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问樵:只求我是爱书人
【简介】
王问樵,2001年出生于北京,现为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国际部高一年级学生。曾获得全国创新作文大赛二等奖。在《问对教育》《北京青年报》等报刊上发表过习作。
【作品展示】
我是一只蟋蟀。时值秋天,而我已经老了,在一间阴暗的囚牢中取暖。有人告诉我,这是中国的汉代。这个年代,充满了暴力,大汉王朝的军队经常出征西域诸国,很多无辜的人因此丧命。不光如此,朝廷上也充满了争斗,有很多人被投入大牢,与我为伴。
这不,前些天,又有一个可怜的人被关进了监狱。他好像叫司马迁,听说是因为李陵将军出征失败,他竭力为之辩护触犯了龙颜。好一个糊涂虫!那大汉天子的意志,岂是尔等小臣可以忤逆的?这么想着,我悄悄挪到了他的身边。
咦,这不就是那个太史令吗?我以前在田野里见过他。他在野外考察民情,态度很和蔼。
司马迁此时正一个人坐在角落里,似乎在想着什么。我仔细观察,发现他和我以前见过的囚犯都不一样。每年秋天,我都会来这里取暖,形形色色的人都见过,有所谓的大官人,有富豪,有恶霸……不管身份多高,他们被投入牢狱后,一个个都屈服在牢头的淫威之下。这个司马迁却不一样,不光是没有打点牢头,甚至连看望他的亲友也只有一个不知名的小文人,叫什么任安。我开始对他感兴趣起来。这里可是死囚之地,他这种不知名的小人物怎么会让皇帝如此动怒呢?看来我得好好了解一下他。
我靠近了他,叫道:“司马迁,司马迁先生。”他没有听到我的叫声,好像自己在念叨着什么。我凑近,支起耳朵,只听见“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我不懂他这是在吟唱什么。忽地,我闻见一股浓烈的烧酒味。左右寻看,发现司马迁脚边,确实有一壶酒,倾倒在地上。看来这个可怜虫明早就要问斩了,这是牢头临刑前送给他的酒。
突然,牢门被打开了。我赶忙躲进角落。进来的原来是杜周将军和李广利将军。李广利是皇帝的外戚。我心想这司马迁在朝地位可能也不低,竟让大将军亲自探望。谁知李广利看着司马迁,竟哈哈大笑,那样子颇像在说:“司马迁,你也有今天!”狂笑之后,李广利望着司马迁,脸上充满恶毒:“司马迁啊司马迁,你妄想皇上会听你的话?真是可笑。皇上原本是想把你处死的,最后居然饶你一命,只让你受宫刑,还不谢恩?不过不要高兴得太早了,想必你也知道宫刑的痛苦吧?你觉得你受了宫刑之后,还能在这个社会上顶天立地么?想必你会选择在痛苦中死去吧?说完,李广利和杜周扬长而去。
只见司马迁整个人像丢了魂一样,坐在茅草上。我从角落里钻出来,目不转睛地看着他,只听见他说:“父亲,我究竟该怎么办?我是为完成你的遗愿,接受这宫刑,还是一头撞死在这墙上?”他望着囚窗,对天发问。我不忍心看下去,凑到他的跟前,问道:“司马迁先生,你认得我吗?我认得你。我知道你无法忍受宫刑的屈辱,那又何必在这世上苟且偷生呢?”“小虫子,我的心事你不懂啊!我父亲也曾是汉武帝的太史令,负责编撰史书。父亲临终前将编撰史书的任务托付给我,我怎能辜负他老人家的期望?然而受了宫刑再活在世上,我……我日后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说到这儿,司马迁仰天长叹,涕泪纵横,许久说不出话来。
不知过了多久,他站起身,走到窗下,仰视着窗外的月光,朗声道:“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听了司马迁这番话,我仔细想了想我的一生。自从我出土以来,何曾背负过如此大的使命?何曾考虑过荣辱尊严之事?尽管人们对我百般漠视,我也只当自己是可怜虫,认为这就是命!而我眼前这位失魂落魄的人,却有着这么明确的目标——著得青史照耀尘寰。
深秋的月啊,是那么寒寂。在一番痛苦挣扎之后,我看见司马迁脸上毅然决然的表情。他叫来了狱卒,准备接受宫刑。临走前,他咬破手指,眉毛倒竖,在墙上写下: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从遇见蔡老师到现在,仅一年半,但我觉得我们已相识很久。
