地区内各区域间,都在加快以产业联系为基础的竞争和协作,产业间的联系归根结底是人才的联系。区域大城市经济发展必以吸引和留住高人力资本水平的流动人口为基础,以产业合理分工和融合为关键支撑,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创新驱动为根本,共享人口流动的成果。
注释:
①由于各种年鉴中的统计口径不一致,本文中的流动人口为净流动人口,即净流动人口=常住人口-户籍人口。
[1]Black, Richard and Jon Sward, 2009, ‘Migration,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ies and human development’, Human Development Research Paper 2009/38, New York: UNDP.
[2]Gamlen.A,2010,The new migrationand development optimism are view of the 2009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Global Governance,16(3):415-422.
[3]De Haas, Hein.2010. Migration and Development;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44; 227-64.
[4]Tiebout,C.M.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6(64).
[5]王桂新.改革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1-34.
[6]李扬,殷剑峰.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5(2):4-15.
[7]段平忠.1978年以来我国地区差距形成过程中人口流动的影响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5):27-33.
[8]杜小敏,陈建宝.人口迁移与流动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J].人口研究,2010(5):77-88.
[9]王智勇.流动人口与经济发展——基于地级市数据的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3(3):12-20.
[10]张力.流动人口对城市的经济贡献剖析:以上海为例[J].人口研究,2015(7):51-65.
[11]蔡昉,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经济研究,1999(10):62-68.
[12]薛伟玲.嵌于流动的增长:空间格局、经济增长[J].宏观经济研究,2014(10):35-40.
[13]邢春冰,贾淑艳,李实.教育回报率的地区差异及其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3(11):114-126.
[14]费榆芯.2000—2010年东北地区流动人口对地区产业调整的影响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30):35-37.
Study on Migrant Population’s Contribution on Economic Increase and Financial Income of Big Cities--Based on Statistic Evaluation of Ningbo
Li Zhuangyua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fter the 21st century, a lot of fastgrowing emerging metropolis sprang up. Therefore, numbers of migrant population crowed and participated in the big cities' economic society development, which contributed a lot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creasing fi nancial income and economic growth. According to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statistics, function paths of migrant population helping big cities increase economic growth is clari fi ed, C-D production func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macro tax variables are introduced and migrant population's contribution proportion in fi nancial income of big cities can be calculated. After the analysis, different cities' migrant population are discovered to have different function methods in promoting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ence we can use the experience of Ningbo's migrant population's employment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pass it to other regional big cities to optimize their industrial structure, control population scales and keep excellent persons, regulate the spread of migrant population in all industries and ultimately share the fruits of regional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contributed by migrant population.
migrant population; economic growth;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fi nancial income
辛宝英)
本论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人口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项目编号:12ARK001)、宁波市人口计生委课题“宁波市流动人口的经济贡献度与公共财政协调性研究”、河北大学优秀博士培养项目“公共服务优化与经济发展动态机制研究(项目编号:YB2014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C924.2;F127
A
2095-7416(2017)06-0061-07
2017-06-20
李庄园(1987-),女,河北沧州人,河北大学经济学院2014级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