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青年两岸关系认知研究

2017-12-23 07:20童立群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认知两岸关系

童立群

摘要:台湾青年对当前两岸关系的认知分为对两岸关系重大议题的认知和对中国大陆的认知两个方面,总体来看都属于较为负面的认知。其认知特点表现为国家认同单一化、意识形态功利化及大陆形象假想敌化等。台湾青年两岸关系认知涉及心理因素、物质因素、思想因素和环境因素。大陆需理性看待与分析台湾青年的两岸关系认知状况,提出优化台湾青年两岸关系认知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台湾青年;两岸关系;认知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17)05-0096-07

本文未从年龄上对台湾青年进行精确定义,大体上将台湾青年归为两类:一是在校青年学生,二是初入社会的青年群体。台湾青年群体是网络参与的主体来源,同时是台湾选举中“青年选票”的主力。其主要特点是:绝大多数属“无产者”,没有太多的家庭和事业包袱,时间和精力充沛。同时,该群体往往缺少社会经验,感性用事大于理性思考。需要指出,在不同的标准下,对台湾青年两岸关系认知的看法和判断是不同的。本文的判断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台湾青年的观点,但力求反映大多数台湾青年的主流认知观点。

一、台湾青年两岸关系认知现状

(一)对两岸关系重大议题的认知

1.两岸政治关系——“平行”认知。部分台湾青年认为“大陆与台湾是两个国家,互不隶属”,“两岸是两个国家”。21世纪基金会调查显示,青年(年龄介于20-35岁)对两岸政治“平行”(认为两岸“一边一国”)认知比例相当高,约为77.0%。倾向“从属关系”的认知,即“台湾和中国大陆同属中华民国”与“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合计仅一成。2013年和2014年台湾指标民调显示,超过7成的20-39岁台湾青年认为“两岸并非同属一个中国”。

2.“中国”的内涵——“他者”认知。部分台湾青年认为:“台湾是台湾,中国是中国,彼此互不隶属”;“中华民国是台湾”。换言之,他们认为,“中华民国”已经失去“中国”的内涵,“中国”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国歌”、“国旗”等象征符号是“台湾”的代表,并且是用以区别台湾与大陆不同的工具。举例来说,10月10日是“中华民国国庆”,在台湾网络中却被直接称为“台湾国庆”;网络上“中华民国国旗”的图案并非“中华民国宪法”里涵盖的疆域,而是仅标注台湾岛的轮廓。台湾年轻人在所谓的“国庆日”高喊“台湾加油”“我爱台湾”等口号。

“他者”认知的严重后果反映在近年来台湾青年的国家认同方面。台湾TVBS民调显示,从2008年至2013年,台湾青年(20~29岁)自认“是台湾人”的比例从76%上升到89%,明显快于其他年龄层从68%上升到78%的比例。2013年8月,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民调也显示这一趋势,30岁以下民众的“台湾人认同”高达72%,27%认为两者都是,“中国人认同”仅为1%。台湾地区《联合报》民调同样显示,自认为是“台湾人”的各世代中,20岁到29岁年轻族群以85%的比例高居榜首,这一群体主张“急独”(占29%)及“缓独”(占25%)的比率也都高于30岁以上人群。

3.两岸关系发展走势——“现状”认知。青年是台湾岛内支持两岸关系“维持现状”的最大群体,而且这一比例还在逐年增加。2016年3月台湾地区《远见》杂志的民调指出,认为两岸应维持现状的比例高达52.8%。这当中,青年的比例更高。2016年台湾地区指标民调显示,在52.6%赞成“台湾最终应该要独立成为新国家”的人群中,愈年轻者愈表示赞成,20岁至29岁达72%。其认知表现为:一是淡漠,对两岸未来前途较为迷茫与淡漠;对“民族复兴”“国家统一”等政治议题缺乏兴趣,没有明确概念。二是求稳,不希望两岸关系出现重大波动,求稳、怕变、观望。三是“终独”,在“台湾独立”与“两岸统一”两个选项下,岛内年轻人多支持台湾“独立”、反对两岸统一。

