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研究综述
◎孙琴
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2000年以前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成果较少,之后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研究逐步加快并成为一个热点研究领域。但专门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资料仍然相对较少,且存在着质量层次不高,创新不足,针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具体如何运行,各部门如何协调等分析梳理也不够深入,有影响力的权威性成果更是屈指可数。
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专著。如陈秉公教授撰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其中个别章节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内涵、特征等进行了针对性的探讨。还有邱伟光、张耀灿编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但遗憾的是,目前,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的专门著作相对较少,从笔者掌握的现有资料来看,仅有《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论》(朱再吕,饶越,1994)、《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张光慧,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创新研究》(金炳镐,孙英,2010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研究》(陈殿林,光明报出版社,2010)、《高校学生工作内容与机制系统设计》(侯慧君,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研究》(崔华前,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等。这些著作研究只是从某个角度或某一领域切入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进行研究,缺乏相对系统分析和探讨。
以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为探讨对象的学位论文。目前来看,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学位论文除了有马奇柯撰写的《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方文撰写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视阈中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石琪撰写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机制研究》及周从标撰写的《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4篇博士论文之外,其余的则都是硕士论文。同样存在着数量较少、研究薄弱等不足。此外,赵志军教授在《德育管理论》中第四章从教育管理角度系统地谈德育机制。
相对于前两类研究成果,以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为研究对象的期刊论文,是目前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中成果最丰富、涉及研究层面最多的一类研究成果。据笔者掌握资料来看,目前共有以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为探讨对象的期刊论文篇左右,研究内容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内涵、依据、要素构成、功能以及各种机制的建构与完善等论域,而其中直接以“大学生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为主题的学术论文仅有余篇。这些期刊论文中有一部分是从概括性角度谈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全面但不深入。观念立意高,措施性建议多,但实效性有限。还有很大一部分从不同角度或领域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论文,比如党建、网络、教学、日常生活等方面。虽然突出了针对性和具体性,也不断使机制研究趋向深入,但却难以从总体性角度来探讨机制间的关系,对机制的研究也容易形成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抽象认知。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间联动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比较薄弱。
从内容上看,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主要集中于学生工作管理和课堂教学领域,在大学生日常性生活服务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方面还略显不足。这一方面由于研究工作过于紧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心,从而注重显性化、动态化领域的研究;另一方面受片面追求提高学生工作和课堂效率的功利心态影响,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从学生管理视角展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和调控方面的研究。张彦提出应不断强化“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和成长成才服务等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中的研究。黄永乐认为应该建构和完善针对学生的评价机制、针对教师队伍的竞争激励机制、针对整体育人环境的考评机制。“学生的成长必须有目标引导,才能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学生工作队伍引入竞争机制,才能最终实现全员育人;各学院、年级、班级、宿舍只有环境优化,才能实现全方位育人”。陈国忠、徐凌霄认为学生工作机制建设应该把工作系统完善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活动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学生管理应突出服务职能,把学生作为工作的主体,并具体从教育机制、管理机制、咨询机制、保障助学机制、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予以阐述。
贾涛等学者从整体性和协同性的角度出发探讨全球化的经济发展以及信息网络化带来的重度变革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他们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第一,脱节问题变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明显问题。第二,制度不统一、不完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三,当前校企合作中思政教育的整体性有待加强。第四,教育积极性不高成为困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倦怠问题。戴吉亮等学者认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想要每一个子系统相互的整体性协同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就需要构建起一套完善的思政教育管理与评价机制。应建立整体协同管理机制,应对更加深入的工作开展,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进校企合作平台;应建立整体协同评价机制;建立整体协同激励机制,形成长效性的激励,就需要让整个思政教育系统的每一个组成体会到工作的成就感。
这些研究从高校学生工作方面不断完善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对于高校教育机制和学生管理机制的转变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片面追求显性机制研究而忽视隐性机制研究是目前机制研究的重要特点,因此这种研究模式具有“物化”思维的弊病。有些研究者提出的机制完善策略过于理想化且可行性不足,这是片面追求自由、多元化等“人化”模式的必然结果。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却又容易犯经验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错误,因此,他们对最新研究成果和国家政策的理解又常常带有机械性。这说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和实践之间存在着裂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理解还存在某些偏差并缺乏自觉意识。还没能从科学规范和人文关怀统一的角度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独特性。因此,如何在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的同时兼顾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的人文化特性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的重要任务。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