记得去年在长江的船上,第一次听蔡老师讲课。他谈到自己40岁重获理想,他说读书改变了他。我原本并不太相信读书能改变人生,这在我看来有点像是讲大道理,但蔡老师的那本《但得爱书人似我》则影响了我。我是一个并不太能从他人身上发现优点的人,这很大一部分源于我的自傲,但当我遇见蔡老师,我真的从他的蜕变中感受到了读书的魅力。真正的读书人并不是那种在大街上走路,你就能从人海中轻易认出来的人。真正的读书人几乎淹没在人海中,乍看没什么不寻常,但一接触,你会觉得新奇——他自身就是一本书。
蔡老师爱读《小王子》,我也爱读。蔡老师喜欢小王子,他相信孩子们之间存在纯真的友情。我喜欢蔡老师,因为我和蔡老师一样都想当那个小王子。蔡老师40多岁了,依然相信自己还是个孩子,这不是“老顽童”,而是大人童心未泯的表现。正是这样,我和蔡老师之间便没有了距离。我们之间建立了孩子和孩子的友谊。
我们见过几次,但每次都是匆匆而别。去年秋天,我逛了一下杭州的“枫林晚”书店。里面很安静,没有北京那些书店的吵闹。它更像咖啡厅。我以为浙江遍地是安静的书店。读了蔡老师写的《但得爱书人似我》后,我才知道,绍兴已经没有什么书店了。这让我很吃惊。绍兴也算是个古城。我去年到绍兴,便被蔡老师拉去看故居。绍兴的故居可以说数不胜数。我参观了鲁迅故居、蔡元培故居,还有王羲之写的《兰亭序》中的兰亭。这么一个饱含古韵的城市,书店却少之又少,我完全没有想到。蔡老师一位开书店的朋友,甚至也撇开了书店,转去养鱼。他带走的不只是一箱箱书,还有一份浓郁的情怀。好在很快又有人开了书店——总有一些喜欢书的人在。蔡老师是一个平和的人,温文尔雅,他从不怒斥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他懂得如何享受生活,懂得苦中作乐。我们一起去过“南方书店”,店外店内是两个不同的世界。穿过那扇门,好像就穿越了两个不同时代的空间。蔡老师是属于两者之间的。纵使门前冷落车马稀,他也能将其看作风景。就像他自己所说:“这是一幅类似《世说新语》的画。”
我喜欢读蔡老师的文章,因为他写得有深度,尤其在儿童教育方面,很有创见。蔡老师称自己为资深奶爸。“奶爸”这个词多少有些“萌”。通过《但得爱书人似我》这本书和以往我对蔡老师的认识,我对蔡老师所做的事一直非常敬佩。多年来,他把自己的精力倾注在儿童教育研究上。蔡老师一直想让孩子们看绘本,为此他一直在撰文宣传绘本作者蒲蒲兰的贡献。绘本这种东西,正如蔡老师所说,无言地表达了一种情感。我记得我看过一部叫《红气球》的电影。这部电影是无声的,通过画面和背景音乐展现故事,很感人。蔡老师说没有文字的故事反而更让人震撼,我也是这么认为的。这说明蔡老师也还是那个小王子,飞行在想象的天空里。
很久以前,大概是小学四年级,我看过一部电影叫《海角七号》,那是属于我童年的记忆。蔡老师也看过。《海角七号》中的主人公们,一个个看上去像土匪,但他们都是善良的。他们组成了一个乐队,其中有热血青年、警察大叔、耄耋老人。看似奇葩的组合,却在恒春小镇创下了奇迹。我爱看《海角七号》是因为它讲述的情感。《海角七号》里有各式各样的爱。蔡老师看电影总是看得比我深。他说,为什么是这样一些人上了舞台,那些年轻人呢?这的确令人伤感,年轻人都去哪儿了?
年轻时,我们对故乡没有意识,一腔热血,只想四处奔跑;后来我们想回来看看父母,想找回自己的过去,但留给我们的,除了往事的伤痛,再没有别的。《海角七号》中,阿嘉就是一个回来寻找过去的人。但最后他摔了吉他,摔了他的梦。蔡老师是一个恋乡的人,似乎特别喜欢绍兴那个小地方,喜欢那里的车、人、街道和热闹。
蔡老师也有忧郁的一面。年轻时代的他算是个“愤青”。有了孩子后,蔡老师摇身变成“资深奶爸”,开始关注中国的儿童教育。很多人都不满当下的教育,有的痛骂教育,有的痛骂社会,然而蔡老师则不紧不慢地抛出自由教育论。在儿子的天性发展上,他没有过多地阻拦和限制。他尊重儿子,尊重儿子的那些奇思怪想。中国现在谈创新,其实为何不把自由教育当作一个基本理念呢?