由于“现状”认知的存在,台湾多数青年对“法理台独”的后果有清醒的认知,不愿因“台独”危及自身利益。21世纪基金会的民调指出,近八成年轻人认为,若台湾宣布“独立”将导致大陆动武;与大陆发生军事冲突时,逾三成年轻人不愿接受参战动员;逾六成大学生认为“人民有权抵抗当局军事征召”。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调查也显示,若“台独”会引发战争,29岁以下年轻人赞成“独立”的比例由74%大幅下降到47%。

4.两岸经贸关系——“分离”与“防范”认知。“分离”认知对大陆经济持正面看法,但将两岸经贸关系看成正常的贸易交往关系,认为“与政治无关”。台湾青年持这一观点的比例相对其他年龄层更高。台湾地区《联合报》民调的结果显示,青年世代认为陆资有助台湾发展的比例近六成,认为不好的占37%。这一比例远高于40岁以上的47%。“防范”认知则透露出对两岸(緊密的)经贸关系的防范与不安,尤其防范和排斥大陆劳工赴台工作,也就是“要钱不要人”。《今周刊》民调显示,逾六成20-40岁青年反对两岸签署服贸协议,在所有年龄段中比例最高。此外,多个民调笼统地表明,八成台湾青年人“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乐见两岸交流合作”。但有民调显示,五成民众担心两岸签署服贸协议会损害台湾“主权”,产生“由经入政、两岸走向统一”的政治风险,年轻人更是普遍持这种观点。两种认知反映了台湾青年对于大陆发展“既期待又怕受伤害”的矛盾心态。台湾青年理性上理解两岸经贸势必要走向正常化,且台湾在经贸上不可能自外于大陆,但感性上又认为台湾对大陆过度依赖将有损台湾利益,产生政治风险,尤其是影响到自己的切身利益。

5.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同源”认知。由于传统习俗、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等因素,大部分台湾青年对中华民族、文化仍保持较高认同,保持中华民族文化归属感。2014年9月《两岸犇报》调查显示,60.6%台湾青年自认“是台湾人,也是中华民族一分子”,远高于自认“是台湾人,台湾是新兴民族”的比例(23%);同时,在文化认同方面,61%的台湾青年赞成“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远高于“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各自独立,没有关系”的认知(18%)。对2010年全国台联组织的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的调查显示,67%的人认为“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仅7%的人认为“不是”。endprint

(二)对大陆的认知

总体来看,台湾青年在对大陆“他者”定位的基础上形成了刻板印象。陈孔立認为,当代台湾已经形成“台湾人群体”,而视大陆人为“他群”,他们对大陆的刻板印象多是负面的,从而形成偏见与歧视。

1.对大陆综合实力和发展前景的认知。关于大陆实力上升和国际地位崛起,台湾青年对此大致有三种认知倾向:一是积极评价、乐见其成。这类认知看好大陆发展前景,希望更深入了解大陆,并愿到大陆求学就业。台湾1111人力银行民调显示,在刚刚毕业的“新鲜人”中,73%的台湾年轻人看好大陆发展前景并愿意到大陆发展。二是认可大陆对台湾的重要性,接受和平发展的现实,但谨慎保守、心态矛盾。2014年《两岸犇报》的调查显示,55,2%的年轻人认为对台湾发展最重要的国家(或地区)是中国大陆,其次是美国(22.4%),日本(9%);当被问及“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关键性因素是什么”时,43.1%选择大陆对台政策、19.6%选蓝绿大陆政策、19.1%选台湾民意走向、9.8%选美国因素。三是对大陆了解不足、观感不佳、顾虑深重。极端者认为大陆是“威胁”。绿营智库的民调甚至显示,20-29岁人群中,有近7成年轻人最不喜欢的是中国大陆。

总体来看,台湾青年对大陆的上述认知虽然有所差别,但在综合作用下产生了一种认知错误,即因大陆崛起而逐渐加深对大陆的疑虑和恐惧。即使是能够认知到大陆重要性的台湾青年,也倾向认为对陆生赴台就学应采取更加严格的限制措施。21世纪基金会调查显示:如果将大陆发展和进步的正面因素考虑其中,壮年世代(36-50岁)、年长世代(51岁以上)对中国大陆的认同会有所增加,尤其是对大陆快速的经济发展形成了较为正面的看法;但是青年世代(20-35岁)不但对大陆经济发展抱持

