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时代大学体育的社会服务价值

2017-12-23 19:35储龙霞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49期
关键词:社会服务大学体育人文精神

储龙霞

摘要:互联网时代过多的人机对话导致大学生身体片面发展、社会交往障碍、人文精神缺失,大学体育的社会服务价值主要体现在:隐性课程的人文塑造、竞赛规则的意识培养、体育科研的文化创新、课外活动的志愿精神;为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做好铺垫,培养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体育;社会服务;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9-0229-03

一、互联网时代的体育需求

日新月异的科技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是科学技术的发明者、创造者和使用者都是人,所以人是最重要的。数字化、在线化、平台化的互联网时代,人们之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科技产品24小时渗透式侵蚀着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多人的身体在人造的环境中片面发展;不健全的身体难以孕育完善的人格和品德,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体育是对参与者不设门槛的社会文化形态,具有非常广泛的社会参与性。任何一个人,无论其身体强弱、年龄大小、受教育时间长短、经济状况如何、技能水平高低,都可以在体育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互联网改变了人类传统的生活方式,移动终端成了身体功能的延伸,人们足不出户可环顾全球,靠鼠标、键盘可赚得盆钵满溢,一台电脑即可“兴风作浪”……很多人在网络上学习、工作、阅读、休闲,一天可以24小时都在线。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似乎需要我们学习更深、更复杂的知识,掌握更精湛的技能,才能在高智商的社会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然而我们的身体已经进化到这种程度了吗?可以跟得上这样高强度的学习和生活吗?显然没有。

体育运动是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的。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是复合型的,包括作为生物人的自然需求和作为社会人的文化需求。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工作分工细化,身体片面发展;工作节奏紧张,心理压力增大;时间和生活个性化,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不仅要满足身体锻炼的需要,更是个人娱乐和社交手段,是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的媒介;因此互联网时代的体育需求是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内容雅俗共赏、实现方式自主多元,体现体育不仅要在体育课中,更要在人们的生活中。

二、大学理念的发展

大学理念的发展过程,是从一个游离于社会的象牙塔逐渐融入社会的过程。大学理念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2、13世纪到工业革命初期,大学是教育机构,为社会培养有教养的绅士;工业革命到19世纪末,大学不仅仅是教育机构,还是科学研究中心,担负知识创新的任务;20世纪以来,大学不仅仅是教育机构、科研中心,还增加了为社会服务的内容。中国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追求真理的同时,要时刻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担服务社会发展、传承文明进步的根本职责。

古今中外很多大学的发展过程都曾经历过一个尴尬的局面,“办学最初几年,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学生;可是当学校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能力提高了以后,特出的学生却没有那么多”,这就是人文精神缺失的主要表现。很多高校都在追求更多的科研项目、获得更多的研发经费、取得更多的科技成果、大学的排名更靠前、得到更多的招生名额……学校对学生和老师的考核都以“市场经济”的标准来衡量:主持多少课题、发表多少论文、研发多少项目、转换成多少生产力、产生多少市场效益……在现实生活和理想目标的冲突下,很多学生和老师都把自己看成出成果、得名次的工具,很少有人想到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除了工资、住房、晋升等现实问题,还有更重要更深刻的问题,比如人的忠诚与背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人与历史的关系、爱情与友谊、模范与榜样的力量等。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导致有人鼓吹“没有校园的大学”,认为单纯依靠先进科技可以达到教育目的,如网络课堂、空中课堂、在线教育、远程指导等。科学主义泛滥,造成科学技术能主宰一切、解决一切问题的假象,人文精神逐渐衰退。人文精神缺失的大学校园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许有面向市场的专业技能高手,但可能是自私、粗鄙、丧失爱心的精神畸形者。所以大学作为教育机构,为社会培养人才,绝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有意安排的教学和实践活动;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学了、会了、记了多少知识点、几个技能,应该让人文精神深入人心、沁入骨髓。一个社会在考虑满足当下的功利性需要的同时,一定要有对人类根本目的的思考,这应该是大学教育理念的真谛,也是大学体育的真谛。

