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晓娟,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BIM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文/孙晓娟,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BIM技术指的是工程造价管理领域中所应用的一种信息技术,在进行工程造价的管理时,将BIM技术合理应用其中,属于管理领域新方法和新思维。此项操作的应用,除了可以缓解大量数据处理造成的压力,还可以对造价管理进一步优化,使其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将BIM技术应用于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能够更好地解决当前我国工程造价所面临的管理问题,为企业获取更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可以实现管理水平的提升。本文从BIM技术的定义和特点出发,分析了传统造价管理的缺陷,阐述了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造价管理各阶段的具体应用。
BIM技术;工程造价管理;应用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就是建筑信息模式,其涉及的范围内容比较多,例如,建筑原件的数量、地理信息、建筑空间理念等等,能够对建筑的使用寿命进行系统的展示,对其建筑过程进行详细的描述。BIM技术是对建筑的项目施工流程等信息进行整合和进行数字信息的模型建立,增加模型的应用力度,其是一种建筑技术和方法。BIM技术对于传统建筑项目的流程进行平面模式转变为立体模型,矢量改变等,增加建筑效果图的立体性。BIM技术同时涉及于设计、建造以及管理等多个区域,增加这个区域的数字化使用,引进集成化管理于建筑工程,保证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科学性和合理性,提高整个工程造价管理的工作效率,防止在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的失控状况发生,达到对其进行有效控制。
可视化。可视化是BIM技术中的重要特征之一,可视化即看得见。如今很多工程的施工图纸均是平面的,在进行设计时需要相关人员充满想象力。简单的图纸和线条可以使施工人员在理解时没有过多问题,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复杂工艺层出不穷,若依然使用此种方式则很难使图纸将整个工程的特点和构造等方面得以展现。BIM技术提供了可视化思路,在应用过程中,其可以将各个方面的信息进行整合,并且在整个设计图纸中将重点进行标注,通过不同构件之间的互动和反馈,使整个过程变为可视化的过程。
协调性。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协调”无疑是该领域的重点内容。在工程造价领域,成本预算、工程量估算协调可以为工程造价人员提供各设计阶段准确的工程量、设计参数和工程参数,将这些工程量和技术经济指标相结合,可以计算出准确的估算、概算,再运用价值工程和限额设计等手段对计算成果进行优化。同时,基于BIM技术生成的工程量更符合实际的工程量数据。基于BIM技术而进行的成本预算、工程量估算协调,能够大大提高工程造价的准确率和工程造价的设计速率,有效降低了工程造价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仿真性。仿真性是BIM技术在建筑业领域的突出特点之一。BIM模型能够对建筑物的性能包括能耗、光照、设备等进行良好地分析和模拟,还能够对项目施工进度、设备运行、能源运行、建筑空间等管理进行模拟仿真。该技术在工程造价领域的突出表现为对工程量的自动计算。BIM模型是一个富含工程信息的数据库。基于这些数据信息,计算机可快速地对各种构件的工程量进行统计分析,大大减少了繁琐的人工算量和由人工算量而引起的潜在错误,有效实现了工程量信息与设计文件的统一,为设计前期的成本估算、方案比选、成本比较,以及开工前预算和竣工后决算提供有力的数据信息保障。
传统的工程造价管理阶段的划分,是以工程建设的阶段划分为依据,工程建设包括四个阶段,即决策、设计、发承包和施工,因此工程造价也包括四个阶段,即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和工程结算。这四个阶段存在一定独立性,必须在工程彻底竣工后,才能将所有的造价信息整合起来,而一旦发生索赔等突发性问题,就很难应对。
传统工程造价管理,一般是依据定额计价中工程量清单管理的方法,来计算某个地区工程项目的价格并进行管理,这种计价方法针对的是某个区域的工程项目,而如果项目从一个地区迁移至另一个地区,那么之前所获取的工程价格信息都将失去意义。这主要是因为不同区域造价机构的实践能力不同,其数据也只能针对其所在区域,这就对工程造价管理带来了不便。
传统的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共享程度很差,造价师与其他人员如果需要对某个与造价管理有关的事项进行沟通,往往要耗费较长时间,效率很差。举例来说,工程项目多算对比时,可能需要收集消耗数据、仓储数据、财务数据等多种信息,而负责收集数据的部门,与造价管理人员并没有合适的途径可随时进行信息共享,数据的交换存在滞后性,工程造价管理也因此受到了影响。而BIM技术的引入,可实现工程造价数据的实时共享,从而解决了上述问题。