“拒斥”的心态,反而在心理失衡等刺激下,提高了他们对两岸是“平行”关系(认为两岸是“一边一国”比例为77%)的认知。

2.对大陆同胞的了解度和好感度。这主要指大陆同胞的行为表现、精神面貌等在台湾人心目中的抽象反映和得到的认识和评价,这一认知与对大陆发展前景的观点基本同步。一是对“陆客”负面认知持续增加。《旺报》2014年的调查显示,在台湾有62.8%民众对大陆观光客持负面看法或没有好感,这一比例从2011年的53%上升至2014年的63%,增幅有一成。二是对大陆政府的认知较为固化。2011年至今的趋势显示,2011年有13%对大陆政府有好感、2012年有17%、2013年有19%,如今是15%,出现下降的情形。总体印象“好”约为30%,总体印象“不好”的占55%以上。只有少数民众认为大陆政府“有效率”“文明进步”“友善”“务实”,多数用“专制”“霸道”“独裁”“不民主”“贪腐”来评价大陆政府。三是对大陆人总体持负面认知。2014年有27%的人喜欢大陆人,没有好感的比例占51%,与往年趋势相较,无明显变化。从2011年至今的调查得知,对大陆人民有好印象者在27%至32%间,持负面评价者在46%至51%间,波动幅度都在5%左右。台湾青年认知比例大致也是如此,多数认为大陆人“水准低”“素质差”“高傲自大”,而认为“和善”“亲切”“热情”“有同胞爱”“率直豪爽”的只占少数。

二、台湾青年两岸关系认知的特点

台湾青年的两岸关系认知虽因个体不同趋于复杂,但近年来总体上负面认知蔓延迅速,对两岸关系产生不良冲击。大陆一直致力于加强引导与互动,希望改变台湾青年若干负面认知,但要引导他们形成对两岸关系的客观认知,尚需时日。目前,台湾青年两岸认知最为负面的三个特点如下:

(一)国家认同单一化

一系列民调数据显示,台湾青年由“双重认同”转向“单一认同”已成趋势,自我认同属于“台湾人”的比例呈增长趋势,“台湾认同”成为主流。此外,将情感上的“台湾认同”和工具性的“中华民国认同”相结合,成为台湾青年国家认同的普遍特征之一。当然,随着年龄增长,台湾青年在更多了解世界后,对问题的看法可能更加务实,不会过于理想化、激情化,其身份认同中的务实成分也会增加。这种务实成分虽然降低了他们在政治选择上宣布“法理台独”的可能性,但是否足以让其从单一的“台湾认同”回到“双重认同”,还难以判断。

(二)意识形态功利化

与传统“台独”的强烈的“建国”意识形态不同,大多数台湾青年只主张保持两岸关系的现状,并不涉及政治意识形态。这种认知标榜与强调一种“天性”,既在情感上不背负过去“台独”经历的“历史悲情”,也否认此特性受到特定政党的操控,否认受到“台独教育”而产生与大陆的疏离与陌生感。但是另一方面,现实的思考使得台湾青年并不愿意为了“独立”发生战争,以至于牺牲其“小确幸”的现状,表现出“功利型意识形态”。

(三)大陆形象假想敌化

崛起的中国大陆和“亲中”的政党(主要是国民党)成为台湾青年转移自身困境的主要假想敌。数据显示,在大陆经济政治等综合实力快速上升时期,呈现“台湾人”认同明显增强、“中国人”认同大幅度减弱的趋势。这样的结果意味着在大陆逐步走向强大的过程中,台湾青年对“中国”的向心力没有增加,反而产生了一种“威胁认知”。这种威胁的感受或认知是台湾青年构建出来的一种想象。

三、台湾青年两岸关系认知的成因

台湾青年两岸关系认知的成因要比各种评论所描述的复杂得多,大体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物质型和精神型,无法用一元论的定性分析来解释,是各种社会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心理因素

1.焦虑感。这一心理发展的逻辑为:中国大陆崛起——外部心理冲击与岛内经济发展困难缓慢——内部“相对剥夺感”增强。深入来看,台湾青年对中国大陆崛起的担忧,毋宁说源于对台湾有可能走向衰弱的焦虑不安。林泉忠根据2003~2013年的台湾学术性民调得出结论:在中国崛起期,三分之一的台湾民众自认为完全不存在任何中国意识。这种结果实际上是焦虑感的一种外在表现。台湾青年感受到了大陆对台湾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出于应激、自我保护而产生了一种既抵触又焦虑的矛盾情绪。endprint

