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佳,武汉东湖学院
试论认知科学视角下的翻译课程教学改革
文/刘佳,武汉东湖学院
认知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这门学科主要研究以人为中心的认知和智能活动,认知科学的兴起标志着人们人的作用越来越大。站在认知科学的角度上,翻译课程教学改革已成为必然,只有对当前翻译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才能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本文从认知科学视角下的翻译课程教学改革作了相关分析。
认知科学;翻译课程;改革
在国际交流中,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在运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翻译是关键,翻译将他人的语言翻译成我们可以听得懂的语言,将我们的母语翻译成他人可以听得懂的语言,从而更好地方便交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对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而要想培养更多的翻译人才,就必须加大翻译课程教学。然而,现行社会形势下,传统的翻译课程教学方式已经不是翻译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学改革刻不容缓。只有结合社会形式不断改革,才能实现翻译课程教学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认知科学就是研究人类感知和思维信息处理过程的科学。在现代社会里,我们无时无刻都处在“认知”的过程中,在认知的过程中,会逐渐让我们学会一项技能,形成专业能力。从这种角度来看,当前翻译课程教学改革十分必要。随着对外开放的继续推行,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对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认知科学视角下,翻译人才的培养也是一个重要的认知过程,要想提高翻译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结合实际,改革教学方式。现阶段来看,翻译课程教学过程中依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理论性教育偏重,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得学生的翻译能力得不到提升,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所需求的人才有差入。面对社会发展对翻译人才要求的增加,只有进行翻译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围绕学生来开展教学,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
就目前来看,翻译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翻译教学的认知还不够全面,依然停留在传统观念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逐字逐句的翻译,这种翻译比较单方面,也就是将外语翻译成中文,而中文翻译成外语方面的能力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双语能力比较低,所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不高。
在翻译课程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原语国家的一些生活常识、历史文化等问题,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很容易忽略相关文化知识,将需要翻译的词句独立起来翻译,而在这种脱离文化背景下的翻译,很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造成词不达意,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如,between the devil and blue sea,本意是:进退两难,而在不了解其背后文化知识的学生会直接按字面意思翻译成:在魔鬼和蓝色海洋之间。
就目前来看,翻译课程教学方法还比较落后,主要集中在课堂,主要是让学生做翻译练习,然后针对学生的翻译练习做一些简单的讲解,然而长时间的这种翻译练习,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课堂上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另外,在课堂上,教师直接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地按照教材内容来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升。
一种语言理论的出现都会涉及到理论的应用,进而带动语言教学的发展。而人事科学对教学具有重大影响,尤其是翻译课程教学。翻译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要想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须传统的翻译课程教学观念,要根据当前社会形势需要,强化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2]。只有正确认识翻译课程教学,才能更好促进翻译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翻译就是将不同语言进行转换,使得语言可以共享,翻译作为一种知识,它与所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翻译也必须结合时代背景不断改变和创新[3]。在翻译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语言文化背景来教学,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以“早餐”为例,中国的早餐有“稀饭、豆浆、油条、馒头、包子”等,而西方的早餐有“奶酪、面包、牛奶、三明治”等,在翻译相关词、句的时候,要根据中西文化的差异来引导学生翻译,让学生了解相应的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翻译。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很显然,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翻译人才的培养,而要想培养出专业的翻译人才,就必须革新这种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翻译课程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实现高效教学[4]。例如,在翻译教学中,我先介绍一些语言文化背景,然后给出一段范文,让学生去翻译,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由学生对学生的翻译结果进行打分。最后,我对学生的翻译总结过进行评判。整个过程中,任务完全由学生完成,同时通过讨论,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它集合了声音、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功能[5],在翻译课程教学中,借用多媒体,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如,借助多媒体上的资源,让学生与系统进行人机翻译,由系统出句子,然后由学生翻译,在翻译过程,系统给出学多向选择,让学生选出正确的答案,这种人机翻译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双语能力。
综上,认知科学视角下,翻译课程教学改革已成必然,只有改革翻译课程教学,结合社会发展形势,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潘幸荣,周文革. 认知科学视角下的翻译课程教学改革[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170-172.
[2]唐汝萍.翻译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J].韶关学院学报,2010,31(01):150-153.
[3]赵俊.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改革之实践探索[J].昆明学院学报,2016,38(05):116-122.
[4]孙一博.翻译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5,(05):45-47.
[5]梁林歆.论高等院校翻译课程教学改革[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7(05):140-142.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翻译教学模式探究 ,武汉东湖学院校级教研项目项目编号:17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