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望的立国思想及其对齐国的影响

2017-12-25 09:44李庆玲
关键词:钟离立国齐宣王

□李庆玲

太公望的立国思想及其对齐国的影响

□李庆玲

西周初年,太公望因功劳而封于齐国。《左传·僖公四年》云:“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西周时期,太公望被分封在齐国,国都临淄,是齐国的始封君,并且得到了征伐大权。太公望虽然是西周王朝的股肱、亲信之臣,但是封于齐国之后就有了明确的、与西周王朝有别的立国思想。从历史记载看,太公望治理齐国主要采取“以工商立国”“简礼从俗”“尊贤上功”的立国方针。齐自立国以来,就把工商业视为国家的根本,对齐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治国之策,对姜姓齐国甚至以后的田姓齐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辉煌的独具特色的齐文化。

一、太公望“以工商立国”对齐国的影响

太公望封于齐国,采取以商业立国、发展商业的治国方针,对齐国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史记·货殖列传》云:“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辏,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汉书·地理志》记载:“太公以齐地负海、潟卤,少五谷而人民寡,乃劝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而人物辐辏,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太公望依据齐国的地理位置及环境,采取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措施,使齐国迅速发展壮大,最终成了一个强大的诸侯国。

春秋之后,齐国继续采取工商立国的国策。《史记·货殖列传》云:“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倍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这段记载说明,齐自太公望时就以工商业而富,使“海岱之间敛袂而朝”,而春秋时期的管仲治齐,也曾设轻重九府,使齐国富强,直至战国时期的齐威王、齐宣王时期。《史记正义》云:“轻重,谓钱也。夫治民有轻重之法,周有大府、王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皆掌钱币之官,故云九府也。”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认为,齐国发展商业,是其霸业形成的重要原因。

管仲认为,国家要对工商业进行控制。《国语·齐语》记载,管仲提出“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四民者,勿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其事易。 ”(吴)韦昭注:“哤,乱皃;易,变易也。”管仲让“士之子恒为士”“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农之子恒为农”。管仲认为,这四种民互不干扰,各司其事,各从其业,政府就容易控制,社会秩序则会良好。

管仲主张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上,使他们安土重迁、从事农业生产而不见异物而迁。管仲说:“令夫农,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权节其用,耒耜耞芟,及寒,击草除田,以待时耕;及耕,深耕而疾耰之,以待时雨;时雨既至,挟其枪刈耨镈,以旦暮从事于田野……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是故农之子恒为农,野处而不昵。”[1]管仲还指出,在农业生产方面“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陆阜陵墐,井田畴均则民不憾;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略,则牛羊遂。”

在这里,管仲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农业的思想。从农器、农时到耕作、饲养牲畜,他都有明确的、具体的方案,要农民旦暮从事田野耕种,至死不迁。管仲还推行“相地而衰征”的田赋制度,即按照田地的肥沃硗薄而收取地税,从而以实物地租代替了西周以来的劳役地租。

对待手工业者,管仲提出也要他们居住在一处,不准迁业。管仲说:使手工业者“旦暮从事,施于四方,以饬其子弟,相语从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对待商人,管仲要求他们也要住在一起,“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资,以知其市之贾,负、任、担、荷,服牛、轺马,以周四方。 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市贱鬻贵,旦暮从事于此,以饬其子弟,相语以利,相示以赖,相陈以知贾[2]”。

管仲提出的这一整套的商贾政策和思想,是中国早期的“工商食官”思想。他要商人们审时度势,了解市场情况,然后负、任、担、荷、服牛、轺马,到各地去经营工商业,“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市贱鬻贵”,以营其利。他还要这些商人教给自己的子弟从事工商业的技巧等,使“商之子恒为商”。

《国语·齐语》记载,管仲治齐“制国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也说明把工商者集中起来居住,以便于管理。《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齐国“山林之木,衡鹿守之;海之萑蒲,舟鲛守之;薮之薪蒸,虞侯守之;海之盐蜃,祈望守之”。可见,齐国的商业贸易全都在官府的控制之下进行。

《史记·平准书》云:“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货殖列传》云:“管仲设轻重九府。”综上这些记载说明,管仲治齐设轻重九府以管理经营工商业者所得的利润和钱财,这是承自西周太公望对工商业采取的措施。经过太公望及管仲修轻重之法以治齐,使工商立国思想成为春秋时期齐国的基本国策。

管仲根据齐国的具体情况,提出“通鱼盐于东莱”[3],从而繁荣了齐国的经济。太公望及管仲都没有“重农抑商”思想,太公望主张工商食官制,即由政府控制工商业;主张士、农、工、商,不准迁业,这当然也是农、商俱利的思想观点。

二、太公望的因俗简礼国策对齐国的影响

《史记·鲁周公世家》云:“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之礼,从其俗为也。’及后闻伯禽报政迟,乃叹:‘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索隐》云:“言为政简易者,民必附近之。近谓亲近也。”