三、大学体育的真谛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即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提高了,人力就是巨大的社会资源;素质上不去,人口就是非常沉重的包袱。一个学生考入名校是一种荣耀,能够学习知識是一种收获,但是能够践行大学精神,成为身体健康、道德高尚的人,才是大学教育的真正意义。

大学体育的真谛在于将体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引领学生回归自然、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将体育人文精神贯穿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有些高校只重视运动训练与竞赛,以在体育竞赛中夺冠为荣,忽视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以至于很多学生在校生活期间懒散、不吃早饭、骨瘦如柴,难以承受繁重、艰苦、复杂的工作,严重影响到个人发展和民族素质的提高。有些高校只注重体育教学与群体活动,美其名曰“全民参与”,忽视了竞赛最重要的体育文化。竞赛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公民素养最有效的手段,是最好的挫折教育;比赛只有一个冠军,但却不止一个赢家。有些高校注重抓大学生体质数据和竞赛成绩,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过程,忽视了人是感情动物,人的精神和活力需要通过互相交流、彼此鼓励、和衷共济才能发挥潜力。互联网时代大学体育的社会服务价值主要体现在隐性课程的人文塑造、竞赛规则的意识培养、科研文化的精神风貌和课外活动的志愿者精神。

四、大学体育的社会服务价值

(一)隐性课程的人文塑造

爱因斯坦说过:“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精神和素养往往左右一个人的行为和习惯,也是衡量一个人整体素质水平的重要因素。大学体育在课程具体落实和考核指标过程中往往重视显性课程、学科课程和必修课程,而忽视更重要的隐性课程、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程,这是非常不科学、不明智、不长久的做法。endprint

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教育内容的综合,它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如图所示。

体育课程显性课程学科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

布卢姆(B·Bloom)在《教育的无知》中指出:隐性课程能很好地实现某些教育目标(特别是习惯和态度方面),比显性课程的目标保持得更长久,尤其是体育。体育隐形课程内容不仅有体育场地器材的物理环境和教师的情绪、态度、风格、手势等,还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隐含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世界观等非学术性教育经验,交流、争执、辩论、质疑都可以激发思想火花、创新思维;这些内容在价值观多元的网络时代,能积极引导大学生追求科学、合理、正确的价值观。互联网时代服务信息泛滥成灾、科学知识铺天盖地,但是没有“火眼金睛”的普通网民无法甄别真伪。就专业知识的积累而言,网络时代的学子们超过以前的积学人士,然而他们的智慧和品德却未必同步增长。体育课程中的隐性课程教育提倡教师和学生近距离的身体接触和对话,有助于学生控制情绪、表达情感、增强意志力、培养兴趣,从多方面、多角度提高学生情商、塑造学生修养,能更长久地实现教育目标,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才,使其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服务终生。

(二)竞赛规则的意识培养

顾·拜旦说过,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不含带任何如政治、权利、赌博等因素。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竞技运动不承认除个人身体、心理、体能、技术技能以外的任何不平等,是打破种族藩篱、突破社会壁垒的有效手段。规则是社会形成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保障。规则不仅保证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公平公正,带给他们高效率,甚至保证他们心灵的自由。体育竞赛讲究公平竞争,将人类社会对公平、公正、公开的追求浓缩在自身参与或者欣赏竞赛的活动中。

体育竞赛规则是人们在体育竞赛活动中形成的,决定参与主体行为的一种规范性文化现象;它包含着顺应社会文明化进程要求的价值标准,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不仅要求参与体力、技艺较量的双方遵守竞赛规则,还要求他们尊重队友、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观众。大学阶段是青少年接受学校教育的最后一站,也是走向社会前的关键一站。大学生创新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人生观、世界观处于形成但不稳定的关键时期,容易剑走偏锋;尤其是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地域、民族和国别界限,大大缩短了人际联系的距离;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既可以传播先进的文化和理念,也可以散布垃圾和谣言。习近平同志说:“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它是阿里巴巴的宝库,里面有取之不尽的宝物;用不好,它是潘多拉的魔盒,给人类自己带来无尽的伤害。”所以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培养至关重要。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利用体育竞赛的公平原则、规则意识,从少年儿童时代就开始,通过体育培养其公民健康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行为。体育竞赛中的竞争是文化领域中的竞争,它不同于“以消灭对方为目的”的战争方式竞争,也不同于“以获得最大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经济方式竞争;它是以合作为前提,以公正、公平、公开为原则的竞争,激发大学生的崇拜和追求,以直接的、不加掩饰的竞争方式,呼唤人的本能力量,体现出超越价值、超越对手、超越自我的价值;规则是竞赛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让规则看守哈佛的一切,比让道德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人们的道德底线深浅不一,但是规则就像人们头上的一把刀,时刻提醒人们注意自己的言行。体育游戏和竞赛的规则能有效培养大学生的规则意识。

