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巍
(东北网,哈尔滨 150000)
如何进行深入采访
侯 巍
(东北网,哈尔滨 150000)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真实高效地报道新闻事实,反映正能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和谐社会健康发展,而抓特点、以点带面,在新闻实际采访和报道中显得尤为重要。
深入采访;特点;建议
新闻是新近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实报道。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记者必须深入客观地进行采访,完整准确地反映新闻事实。采访,是记者挖掘、捕捉新闻素材,触发新闻灵感的必要途径,也是新闻记者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之一。而要想拿出价值较高、不同凡响的新闻作品,除记者自身必须具备高超的写作技巧外,关键还在于采访必须深入。
一是灵活性。深入采访自由灵活,采访方式多元化。在深入采访过程中,新闻记者可根据采访内容和需要,自由选择采访角度和方法,多途径、多方式获得新闻素材。
二是真实性。只有深入现场、深入一线、深入基层,进行深层采访,才有可能获取原汁原味、真实可信的新闻素材,有效避免和克服失实报道。
三是典型性。深入采访可以使记者扩大新闻信息渠道、开阔视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发现鲜活、生动、典型的重要新闻。
四是及时性,直接深入实际进行采访,可以从中及时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东西,通过快速高效的途径,及时将新闻事件传播给媒体受众。
要做好深入采访,就要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必须熟悉了解报道领域的理论政策,这要靠日常学习积累,还要充分掌握资料,以提高作品的吸引力,避免报道失实。另外要做好一些临时性的准备工作,包括确定报道目的、选择采访对象、确定采访方式方法、设计采访问题等。尤其是对那些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能够提前策划方案、确定采访对象的报道题材。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采访,可以提高采访效率,提高报道质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提前谋划、准确到位。必须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做到知己知彼。采访前,一定要吃透对你所要采访对象所从事的工作相关的政策方针,了解国家相关部门对某项工作的具体规定,从而考虑采访什么,报道什么,采访前应尽可能拟好采访提纲,做到有备而战,这样你提到的问题才能更得要领,更加有的放矢,而且会使对方因为你对他本人情况的熟悉而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只有记者准确的提问,被问者圆满地回答,才能使广大受众获得满意的信息。美国记者麦克道尔说,艺术家、科学家、作家、政治家以及其他有名望的人,往往鄙视那些表现出对他们的活动和声望不了解的记者。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之初,有超前意识,提前谋划,尽可能多地占有新闻事件的背景材料,包括历史渊源、因果关系、各种细节;新闻当事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喜恶爱好、社会关系等等,研究分析出最主要的问题,然后尽可能详细的编写出采访提纲。提问应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自然性,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
(二)角度独特,思维开阔。在新闻实践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同一件新闻事实、同一个采访对象,几家新闻媒体或几位记者同时采访,其结果却各具特色,水平高低不同。有的平平淡淡、陈词老调,有的却独辟蹊径,令人耳目一新。其差别就在于每位记者的思维方式不同,切入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便是记者智慧和经验“功夫”的展现。那么,如何才能提出独特的问题呢?从思维方式上来讲,首先,运用跳跃式思维,从这件事联想到另一件事,由此时跳跃到彼时,在时间空间的切换中,引发你对事件和人物更全面、更细致的比较,从而激发出独特的问题。其次,运用逆向思维,就是说对人和事不仅要从正面看,更要从反方向思考问题,多几次否定加否定,一定会有意外的想法和收获。最后,运用换位思维,不仅是站在记者的角度上去想问题,更要交换身份,换位到新闻人物或广大听众的位置上看问题,假若我是他,我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我们的采访就会变得更加客观深刻,“突发奇想”。
(三)必要的知识准备。记者的采访活动往往要涉及各个领域,这就要求记者努力成为一名杂家,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法律、文史、科技,哪方面都要有所了解,这是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新闻工作者应重视平时积累,新生事物的层出不穷,使得这种积累又是无止境的,所以记者一定要经常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提高自己。一旦确定采访目标,立即突击进行知识准备,在采访中,向被采访者问什么,怎么问,是需要我们事先准备的。同一个问题,同一个事实和细节,要多侧面、多角度地去提问,挖掘,要善于把复杂的问题和过程浓缩成一个或数个简单的问题。这样,既便于对方的回答,也可以节省被采访者为组织自己思路和谈无用材料所花费的时间,以缩短采访过程。从效果上看,只要问题准备得充分,采访时间的长短并不是决定因素,采访提纲拟定之后,还有一个细节不容忽视,那就是告之被采访对象,要设法让被采访对象与自己一起进行准备,这对一个成功的采访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要想拿出好新闻,好作品,就要有求实的态度,吃苦的精神,辩证的观点,正确了解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力求看得仔细,听得认真,采得准确,谨慎认真地对待每一次采访。
[1]许效宁.记者头脑要冷静.传媒观察,1998年06期.
[2]李新文.记者素质应该增加新的内涵.采写编,2010年05期.□
(编辑/穆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