2.失落感。台湾民众曾拥有高于大陆的优越感与自信心,台湾青年的上一代普遍认为台湾在经济水平、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人文素质等方面普遍优于大陆。随着大陆在经济、军事、国际地位与政治影响力等方面实现全面跃升,两岸实力的消长不仅台湾让青年无法继承祖辈原有的优越感,反而在面对两岸互信不足、政治对立尚未结束现状时,心中的失衡感与不安全感与日俱增。

3.恐惧感。岛内分裂势力不断操弄“大陆导弹对准台湾”“大陆封杀台湾国际空间”等议题,将中国大陆贴上“打压者”“压迫者”标签,造成台湾青年产生恐惧感,担心台湾被大陆“吞并”,失去原有生活方式与“民主自由”。

(二)物质因素

台湾青年在经济不景气情况下遭受了三方面的冲击。一是社会贫富分化加大,台湾青年属于“赤贫”阶层主力。台湾的基尼系數一直在0.34上下浮动。虽然在全球范围内不算高,甚至还低于国际警戒值0.4,但由于台湾在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一直属于贫富较均等社会(1980年基尼系数为0.278),两相比较后就显出贫富差距恶化趋势。二是台湾青年失业率逐年攀升。台湾年平均失业率从2000年至2010年升高到4%以上,2013年是近5年来整体失业率最低的一年,为4.18%,但15至24岁青年失业率仍高达13.75%。台湾每七八个“社会新鲜人”中,就有一人失业。三是“青贫族”增加。2013年台湾受雇者的实质工资仅为1997年水平。“台湾青年脱贫计划调查”显示,个人年收入在30万元新台币以下占比高达58.4%。低薪酬、高房价、就业难,已经成为台湾青年面临的“三座大山”。过半青年平均每月领不到2.5万元新台币,70%以上台湾青年认为自己是“青贫族”。

物质因素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是台湾青年对两岸关系“无感”甚至“冷感”,忙于考虑和应付自身事情,对两岸关系忽略或无视。二是责任转移,台湾青年将自身物质困境的原因转嫁给两岸关系和大陆。在民进党与绿媒的刻意扭曲下,原本由于台湾内部分配、政府治理所产生的贫富分化和就业等问题,都被统统归咎为两岸关系发展带来的负面冲击。

(三)思想因素

“民主化”和“去中国化”是部分台湾青年“两岸两国”错误认知的思想根源。首先,1997年台湾当局推动“去中国化”教育,李登辉推行“同心圆”史观教育,将中学历史教科书改以台湾史为核心。大部分台湾学生受到中国史与世界史并列、“中国视同外国”教育的影响,“台独”意识形态继续在争论中影响下一代。其次,在岛内急速发展的“民主化”环境下,台湾青年热衷于无限上纲的“民主自由”,绝对化的“公平正义”,以及流行和崇尚各种“反”(“反权威”“反体制”“反中”),不断贴上“特立独行”的标签,“为反对而反对”。第三,“本土化”的异化形塑了台湾青年的偏见和敌视。在高度膨胀、自我封闭、与大陆对抗的“台湾主体性”塑造过程中,台湾青年虽然没有“台独”分子那样深刻的“仇共”心理,但普遍认为大陆“专制”“不民主”“落后”“不文明”,认为大陆对台湾进行“武力威胁”“国际打压”等。

(四)媒体因素

台湾学者杨开煌认为:“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原始印象都是负面的,这些负面事实,似乎很多来自媒体报道,和政府的政治社会化内容在方向上相对一致,因为不论国民党的‘反共教育或目前执政党的‘去中国化教育,都以残暴、不民主、无法治、黑暗大陆来塑造中国。”,一方面是传统媒体如《自由时报》《苹果日报》、三立电视台等的刻意负面宣传,另一方面是作为台湾青年信息重要来源的新媒体传播大量碎片化、片面化甚至是错误不实的信息,这些导致台湾青年对大陆难以获得系统、全面、正确的信息。

