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蒲,杨丽,李杉,付鹏钰,张书芳,周昇昇,詹瑄,叶冰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郑州 450016
2010—2015年河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资料分析
袁蒲,杨丽,李杉,付鹏钰,张书芳,周昇昇,詹瑄,叶冰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郑州 450016
目的通过分析河南省2010—2015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规律和流行特征,探讨可行的防控措施,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河南省2010—2015年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中所收集的数据变量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结果2010—2015年河南省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69起,1 499例发病,1 015例住院,7例死亡,平均每起患者数为21.72例。2010—2015年全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量主要集中在3~10月份,主要集中在换季的季节。发病人数(300例,20.01%)在9月份达到了高峰,随后总体呈下降趋势。平均每起发病人数也是9月份最高,为75例;死亡人数(4例,57.14%)和病死率(3.10%)均为3月份最高。全省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以发生在宾馆饭店的数量最多,占总事件数的24.64%;而发病人数和住院人数最多的场所类型为学校食堂,占总发病人数和总住院人数的的35.49%和34.09%;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暴发场所类型为家庭,占总死亡人数的71.43%。微生物性因素致病人数最多(897例,59.84%),而致死人数最多的致病原因是化学性因素(6例,85.71%)。结论应当加强基层监测网络建设;加强重点地区、重点时段、重点环节、重点人群的食品安全宣教和监管;探索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模式。
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食品安全
食源性疾病是全世界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其涵盖范围广泛,涉及多种类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食源性疾病负担的首次估算表明,每年10人中几乎有1例因吃被污染的食物而生病,导致42万人死亡。5岁以下儿童处于特高风险,每年有12.5万名儿童死于食源性疾病,非洲区域和东南亚区域的食源性疾病负担最重[2]。通过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监测和归因分析,有助于相关部门制定更为合理的预防控制措施,为制定和调整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该文对河南省2010—2015年食源性疾病暴发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探讨其发生规律和特点,为加强河南省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
采用Excel 2010和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河南省2010—2015年网络直报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
2010—2015年全省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69起,1 499例发病,7例死亡,平均每起患者数为21.72人。见表1。
表1 河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年度布
表2 2010—2015年河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月份分布
表3 河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场所分布
按不同年份相同月份将数据汇总。2010—2015年全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量主要集中在3~10月份,主要集中在换季的季节(3月、5月、6月、8月、10月),夏秋季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较多。发病人数(300例,20.01%)在9月份达到了高峰,随后总体呈下降趋势。平均每起发病人数也是9月份最高,为75例;死亡人数(4例,57.14%)和病死率(3.10%)均为3月份最高。见表2。
2010—2015年全省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以发生在宾馆饭店的数量最多,为17起,占总事件数的24.64%;而发病人数和住院人数最多的场所类型为学校食堂,占总发病人数和总住院人数的的35.49%和34.09%;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暴发场所类型为家庭,占总死亡人数的71.43%。平均每起事件的发病人数最多的场所为学校食堂,为53.20例/起,而发生在家庭的平均每起发病人数最少,为10.63例%/起。见表3。
从致病原因分类上看,报告起数最多的是微生物性和化学性食源性疾病暴发。发病人数和住院人数最多的致病因素是微生物性,而致死人数最多的致病原因是化学性。从平均每起事件的发病人数来看,微生物性因素最多,其次为化学性和原因不明因素。不明原因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为17起,占总数的24.64%。见表4。
表4 2010—2015年河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致病原因分类
①纵观2010—2015年的河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事件数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与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报告系统的监测覆盖面扩大和监测敏感度提高有关[7]。与近年部分省份有过文献报道的数据相比(2011—2013年甘肃省共报告食源性暴发事件 81起,发病1 089例,死亡17例;2012—2014年云南省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803起,9 258例发病,149例外死亡;)[8-9],该省的发病起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均较少,这主要因为我省基层人员一方面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工作理解不够,工作积极性不高,一方面由于部分地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和卫生城市评比、单位政绩等挂钩,所以部分县、市、区往往不报或者瞒报少报,事件上报数量与实际严重不符。
②根据数据显示,该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时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夏秋季,与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时间特点一致[6]。暴发事件主要集中在5~10月,发病人数在9月份达到了高峰,提示夏季和秋季节由于气候比较温暖,致病微生物容易生长繁殖,一旦食物贮存或加工不当,容易引起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7]。
③宾馆饭店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高发场所,由于经营方式多样的各种规模的餐饮店繁多,部分餐饮从业人员卫生安全意识淡泊,导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时有发生,这说明餐饮部门的从业人员以及卫生环境仍待加强监管。发病人数和住院人数最多的场所类型为学校食堂,平均每起发病人数达53.20例,影响较大,不容忽视。根据以往研究显示,这与食堂的卫生条件以及从业人员的素质等有关[8]。家庭为死亡人数最多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场所,虽然发生在家庭的平均每起发病人数最少,但是结果最严重,提示对于家庭的食源性疾病预防知识宣传教育应当引起重视[9],目前世界范围内已经有很多国家开展了教育家庭层面进行食品安全操作的实践行动[10]。
④微生物性因素致病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2010—2015年以来,微生物性因素累计导致914例发病,平均每起发病人数高达36.56例,影响较大。这与环境中致病微生物多,容易因为日常生活中食品的储存、运输、制作加工方式不当而引发食品污染有关,如生熟不分、加热时间不足等原因。这提示微生物性致病因素是我省居民罹患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原因,是对公众健康构成威胁的主要因素,控制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可有效降低暴发起数和发病人数[11];化学性因素致死率最高,提示其造成伤害的可能性较大,符合化学性食源性疾病事件的特点[12]。化学类致病因素主要是由于误服误食农药、鼠药有关,应当加强监管,尤其在农村地区加强食品安全宣传,让民众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避免此类事情发生。另外,不明因素引发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占24.64%,可见对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调查工作仍面临很大的挑战,食源性疾病的溯源工作目前仍是防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13]。
①加强基层监测网络建设。该省食源性疾病上报数量虽然逐年增加,但是距离其他省份仍有不少差距,下一步要加强对基层单位工作人员的培训,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故上报作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考核指标,规范数据上报,杜绝漏报,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报告、分析、预警系统[14]。同时加强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能力的储备,包括队伍建设、技能训练、检测设备等,加强对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应急能力建设,提高引发事件原因的查明率。