一本书,一个谜,一段故事。蔡老师在寻找像他一样的爱书人,而我刚好走在成为爱书人的路上。我们由此有缘相遇。
书从不拒绝人进入它的国度。在那里,万物生长……
【特约评点】
潘海燕
王问樵是我的孩子。他不轻易写文章,只要写,必是有感而发;他写文章有自己的见解,从不人云亦云。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写作纯粹是为了释放。
从王问樵的文章来看,他写作有三个特点:一是他的文章真实。写作对于他,完全是课余爱好,或者说纯粹是为了释放。他看完一本书或一部电影,或在生活中遇到“不平”之事,就一股脑写下来,常常一写就是好几千字,不写完不罢休。遗憾的是,他缺乏主动创作的意识,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他的进一步发展。二是他写文章比较老成。他上小学五年级,就开始思考自由之类的问题。他善于抒情、议论,细节描写不足。他不是天生如此,而是他小时候,我们对他的照顾太少。他三岁时,我们迫于工作(这当然是托辞),把他送去全托,所以童年时没有人给他读童话。长大一些,他周末回家,我们也陪伴不多。他常常自己从架子上取书看,一开始接触的就是成人看的思想性比较强的书籍,这对他性格的形成造成了很大影响——他静守的日子比较多,长于分析人的心理,但也因此少了少年纯真的底色。三是他写文章率性而为,追求个性的表达。与他的属相蛇很像,他有时会表现得十分激烈,气势咄咄逼人;但大多数时候,他表现得异常冷静——在远距离的观望中,找到事物间隐秘的因果和机缘,力图让思想以一种更深沉的姿态展现出来。
博尔赫斯说,书摆在那里,等待你进入它的世界,你走进去,它对你来说才是存在的。问樵与书结缘,但我们指导得太少。我常常自责把他三岁就送去全托。他现在的很多习惯和心理上的问题,都与我们当年疏于管教有关。在他写作的道路上,我给予他的唯一指导,只是告诉他,看待问题要多角度地分析,尤其要多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樵在追忆自己的读书写作经历时说:“我很感激我的父母,他们把家搞成了图书馆,让我自己去觅食。而妈妈教我的比较阅读的方法,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在比较的过程中,读书不由得慢下来,形成了自己的学习风格。”如果说,除了对比的方法,我们还给了他什么影响,恐怕就是质疑和实证的精神。这是我和他父亲做事的风格,或多或少也影响了他。
读书,为了吸纳;写作,为了释放。这就是问樵的读书与写作之路,没有什么独特的。如果真的文如其人,那他的文章就是他心灵成长的记录。
(潘海燕:中公教育语文读创课程讲师,《文学校园》杂志“作文备考”专栏撰稿人。主要作品有《一名普通教师关于读书的自白》《做一个内心柔软的人》《生死乃天道,至情留人间》《人生如译》等。)
【作者访谈】
小编 王问樵
1.请谈谈读书的意义,或者你对读书的看吧。
答:人的本性是狂野的,但在社会的影响下,灵魂会被慢慢磨平。这时候就特别需要读书来保持灵魂的锋利。我渴望通过读书来摆脱社会的捆绑,使自己不至于沦为“奴隶”。阿甘的妈妈说:“一双脚能告诉你关于这个人的一切。”不要停歇,每个人都是命运的收割者,并最终被命运收割。能对抗这收割的,读书算是其中之一。
2.你觉得写作文快乐吗?
答:写作文快乐不快乐,那得看是自己主动写,还是被动写。我考试时几乎没有写出过什么好作文。考场上写作文,我总感到很怪异,大脑中的“灰色脑细胞”全部僵化,根本调动不起来;加上我写作文,动辄几千字,在考场上,往往还没开头,就要煞尾了。所以,在学校,我几乎没有感受到写作的快乐。写作原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不过是有什么想法就真诚地表达出来。我平时比较爱看书,爱看电影。写书评或电影评论,我还是比较开心的。
3.你对文学作品有什么看法?
答:就文学作品而言,最吸引我的是推理小说和侦探小说。我喜欢波洛这个形象。与福尔摩斯不同,他并不需要奔走,而是通过分析每一处线索就能获得真相。我读书常常抱着一种玩游戏的心理,喜欢不断地闯关,因此最吸引我的作家是卡尔维诺,最吸引我的小说是《达·芬奇密码》。
4.假如可以,你会选择作家这一条人生道路吗?
答:不会。不是我不愿意,而是作家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这个问题是不能假设的。我的经历太缺乏“盐味儿”。如此寡淡的人生岂能奢望成为作家?我看自己不过一写手而已。
吴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