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小花 秦政,中共九龙坡区委党校
关于重庆轨道12号支线建设建议研究
文/谭小花 秦政,中共九龙坡区委党校
根据重庆拟建12号的走向和目前现有的轨道路线,提出整合城市轨道交通资源-建设12号轻轨支线,串起重庆西站、巴国城、杨家坪三大商圈,使轨道交通更大限度服务都市功能核心区,促进三大商圈发展,缓解主城交通。
资源整合;内联三大商圈外通枢纽站;国际化都市
《重庆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2-2020年)》远期规划12号线的走向。据相关报道,重庆轻轨12号线站点设置:途经车站为金凤南、白市驿、重庆西站、二郎、巴国城、双山公园、平安、重钢、九宫庙、外河坪北、李家沱、李家沱东、九公里、鹿角南。全长约48公里,途经九龙坡区、
大渡口区、巴南区、横垮重庆东西两座大山和一条长江,是都市功能核心区唯一一条东西走向、线路最长的轨道线,大大缓解重庆东西穿越人员的交通拥堵问题,也串起了地铁环线与轨道3号线。
轨道12号支线(以下简称支线)走向:巴国城(12号线和地铁环线站)-大堰(2号线)-动物园(2号线)-黄桷坪(拟建黄桷坪大桥)-二塘
(黄桷坪大桥东)-二塘站(3号线)。支线接12号线和地铁环线的巴国城站,东向接2号线大堰站到动物园与杨家坪商圈相连,借黄桷坪大桥过江与轨道3号线相连。
支线(全地下)由已建的地铁环线和12号线的巴国城站出发,途经大堰站与动物园(地下)相椄,经九龙广场过黄桷公铁两用大桥与在二塘站与轨道3号线相接。支线谷歌地图实测距离约7.2公里。
2.2.1 四条轨道相联、两条铁路相通
支线有效整合地铁环线、重庆西站铁路线、12号线、2号线、五号线支线(黄桷坪)、重庆南站铁路线、黄桷坪大桥、3号线的交通资源,致使该部分交通资源互联互通、资源集聚效应得以充分释放,大大提升交通潜能,真正做到1+1大于2的非线性组合,因为互联互通后的交通资源都结束最后一公里的断头路厄运。
2.2.2 支线由此构建多个环线
一环线:巴国城(地铁环线)-大堰-杨家坪-谢家湾-陈家坪-二朗-巴国城;二环线:杨家坪-2号线-牛角沱-3号线-二塘站-黄桷坪大桥(12号支线)-杨家坪-动物园;三环线:巴国城-支线-动物园-支线-二塘-3号线-两路口-地铁一号线-石桥铺-沙坪坝-地铁环线-重庆西站-巴国城-支线-动物园;四环线:巴国城-支线-动物园-支线-3号线二塘-3号线-李家沱-12号线-外河坪-12号线-九宫庙-12号线巴国城。
2.2.3 支线联接半岛两大铁路线
小梨线与渝黔线(仅8.6公里长),构建两大铁路环线。支线构造两大铁路环线:a菜元坝-沙坪坝-梨树湾-重庆西站-巴国城(12号线及支线)-动物园-火车南站-菜元坝站;b:南站(黄桷坪大桥站)-小南海-西站-巴国城-动物园-南站(黄桷坪大桥站)。连接线打通两条火车轨道,一是盘活存量资产;二是为将来城市铁路建成提供基础;三是增加了单一轨道线的功能发挥。
2.2.4 三大商圈相连
重庆西站-巴国城-杨家坪、南坪西商圈相连,解决商圈间频繁的人员交流(还原了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大流量交通工具,解决商圈间的人员流动本性),这正是规划人的真实意志体现。
2.2.5 支线构建水陆联运,实现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东南亚相联
支线将西南地区最大的火车站拉到长江边九港相联,8公里长的支线将陆上枢纽变成了水陆联运,为陆上旅客方便入长江港进入水上旅游提供了方便,为长江中下小游货物由九龙港到重庆西站-渝滇铁路-昆明-东南亚,为“一带一路”水陆联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构建了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桥梁。仅8公里长的支线,无论是连接半岛两大铁路线、串联三大商圈与一大枢纽站、水陆联接,实现内联外通,同时构造多个轨道环线,最大限度地整合支线地区的交通资源。
重庆轨道交通不能高密度布局于都市功能核心区的支线地区,一不符合重庆都市功能区高密度发展、精细化建设、建设成国际化大都市发展定位的要求,二不符合集约化建设城市指导思想,三不符合重庆实际。
重庆东西向交通严重缺失,都市功能核心区中的重庆南,其轨道交通落后,线路稀少,密度不足。连接线分布在重庆都市功能核心区南部旧城区,是重庆人口密集区,本应该密集布局大流量轨道交通工具,使服务于更多的人群、缓解中心区拥挤的交流。多种资源整合、提高资源效率。水港资源与陆铁资源整合、枢纽资源与商业(三个大商圈)资源整合、交通资源与旅游资源(动物园、长江游轮)整合、东南亚资源(西站高铁)与长江经济带资源整合、商圈之间资源整合。
支线与与重庆南三大商圈(巴国城、杨家坪、南坪西)相通,将更大限度地发挥西南地区最大火车枢纽站对其辐射作用,分流进出重庆主城的人流,节省了该地区人口进出主城的距离,免除了该地区人口绕道进出城而导致的城市交通瘫痪局面。
支线全长约8公里,途经重庆地质构造的向斜地带,岩石坚硬、水平走向,适合地下走向。支线在过江部分建成轨道和公路两用桥且设人行步道。
无论是凯恩斯理论下的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制造需求渡过了1929年经济大危机、成功挽救了马克思笔下的资本主义灭亡的命运,还是里根的供给经济学”(Supply-side economics),及当今中国流行的供给侧改革,支线建设都一项近远期最有效的民生工程。
综上所述,一项边际收益远大于边际成本的工程,无论是过去的BOT、还是今天流行的PPP模式建设,都是投资商趋之若鹜的香馍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