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运吉 侯冰莹 谭青薇 史博雅,哈尔滨商业大学会计学院
长久以来,我国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都是侧重于“需求侧”,被称为需求侧三驾马车的“出口、消费与投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而“创新、资本、土地与劳动力”是供给侧的四大主要要素,然而从2008年以来,需求端对高端产品产生巨大需求,供给端则发生产能过剩,需求侧与供给侧出现了严重的资源错配问题。从我国此种国情来看,国家应将宏观调控的侧重点转向“供给侧”,全力展开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企业应锁定“创新领域、新兴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发展方向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转变,但最终都会落实到微观层面的各企业中去。管理会计作为微观经济的基础,顺应与推进国家宏观层面的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客观的必然结果。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与作用在宏观层面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企业层面有利于企业适应外部激烈的竞争及变化的经济形势。与此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对管理会计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与影响。
为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主要包括“制度因素、产业因素和质量因素”的三大动力因素。制度因素为管理会计创新给予了充分的制度保障与制度红利;产业因素则有效解决了供需间的资源错配问题,促进有效供给,提高企业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及工作有效性;质量因素是将创新战略视为指导管理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动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种经济措施在各企业中的实施,这会有助于管理会计“价值增值”的内涵与外延的充实和扩展,从而传统管理会计“价值增值”的本质得以改进。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管理会计在供给侧的改革,要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实现功能结构的升级优化。
在当今网络时代,信息共享已是企业改革、创新发展的必要环节。首先,供给侧改革严重影响了管理会计的信息支持系统的搭建,管理会计作为企业内部会计的形式,与财务会计存在较大不同,管理会计以对企业内部自身负责为主,在网络发达的时代,各企业各部门与时俱进的标志就是信息共享。
近年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不断恶化,国家也日益意识到伴随着科技进步、人口增长、需求膨胀、自然资源逐渐衰竭,为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高的需求水平,各企业必须要改革创新,实现企业与环境和谐发展。顺应中国的国情,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际,管理会计在企业战略管理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必将随着市场需求与消费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完善。我国全面倡导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绿色会计概念被多次提及,并已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直以来,中国被誉为 “世界工厂”,在世界经济中占有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而实际上,我国长期扮演着生产者而不是创造者,导致产业链处在低端位置,与付出的代价(能源耗费、环境污染等)相比并不能获得可观的收益。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张从产业链的建设与整合出发,倡导产业的优化和升级,剔除高能耗、低收益的产业部分,削减过剩的产能,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在此前提下,企业的使命不可以再止步于创造价值,必须要重视“价值增量”。
管理会计的内部控制以成本会计核算为基础。以往的成本会计主要针对如何解决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的问题,完善企业生产制造流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国家倡导放权减税,采取“减少企业社保缴纳比例”、“营改增”等手段,使企业在结构性减税中获益。我国的各企业要及时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全面推进产业升级,提供企业核心竞争力。从管理会计的层面讲,我国的内部控制针对企业的控制管理通常从“成本导向”与“收益导向”两个方面出发。
从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层面来看,要将信息生成渠道与信息应用领域等方面相融合进而使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得到改进,同时借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管理会计的信息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优化。换言之,应该实现“四流合一”的高效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即人流、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全面有效联合起来,从链式经营到开展网式经营管理,充分实现信息共享。此外,以供给端为起点,对管理会计的报告体系进行改进,加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同其他信息系统的和谐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与现代“互联网 +”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新的模式有机结合,促进经济体制的优化与改革。我们既要关注宏观层面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也要注重微观层面的改革与创新,大力发展管理会计的供给侧改革就是微观层面的重要改进内容。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管理会计创新,需要关注管理会计控制系统和信息支持系统中“前馈与反馈”机制的应用。管理会计创新会反作用于供给端,那么我们要预防管理会计中“负反馈”的效应。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管理会计必须要充分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1]冯巧根.供给侧改革与管理会计创新[J].会计之友,2016(07):128-133.
[2]叶婷瑜.供给侧改革驱动国企管理会计创新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2017(12):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