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海燕
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如何有效地构建研究生综合考评体系
段海燕
构建全面而科学的研究生综合考评体系是推进整个素质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生综合考评体系的基础上,从创新能力和心理健康素质两个重要因素的负相关关系入手,探讨了二者在构建综合考评体系中的困惑。
国外研究生教育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对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注重从实际出发。美国对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是通过课程学习、资格考试、选题、实践能力、论文质量等方面进行,尤其是把课程结束后的资格考试和论文开题审核这两方面作为考评的重点。德国的研究生不要求课程学习,但对研究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及工作能力要求非常严格。日本则把论文质量及创新点作为评价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条件之一。
国内多数高校对于研究生的考评实际操作工作主要通过第一年的课程考试,第二年的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第三年的论文答辩这几方面进行。目前这些考评方式能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但整个评价过程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没有摆脱静态的、总结性评估的根本模式。有少数学校也尝试着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生综合考评,但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徐茹燕等研究指出研究生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社会实践能力和身心素质五个方面。郭震在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智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综合素质应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和身心素质。
总体上看,国外的综合考评重在论文方面的考核,而素质教育强调的创新能力也在学生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得以体现。我国的中期考核考查的也是学生进行论文之前的知识积累和基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从中可以看出,创新能力在国内外的综合考评中都是一个重要方面,而在整个素质教育中发挥基础作用的心理健康素质却只是简单的提及。
创新能力是人们革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现矛盾、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等的一个系统过程。无论从满足国家发展需要的角度,还是从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始终是研究生教育永恒的主题,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属性,标志着研究生培养质量。
而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也已经成为衡量研究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与身体素质两者一起构成了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基本内在因素,进而构成了学生素质发展和形成的前提。
作为研究生综合考评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他们之间的特殊关系成为我们构建研究生综合考评体系的一个困惑。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健康心理学》一书中指出,个体的心理健康、适应性及创新性程度三者是相关联的。在中学生群体中的研究表明,中学生创新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水平较为密切,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个体在创新意识和竞争上要显著优于心理健康水平低的个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创造能力个性因素与心理健康因素存在显著负相关。而以大学四个年级为被试的研究中表明,大学生创造力倾向与心理健康各因素成负相关。
我国中学生基本都是在为中高考疲于奔命,任其发挥创新的时间和机遇十分有限,而大学是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可以任凭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因而在研究生群体中可能存在的情况是:创造能力越强的个体,则越有可能是那些存在某些心理问题的个体。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也会发现那些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个体总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说,新环境的适应问题、与室友和同学的相处问题等。那么,作为研究生综合考评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的负相关使得二者在整个考评体系中权重问题又成为一个困惑,创新能力,心理健康,孰轻孰重,又成为一个两难选择。
由于创新能力和心理健康素质在综合考评体系中的重要性,对于二者的量化测量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借助于信度和效度良好的心理测量工具,既可以简化考核工作的复杂性,又可以提高考核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目前用于测量个体创造力的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由林幸台、王木荣,依据F.E.Williams编制的创造力组合测验而修订,用于评价受测者在好奇性、想象力、挑战性和冒险性四项行为特质上的程度。在心理健康测量方面被广泛采用的心理测验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研究生综合考评中引入客观的心理测量手段,不仅能够真实可靠的反映出个体的实际情况,推进研究生考评的透明化,更能避免由于主观评价而引发的各种学生之间的矛盾,对于维护校园稳定安全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十一世纪是呼唤创新的时代,是呼吁个体全面发展的时代,如何构建科学合理全面的研究生综合考评体系,是当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共同关注的问题。毋庸置疑,研究生心理健康素质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决定了心理健康在综合考评中的关键地位,只有在保证个体全面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及其他各方面的素质才有可能实现。至于二者在一套完整的研究生考评体系中各自的权重,或是否被同时引入,不同研究者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父母教养方式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对研究生创造力倾向的影响”(15JK174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