(三)体育科研的文化创新

人是文化的动物,人类社会靠文化传承而延续,靠文化创新而发展。生活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然而物质是有限的,精神是无止境的。精神就是一种追求,在对现有文化充分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探讨、反思、批判、发展、创造,以追求更深刻、更永恒、更完美,亦即创新。科学文化是关于客观世界的,是外向的;但是人文文化不一定是实证的,有时是体验的,它求真至善,同精神世界紧密相连。学校办得好不好,除了可以量化的论文、专利、获奖等,还得看大学里教师团队和学生群体的精神状态是不是积极阳光。中国办的大学是社会主义大学,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随着社会发展,大学体育的职能从单一的体育教育向多元化转变,其中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体育科研。大学体育科研的主要方向是体育教学的传承与创新、高校体育训练与竞赛、体育理论、交叉学科和全民健身的开展等人文社会科学范畴。

大学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最后一站,也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大学体育科学研究的范围不仅涉及到学科的发展与需要,更多关注了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内涵方面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体育竞赛与训练方面的科学研究对促进大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与社会化进程、团队的合作意识和凝聚力、大学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四)课外活动的志愿精神

经验表明,许多后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界取得卓越成就的领军人物,在学生时代往往并不是课程学习特别出色的人,而是那些热心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耶鲁大学的校长曾说,所有后来成为总统的,都是在各种各样学生社团中担任过领导职位的学生。学校社团工作对学生来说,是学习和锻炼的“第二课堂”,因为“听到的会忘掉,看到的会记住,做过的才真正明白”,学生可以在协会组织、科技社团、体育竞赛和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和领导能力等。

学校有意安排的教学计划外的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展露才能、发挥潜力的重要平台,学校的环境和设施是学生发挥优势、挖掘潜力的舞台。因此一个优秀的大学领导者,决不能把注意力局限于教学计划范围内的教学活动,要扩大视野,放眼社会,塑造美好的校园体育环境和文化氛围,让师生随时随地参与体育活动,呈现良好的精神状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并通过健康的体育锻炼风气和端正的生活态度树立信仰,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高校体育工作者的课外体育活动辅导和社会服务工作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也没有立竿见影的收获,考验的是体育老师对社会的志愿服务精神和责任感,“言传不如身教”,对学生来说,老师的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才是健康的风气、端正的行为,才能很好地熏陶和感染他们。学校应该平等对待体育老师的课外体育活动辅导工作和社会服务工作,不应该让它们在课题、论文和教学面前低一等。

五、结论

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真正的大学生活必须有三个组成部分:学术性教学、科学与学术性研究、创造性的课余生活。大学体育主要分为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与竞赛、体育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五大块。体育教学与训练、课外活动与竞赛、科学调查与研究受学校的区域和对象的限制,而社会服务功能不仅能贯穿一个人的始终,而且受众广泛,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价值更大。互联网时代过多的人机对话导致大学生身体片面发展、社会交往障碍、人文精神缺失。大学体育的社会服务价值主要体现在:隐性课程的人文塑造、竞赛规则的意识、体育科研的文化创新、课外活动的志愿精神;多方面、多角度提高学生情商、塑造学生修养,更长久地实现教育目标,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才,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服务终生。

参考文献:

[1]洪国武.大学体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周志雄等.新课程理念与体育说课[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3]体育学院通用教材.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4]丁伯林等.高等语文[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5]梁荣宗.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大语文学习在高中数学的实践[J].考试周刊.2012,(44):24-25.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服务大学体育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大学体育教学中“快乐体育”理念的渗透与实践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