史载,太公望受封以后,入乡随俗,采取了因俗简礼的政策,迅速地与齐地的土著居民融和,与齐国殖民者融为一体,使这些土著之民很快地归附。太公望对土著民中的贤能之士又破例重用,这对齐国政治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春秋时期,周王室及其所属的姬姓诸侯国已经摒弃了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同姓为婚的婚姻风俗,他们认识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4]。 《左传·宣公三年》云:“吾闻姬、姞耦,其子孙必蕃。”因此,周代实行异姓婚姻。先秦时期,以周王室为代表的姬姓贵族基本摆脱了同姓婚姻的桎梏,推行异姓婚姻,故《礼记·大传》曰:“虽百世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

齐国亦属华夏诸国的系统,又是周王室的姻亲,但齐受封于东夷地区,太公望受封后,“简君臣之礼,从其俗”[5],故春秋时期齐国保持着许多原始部族的遗风,同姓为婚甚至兄妹婚的婚姻形式在齐国认为是很平常的事。齐国贵族之间同姓为婚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如齐釐公之女文姜与其兄长齐襄公有长期的私通关系。《史记·齐太公世家》云:“四年,鲁桓公与夫人如齐,齐襄公故尝通鲁夫人。鲁夫人者,襄公女弟也。自釐公时嫁为鲁桓公妇,及桓公来而襄公复通焉。”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齐国崔武子聘娶东郭偃之姊。东郭偃说:“男女辨姓,今君出自丁,臣出自桓,不可。”并经卜筮,不吉,但因东郭偃之姊貌美,崔武子终娶之。《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还记载了齐庆封娶同姓卢蒲癸氏之女的事情。

齐国保留着许多原始婚姻的遗风,且齐国妇女较少受到礼法的约束。春秋时期,齐国女性在婚姻方面比较自由。《汉书·地理志》云:齐国“于是令国中长女不得嫁,名曰‘巫儿’,为家主祠。嫁者不利其家,民至今以为俗。”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齐国女性,没有太多的束缚,她们的聪明才智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为社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其实在春秋时期,齐国就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女性。例如,春秋时期齐国之相管仲有一小妾,名婧,聪明过人且有学问,她破解了当时卫国寒士宁戚对齐桓公所说“浩浩乎白水”的隐喻,使齐国得到一个治国的贤能之士。又如,春秋齐景公时期,齐有伤槐女,因其父酒醉碰伤了槐树而应当死,伤槐女找到国相晏子,指出“犯槐者刑,伤槐者死”,是“爱树而贱人”,此令不当。齐因此而“罢守槐之役,拔植悬之木,废伤槐之法”[6]。伤槐女是一个勇敢而聪明的女性。

齐宣王有一个丑女王后,名曰钟离春。钟离春由于长得丑,年届四十尚未嫁出,因此自到王阕,要求嫁给齐宣王。齐宣王经过对她的问询,发现此人在政治上很有见解,属于一个贤能之士,于是立钟离春为王后。钟离春为齐宣王盛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刘向 《古列女传》卷六《辩通传》记载:“钟离春者,齐无盐邑之女,宣王之正后也。其为人极丑无双,臼头、深目、长壮、大节、卬鼻、结喉、肥项、少发、折腰、出胸、皮肤若漆,行年四十,无所容入,衒嫁不雠,流弃莫执;于是乃拂拭短褐,自诣宣王,谓谒者曰:‘妾,齐之不雠女也。闻君王之圣徳,愿备后宫之扫除,顿首司马门外,唯王幸许之。’”

钟离春对齐宣王曰:“今大王之君,国也。西有衡秦之患,南有强楚之雠,外有二国之难。内聚奸臣,众人不附。春秋四十,壮男不立,不务众子而务众妇,尊所好,忽所恃。一旦山陵崩弛,社稷不定,此一殆也。渐台五重,黄金白玉,琅玕笼疏,翡翠珠玑,幕络连饰,万民罢极,此二殆也。贤者匿于山林,谄谀强于左右,邪伪立于本朝,谏者不得通入,此三殆也。饮酒沉湎,以夜继昼,女乐俳优,纵横大笑。外不修诸侯之礼,内不秉国家之治,此四殆也。故曰:殆哉!殆哉!”

于是,宣王喟然而叹曰:“痛乎!无盐君之言,乃今一闻。”于是拆渐台,罢女乐,退谄谀,去雕琢,选兵马,实府库;四辟公门,招进直言,延及侧陋,卜择吉日,立太子,进慈母,拜无盐君为后。而齐国大安者,丑女之力也。君子谓钟离春正而有辞。《诗》云:“既见君子,我心则喜。”此之谓也。《颂》曰:“无盐之女,干说齐宣,分别四殆,称国乱烦,宣王从之,四辟公门,遂立太子,拜无盐君。”[7]

齐宣王认为,钟离春出语惊人,是一个不平凡的女子,任用钟离春对国家的富强、发展以及消除国家的弊病都是非常有好处的。(清)陈厚耀《春秋战国异辞》卷三十九云:齐宣王“拜无盐君为王后,而国大安”。