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是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的关键阶段,尤其是方案设计阶段,其对于后期的工程造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国建设项目的造价控制,主要是投资估算和初步设计概算。传统的二维设计缺乏快速、准确量化和直观检验等手段,工程造价控制困难,而将造价控制的重点放在了施工图阶段,造价控制滞后。而BIM技术的使用,使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成为了可能。这是因为BIM模型中包括的建筑空间和建筑构件的几何信息,以及构件的材料属性,可以传递到专业化的工程量统计软件中,由工程量统计软件自动生成构件的工程量。BIM模型在设计阶段的应用,避免了为工程量计算而专门建模的工作,及时反映了与设计深度和设计质量相对应的工程造价水平,为限额设计提供了必要的数据基础,使实时造价控制称为可能。
例如,在初步设计阶段,BIM模型能够自动生成符合国家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标准的工程量清单及报表,快速统计包括土石方工程、基础、混凝土构件、钢筋、墙体、门窗及装饰装修等各专业的工程量,为材料计划和精细化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在招投标阶段,准确而全面的工程量清单是招标控制的核心关键。在传统招标投标过程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并且随着现代建筑构造形式的复杂化,人工计算工程量的难度越来越大,快速、准确的完成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工作成为招标投标阶段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而BIM技术的应用,可以快速地完成准确而全面的工程量清单,达到快速算量、精准算量的目的,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工程量清单缺项漏项、工程量偏差等问题,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施工阶段因工程量问题而引起的变更、索赔、结算超预算等情况的发生。因工程量不明确而引起的项目结算纠纷就会大大减少。
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管理主要是对各项成本的对比分析,另外施工阶段工期持续时间长、市场因素变化频繁使得过程控制在数据上存在误差。施工过程控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材料用量控制,现在无法做到精确的控制,跟现场实际情况可能存在误差,使得控制量在准确性上存在差距,目前施工管理中运用的限额零料制度是较为完善的,可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审核参考数据不方便,审核人员只能凭借少量数据及施工经验对所用数量进行大概估算。BIM 技术可以很好的改善以上情况,BIM 可根据时间、空间、工序、区域对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并生成报表,为成本分析提供准确的数据。还可快速的根据施工现场实际进度情况获得施工产值及相应的资金使用计划、进度款支付计划、劳务费支出计划、材料设备成本计划等方面。精确的分析出实时的人、材、机消耗量并快速的与预算量进行对比,对任何一个构件或一段单项工程准确的、快速的进行消耗量分析、汇总及输出,从而做到真正的限额领料,做到精细化控制。
BIM 还可在施工过程中及时跟踪变更、签证,当发生时只需将相关内容调整到 BIM 模型中,简单的调整模型,相关数据就会同步到软件中,可及时的掌握变更工程量和造价,动态进行成本控制,为管理人员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
在项目的竣工阶段进行造价管理时,最主要的就是对施工项目的实际造价进行确定。通过造价软件和BIM模型的整合,BIM模型以及系统自身的数据都可以随着工程的发展进行更新。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可以按照实际的需求对工程量分阶段以及位置的汇总和拆分进行快速的完成。对于被选中的构件,就可以按照构件内置的计算法则和构件本身的扣减规则来对工程量直接进行计算,最后得到“框图出量”。BIM模型的参数具有一定的设计特点,因此各个构件不但存在几何属性,还存在一定的物理属性,比如地理信息、成本信息、空间关系、建筑元素信息、工程量数据、项目进度信息以及材料详细清单信息等。随着施工、设计等各个阶段的发展,BIM模型的数据库也在逐渐的完善,从现场签证、设计变更等信息的录入和更新到项目竣工的移交阶段,其存在的信息量已经可以对竣工工程的实体进行表达。在进行竣工移交工作时,BIM模型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可以确保信息不会发生丢失,同时还可以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降低结算扯皮现象发生的几率,加快了结算的时间,节约了成本。
综上所述,对于工程项目而言,在其施工建设过程中造价管理工作的开展,除了可以对工程施工环节进行有效控制,降低工程建设成本外,还需要工作人员对其给予高度重视。由于传统管理工作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使其无法和社会建设需求相同步,只有对BIM技术进行不断推广和普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管理问题,为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以实现全方位管理的目的。
[1]唐琨.略谈BIM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6,(16).
[2]张爱青.BIM软件在工程造价管理中应用[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4).
[3]曹文通.工程造价管理中BIM应用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