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兰兰,桂林博物馆
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战略
文/陶兰兰,桂林博物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在特定区域中的团体或个人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实践中生产、创造出的被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口头传说、歌谣、表演、礼仪、技能等文化创新。 我国历史悠久,人民智慧勤劳,历史长河中产生创造出了大量丰富的体现中华民族特有精神文化价值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主要针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战略进行简要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战略
一切保护规则的确定,保护方案的实施都必须在战略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符合战略原则的要求。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和传承的历史传承性,往往在确定其权利主体时很复杂。既要考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贡献,也要考虑对其传承改良中所做的贡献;既要考虑单个的权利主体,又要考虑群体在其传承中的作用。同时,确认权利主体是保护和发展的前提,所以本文认为权利确认原则应该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之一。权利确认原则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确认和尊重其创造者、传承者等利益相关人的权利。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具有地域性、群体性和历史性的特点,其权利主体的确定以及权利利益的分享机制可能会遇到一定的障碍。但这些障碍并不妨碍我们把权利原则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战略的基本原则之一。反而应按此原则的要求形成权利确认的基本方法,确定创造者及传承者等权利主体,为以后的发展与保护奠定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享用和传承下来的文化事项。综观十多年来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大致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和路线:一是认为保护的重点应该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性”和“本真性”上,反对借保护之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市场化开发;二是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活态性”“变化性”和“经济性”,保护工作应该与时俱进,商业化和产业化是在当下文化语境和社会环境中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重要途径。虽然两者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但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主体即民众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商业化和产业化过于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易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的发展和演变脱离原来的文化传统,变成时尚消费品和文化标签,进而毁损其原有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弱化其持有者群体的文化认同感,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所说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的宗旨大相径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区域性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种稀缺的特色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具有极大的价值。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就是要赋予历史的、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主要体现在对其利用方面。可以说利用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升其价值的过程。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知悉、热爱才能够有生命力的不断传承下去。可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不仅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有更广的知名度和强大的传承生命力,而且能实现文化、经济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发展。
我们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利用时,要坚持涵养、传承文化为主,发展经济为辅的原则。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价值应该放在首位的,这既是保护的本身目的,也是发展经济的基础。东巴文献被学者视为提供研究资料的“富矿”、“活化石”并于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名录》。这无疑为丽江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由于其后的发展经营中出现了过度商业化、同质化倾向,丽江古城及东巴文化的神秘性及人文气息正在逐渐丧失,深层文化内涵也在逐步减少,这种状况致使整个丽江市对外来游客越来越丧失了吸引。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我们在保护发展非物质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文化保护放在第一位。
歌谣、表演、礼仪、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人的因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更加重要。因为它们的传承、创新、发展都离不开传承人自身的技巧与素质。建立国家层面的有经费保障、安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传承人计划必不可少。只有这样才能使原本脆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绵不绝且发扬光大。具体而言,我们应该对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梳理、分类保护。比如文化部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民间文学、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五大类进行保护并确定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同时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规范,在已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基础上进一步的修订完善各类传承人的认定标准,筛选出优秀合格的传承人;进一步的明确传承人在传承活动中的各类权利和义务,使其权益和责任更加具体;还要进一步提高对各类传承人的资助标准,使他们的传承获得有经费保障,免除后顾之忧。总之,我国珍贵且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通过传承人战略得到充分的保护与发展。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虎遗产的文化符号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新的平台与可能。因此,如何将非遗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价值转化为产业优势,形成文化产业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共赢局面显得尤为重要。
[1]徐印印,郭宜龄,沈俐滢.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BRMP评估分析——以傣族手工造纸技艺为例[J].对外经贸.2016(06)
[2]刘燕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思考[J].发展研究.2015(09)
[3]赖小静.以梁平竹帘为例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现代装饰(理论).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