(五)环境因素

有的台湾青年担心被贴标签。一名台湾青年回答如果在国外遇到困难是否选择向大陆求救时表示:“如果有另外他国,我第一时间可能选外国,我觉得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但我不想要在我老家活不下去,这是很现实的考虑。”这种表述反映部分台湾青年的矛盾和纠结心态。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在群体活动中,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水平都迅速降低,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等各方面,都与所在群体保持一致,使人处于“去个性化”状态,表现出“从众现象”。按照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这种错误知觉就是“认知失调”。这也是许多台湾青年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两岸错误认知的重要原因。

四、台湾青年两岸关系认知的优化

在“刻板印象不能被消除”的情况下,大陆要开展减少和降低台湾青年刻板印象的工作。

(一)加强与台湾青年的互动和交流

这是改善台湾青年两岸关系认知的根本和基础。台湾学者耿曙以及香港《中国评论》对前往大陆访问的台湾青年学生所做的访谈、问卷调查以及举办的“思想者论坛”显示,两岸之间的群际沟通有助于澄清和减少台湾青年对大陆不良的刻板印象。2008年以来两岸交流的实践和成果已经证实了这一观点。

(二)促进台湾青年认知的正向转变

一是促进台湾青年认知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当前台湾青年对两岸关系的负面认知占主导,并没有呈现出应有的多元性,中性、正面的看法所占比例太低。要引导他们认可大陆的经济成就,更加强调中国的全球影响,进一步突出大陆机遇与台湾发展相关联的论述。二是促进从浅层面向深层面的转变。当前台湾青年对大陆和两岸关系的了解仍停留在“浅层面”。21世纪基金会民调表明,当台湾岛内青年对大陆强大的科技实力越是感知和深入了解,其认为“两岸是一边一国”的立场就越弱化,而认可“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立场就越会强化。三是促进从刻板成见到心灵解放的转变。台湾青年对大陆最有成见的方面是政治制度,要在这方面加强沟通。

(三)改善台湾青年“他者”的认知结构

一是依托国际场合的路径。从单纯的两岸关系来看,台湾青年往往看到的“他者”只有一个,就是中国大陆。如果是把两岸放入国际社会之中,语言和文化相同相通,会产生天然的亲近感,有利于建立一定的相互认同,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大陆青年。二是依托文化知识传承路径。两岸青年有共同的文化传承、共同的文字基础。大陆暑期班、研习营所采用的两岸交流营队课程设计可以再精细化、扩大化,改变当前台湾青年被动式接受多的状况,让台湾青年提升参与度,加强互动性,加强专业团体的沟通交流。此外,还可以以台湾蓬勃发展的民间信仰为纽带,以民间活动和彼此熟悉的宗教文化加强与台湾青年的文化联结。

(四)采用网络信息方式

引导两岸青年网络化、信息化沟通方式的良性方向很有必要。青年人思维活跃、创造力强,乐于沟通、善于学习,掌握网络技术、网络语言。目前已有的一些两岸青年的微信群、公众微信号等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可进一步通过各类先进的社交软件和移动互联网,建立两岸青年互动的“朋友圈”,发文字、晒图片、传视频等,增进彼此的了解。

五、结语

民进党再次执政后,以蔡英文为首的台湾当局加速了岛内的“去中国化”进程,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动作频频。台湾当局妄图通过修改课纲、限制两岸交流等举措来降低台湾青年对“一中”的认同,阻止台湾青年形成正确的两岸关系认知。但是,大陆不会对这种情况听之任之,近年来致力于落实“三中一青”政策。融合发展作为大陆对台政策的创新思想,其重要内容包括针对台湾青年的一系列政策和举措。加强两岸青年交流,推动台湾青年来大陆求学、就业、创业等都摆在了大陆对台工作的重要位置。不可否认,塑造台湾青年两岸关系正面认知任重道远。大陆要对这项长期的工作保持战略耐心,以积极从容的心态来看待每一个变化。在两岸融合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大陆以自身强大实力为基础,以交流为桥梁宋影响台湾青少年。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愿意来大陆,愿意了解大陆。随着两岸青年的频繁互动,台湾青年将越来越客观地认识大陆,更加深刻地体会大陆释放的善意和诚意,两岸关系认知终将朝着积极正向的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任蓓endprint

猜你喜欢
认知两岸关系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