②加强重点地区、重点时段、重点环节、重点人群的食品安全宣教和监管。加大对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宣传力度,尤其是在第二、三季度的事件高发季节,结合该省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以及气候特点等,有针对性地加强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电视、报纸、广播等传播媒介,以及运用网络、手机等快捷的信息平台,加强对群众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工作,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对于宾馆酒店和学校食堂等发病人数较为集中的场所,要重点关注,根据场所不同的规模选择相应的监管和指导措施,切实加强集体场所用餐的食品安全问题[15]。
③探索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模式。食品安全法规定了疾控机构的流行病学调查的职责,但没有监管职能,目前卫生行政、卫生监督、食药监、工商、质监、公安等部门在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调查处理上没有一套很好的合作模式,往往存在衔接不畅、工作重叠等现象,造成患者调查和环境调查的脱节,现场破坏严重、疾控中心无法进行完整采样,影响暴发原因的及时查明,从而导致报告数据不准确或缺失,这给食源性疾病的溯源以及进一步的防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需要在各部门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合作模式,深化多学科、多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协调,提高防控效率[16-17]。
[1]WHO.Foodborne diseases[EB/OL].[2015-08-01].http://www.who.int/topics/foodborne_diseases/zh/.
[2]http://www.who.int/mediacentre/news/releases/2015/foodbornedisease-estimates/zh/
[3]Ayersly,Williamsit,GRAYS,et al.Surveillance for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s—United States,2006[J].MMWR,2009,58(22):609-615.
[4]崔燕,梁效成.2011—2013年甘肃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5(1):76-78.
[5]张骏,余思洋,刘志涛,等.2012—2014年云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特征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6,32(5):636-640.
[6]李婷婷.2002-2011年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情况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43(6):428-431.
[7]刘秀梅,陈艳,樊永祥,等.2003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监测资料分析[J].卫生研究,2006,35(2):201-204.
[8]王三桃,冯国强,张晓红,等.2011年山西省 12起集体食堂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12,18(7):559-560.
[9]刘秀梅,陈艳,郭云昌,等.2005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8,20(6):506-509.
[10]Scott E.Food safety and foodborns diseases in 21 century homes[J].The Canadian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Journal canadien des maladies infectieuses,2003,14(5):277-280.
[11]傅济,高星,郭子侠,等.北京市2001—2005年食源性疾病监测[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3):307.
[12]徐建华,李荔,刘恕安.广州市白云区1998—2012年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4,21(6):671-673.
[13]朱大方,周标,陈江,等.2015年浙江省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6,28(10):1005-1009.
[14]景钦隆,毛新武,何洁仪,等.2006—2008年广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0,22(2):160-164.
[15]钟天辉,赖亚林,刘怀志.校园食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0):3954-3955,3962.
[16]刘汉伟.基层疾控中心处置食品安全事故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探讨[J].预防医学论坛,2010,16(5):474-476.
[17]张磊,李瑞,王凡,等.2011年大连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13,19(12):961-962,965.
Analysis of Monitoring Data of Foodborne Diseases Outbreak in Henan Province from 2010 to 2015
YUAN Pu,YANG Li,LI Shan,FU Peng-yu,ZHANG Shu-fang,ZHOU Sheng-sheng,ZHAN Xuan,YE Bing
Henan Provinci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Zhengzhou,Henan Province,450016 China
Objectiv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gular and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utbreak of foodborne diseases in Henan province from 2010 to 2015,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easibl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and provides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s.MethodsThe data variables collected in the report system of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s in Henan Province from 2010 to 2015 were statistically described and analyzed.ResultsBetween 2010 and 2015,there were 69 outbreaks of food borne diseases in Henan Province,1 499 cases were diagnosed,1 015 cases were hospitalized and 7 died.The average number of patients was 21.72 cases.The number of outbreaks of foodborne diseases in this province from 2010 to 2015 wa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period from March to October,mainly in the seasonal periods.The number of patients(300 cases,20.01%)reached a peak in September,followed by an overall downward trend.The average number of deaths per case was the highest in September,with 75 deaths(4 cases,57.14%)and mortality(3.10%)were the highest in March.The number of outbreaks of foodborne diseases occurred in the province was 24.64%of the total number of hotels,and the number of the largest number of inpatients and patients were in school canteen,the total number of patients and the total number of residents of 35.49%and 34.09%;of the total number of deaths in the largest number of outbreaks of the type was from family,accounting for 71.43%.The number of pathogenic factors was the highest(897 cases,59.84%),while the largest number of deaths was caused by chemical factors(6 cases,85.71%).Conclusion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monitoring network,to strengthen food safety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 in key areas and key links,and to explore the multi-sectoral cooperation work model.
Foodborne diseases;Outbreaks;Monitoring;Food safety
R155.5
A
1672-5654(2017)10(b)-0017-05
10.16659/j.cnki.1672-5654.2017.29.017
袁蒲(1988-),女,河南南阳人,硕士,医师,研究方向:营养与食品安全。
2017-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