相传,齐湣王的王后因脖子上长一个大瘤,被称为宿瘤女。从当今医学研究成果看,长宿瘤当是古代人缺碘的缘故。宿瘤女为齐湣王整顿内宫、崇尚节俭,使齐国大治。齐湣王灭宋国,称帝号,泗上诸侯皆朝齐国。齐国在齐湣王时达到最鼎盛时期。宿瘤女死后,齐湣王遭到燕国的侵袭而几乎亡国,齐湣王被杀。当然,齐国的鼎盛之世以及齐湣王被杀,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后人认为,如果齐湣王的王后宿瘤女仍在,齐湣王当不会死得如此之惨。

战国时期,齐国出现了更多杰出的女性,如齐威王虞姬娟之参政受谗、齐宣王的王后钟离春、齐湣王之王后宿瘤女、齐相之妻孤逐女、拒绝“苟得之利”的田稷母等,皆是聪明有为的女性,她们为齐国的政治发展、国家富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汉刘向在《古列女传·辩通传》中共书写了14名贤能女性,齐国就占了7名。这些女性,多因有见识、有能力,凭着自己的能力而为国家做出了贡献。这与齐国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太公望“尊贤上功”国策对齐国的影响

西周王朝自新中国后特别是周公之后,采取宗法制度,这是典型的“亲亲尊成立尊”的治国方针。也就是说,周王室对国家官吏的任用、贵族的赐爵均采取亲亲尊尊制,即以亲情远近为标准和基础。贵族们和王室的血缘关系越近,就会被委以重任,其地位就越尊贵、显赫。《左传·隐公十一年》曰:“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周人的宗法与会盟也是以同姓为大。而太公望却采取了与周王室不同的“尊贤上功”的方针。《吕氏春秋·长见》亦云:“吕太公望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谓曰:‘何以治国?’太公望曰:‘尊贤上功。’周公旦曰:‘亲亲上恩。’”

《汉书·地理志》记载:“初太公治齐,修道术,尊贤智,赏有功,故至今其士多好经术,矜功名,舒缓阔达而足智。”

在太公望“尊贤上功”国策的影响下,齐桓公不记带钩之仇,任管仲为相,就是齐国任用贤能之士的典型范例。春秋初年,即位之前的齐桓公即是与公子纠争夺国君之位的公子小白。管仲是公子纠之谋臣,为了让公子纠即位,管仲埋伏在小白从莒国回齐国的路上,一箭射中小白,欲把小白射死。但这支箭刚好射在小白的带钩上,小白佯死,瞒过了管仲。后来小白回国即位为齐君即齐桓公,知管仲贤能,就不记带钩之仇,任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使齐国大治。

管仲改革采取书伐制和三选制,为下层贤能之士的升迁提供了机会,敞开了方便之门。齐桓公虚心求贤,不避寒微,从民间选拔贤才,以辅齐国。例如,《吕氏春秋·举难》就记载了齐桓公任用卫国寒士宁戚的故事。宁戚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赶车至齐,暮宿于郭门之外。宁戚饭牛居车下,击牛角疾歌。桓公闻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于是命人将歌者带进宫中相谈,问以治国之策。桓公大悦,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也,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而固贤者也,用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之后,宁戚在齐国受到重用。

关于齐桓公访贤的故事还有很多,如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伐莒之事已在国中传遍。齐桓公追查此事,结果追查到一个正在服役抬土的人,名叫东郭牙。东郭牙对管仲说,我看您的脸上有兵革之色,而且“臣窃以为诸侯之不服者,其惟莒乎,故臣言之”[8]。齐桓公认为东郭牙亦是一贤能之士,就破格任用东郭牙。

齐桓公任人唯贤,拔贤能之士于贫贱卑劣之中,广选贤能,使齐国政治出现生机勃勃的局面,国势日益增强。齐国的东南部有莱、莒、徐夷、吴、越等国,齐桓公首先对这些国家进行征伐,“一战而帅服三十一国”[9],从而稳定了齐国的后方。齐桓公兴灭国,继绝祀,攘夷狄,尊王室,成为中原诸夏的保护者,赢得了诸夏国家的信任和支持。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披发左衽矣。”[10]齐桓公成为天下的盟主。

齐国的“尊贤上功”国策,为贤能之士提供了上升的条件和机会,当然也为以后的“田氏代齐”打下了基础。齐国的强盛及威望,究其因,都与太公望封齐后的立国思想密切相关,齐桓公、管仲等人采取的一系列治国用人政策,其实都是对太公望立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2][3][9](春秋)左丘明:《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4](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2 年。

[5](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 年。

[6][7](汉)刘向:《古列女传》,中华书局,1985 年。

[8]陈奇猷校译:《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

[10]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4 年。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责任编辑 孟昭勇]

猜你喜欢
钟离立国齐宣王
古代音乐典故
丑女钟离春
齐宣王好射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亲密
天上来了小客人
齐宣王好射
青春的荆棘也能开成蔷薇
钟离春“送”脑袋
滥竽充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